楊恬怡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從終身教育理念對社會的影響來看,教育不再受限于地域、財富、年齡,如何做到教育公平化、廣泛化、全齡化,這是本文探究的目的,本文通過對職業教育的背景探索,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區別了義務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異性。
終身教育是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提出的。終身教育意為全民、終身、廣泛、靈活、實用的教育。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終身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還是存在了差距。1993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正式將其納入文件。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分為四大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其中成人教育中也包含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1]由此,從教育對象來分類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但無論是針對哪種教育對象,職業教育都存在于其中,前者多為職前教育,后者多為職業技能教育與職業提升教育。
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但與他們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學校教育是學歷性教育,涵蓋了各類職業技術類學校、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等,也可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此三大類。職業培訓則是社會或就職單位發起的非學歷性教育,其中包含了崗前培訓、在崗人員職業培訓、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等。[2]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是更貼近于社會的教育,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教育手段,職業教育成為各國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國外,職業教育的起步發展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職業教育機構在此時段得到了大力發展。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也開始了職業教育改革之路。
1.德國“雙元制”
在眾多發達國家中,德國的職業教育機構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其所占人數比例最高,且分工程度也最為嚴謹。然而教育機構缺少統一管理,其中也存在許多漏洞,正因當時對于職業教育的大量需求,于是在19 世紀末期誕生了“雙元制”,“雙元”包含了高校和企業,即將在高等院校或職業學院的大學學習與在企業的職業培訓或實踐活動相互融合的一種新型培養模式。學生首先與企業簽訂合同,再進入企業規定的高校學習,以企業為重心,花60%~70%的時間在企業實踐上,并且得到相應報酬,再用30%~40%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這樣學生既獲得了正規的學歷也得到了兩年的企業經驗。德國的這一舉措,既能管控教育機構的非正規、無秩序、零保障等問題,又能適應經濟飛速發展對職業人才的大量需求。
2.英國“學徒制”
英國的“學徒制”由政府主導,通過繼續教育學院和私營培訓公司實施,由企業提供場地和技能培訓。“學徒制”是一項培訓計劃,它是基于學校的班級教育和實際工作中的實踐培訓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制度。英國“學徒制”的特點是其靈活性,學院可以提供全日制課程、半工半讀課程、夜校培訓和脫產短期培訓等,提供的證書也以多樣性著稱,有學位課程、選修類型證書和國家認證機構的多種證書等,正由于英國強大的認證機構,所以才有了由政府出資,繼續教育學院和私營培訓機構參照認證機構的標準,進而提供靈活的在崗學習和社區學習的機會。
3.美國“社區學院”和“注冊學徒制”
美國沒有中等職業教育的概念,高中畢業后學生分流成三部分:大學、社區學院、直接進入到勞動力市場。20 世紀80 年代后,美國為了應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經濟競爭,急需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于是,社區學院改變了辦學方向,轉向以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為主。并且為了大力發展社區學院,美國將高中段職業教育作為高中后職業教育的前序,互相銜接,與“社區學院”形成了“2+2”模式,即兩年的高中段職業教育準備階段和兩年的職業教育階段。
“注冊學徒制”作為美國現代學徒制的代表,意為由企業雇主提供培訓,讓學徒擁有雇員身份后進入項目,且需要政府部門批復,才能夠實施,它所針對的對象不僅有學生,也有失業人員、退伍軍人等,面向的群眾更為廣泛,更具有社會性。注冊學徒制的理論學習在社區學院進行,實踐學習由雇主提供。
中國最早的職業教育也可以從19 世紀初的實業教育開始算起,1902 年中國教育史上頒布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壬寅學制”中明確指出:中國的實業教育要以學習西方技藝、培養實用人才為主要內容。“中華職教社”于1917 年正式成立,至此中國的第一個與實業界合辦職業教育的機構出現。由于后來的一系列社會變革,職業教育隨后進入了緩慢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后,職業教育再次被推上了高峰,我國職業教育自我認知、不停發展、不斷調整、不懈完善、不停提高、不斷壯大。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直至1994 年,提倡多種類型院校共辦職業教育,于是職業院校數目增多。1999 年,職業院校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級,各地高職院校又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后來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上,追求與普通教育的平等是職業教育者最大的愿望,他們不該有等級之分,他們的區別應該在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因此在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提出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的政策方向,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時《方案》提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經過5 ~10 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從各國的發展來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刻不容緩,中國作為技術強國、制造強國更加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究其根本,是什么讓職業教育慢慢成為國之重器?
