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漢口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學分制源于都柏林大學,是一種以“選課”為線索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該制度鼓勵學生依據個人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自行選擇課程,有利于培養個性化而全面發展的人才。但彈性學分制的蓬勃發展也使得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愈加繁雜,為此,高校要立足于實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構建出適合彈性學分制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系。
學分制是目前高等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學制度,是一種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教學管理制度。彈性學制是學分制的管理制度,是指在不改變學校性質、任務的前提下,不限制學生修業年限[1]。
簡單來說,彈性學分制是指不限制修業年限的學分制。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自主選擇專業課程。以選修課管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允許學生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選擇不同專業課程,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2]。第二,