教育向來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教育具有時代性,不同時代對于教育有不同的要求,教育者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根據不同的時代目標,培養有個性的個體。
在實現教育多元化的道路上,我們正在越過“三座大山”,首先,我們實現了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做到了基礎教育的全面覆蓋,為后面不同的培養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其次,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2019 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越過50%,這意味著中國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而中國能實現這一目標就是因為教育的多元化與包容性,中國高等教育包含了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意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職業人員的主要社會活動,[3]其中包含了以理論教育為主的本科、碩士教育和以實踐教育為主的專科、成人教育。最后一座大山,則是終身教育,終身教育需要教育多元化的支持,也就是不能“一刀切”,由于教育具有階段性,在基礎教育后的職業教育階段需要因材施教,開展多樣化教學,而在職業階段,職業教育更應該按照職業內容的不同劃分明確方向。對于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應該提供各類教育滿足自身當前發展的需要。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巨變,2019 年,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之際,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作為進出口大國,“中國制造”在世界占有著一定的體量。中國制造離不開人才,更離不開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激增的供求關系影響下,如何為世界交出滿意答卷,這對我們的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從教育入手,從職業教育的本質來看,職業教育培養的實踐型人才,是最適合應對由于經濟加速化發展而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增大的社會需要。
“中國制造”是對職業教育培養大批技術人才的基本要求,數以億計的高素質職業教育勞動者從中產生,投身到各個基礎崗位,為中國制造打下良好的質量保證。而“中國智造”更加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職業教育不應該浮于表面,應該深挖內涵,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精湛技藝、提高職業素養,夯實智慧制造所需要的技能基礎。“中國精造”作為中國制造的發揚是更高層次的愿景,學徒制的消失使得手藝人的技藝無法傳承,現代學徒制融入職業教育中,使“中國制造”有了向“中國精造”過渡的可能,它為“中國精造”成為世界名片提供了保證。
隨著國家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區域特點越發明顯,而社會的結構化也越加明顯,一些地區由于經濟的落后所以教育也處于劣勢,而國家為了發展的平衡會在較為貧困的地區優先發展工業,這樣不僅能拉動當地經濟進步,也能為區域廣大群眾提供就業機會,而對于當地群眾來說,職業教育就成了一條適合他們發展的出路。掌握一門技術,等于得到了一份工作;而擁有一份工作,則能緩解一個家庭的生存壓力;一個家庭得到了發展,整個國家的經濟才會有所提高。于是,以職業教育為基礎的個體發展道路成為一個國家脫貧攻堅的最好方法。
2019 年1 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在教育改革措施中對各類專業有較好的指導作用。首先,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的建設有利于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其次,以企業生產的環境為背景能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職前體驗;在職業院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簡稱“1+X”證書制度,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點放進校園,為學生的職業道路提供前期保證,形成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的職業教育模式;促進與各類公司的合作,聘請有資深設計經驗的企業人員作為企業講師,與職業院校現有教師達到“雙元育人”的目的。同時,也要注重不同專業方向職業教育下學生的創業發展,讓學生能創造更大的可能性,黨的十八大提出開始鼓勵高校創建創業孵化基地,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2015 年5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 號)指出:“鼓勵各地區、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這些措施對各類專業起到了基本保障的作用。
職業教育改革作為職業教育類的總體方針,在大局觀上進行指導與要求,而針對各個不同的專業,職業教育的具體方法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遵從改革方案的要求,從細節處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使得各類專業能夠迎合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今不同專業職業教育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使得各類職業教育體現出重大的價值。
職業教育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究其根本,它會對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同時,人民對于職業教育的態度也隨著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而產生改變,它不再是所謂的“差生搖籃”,它將成為“國之基石”“興國之策”“大國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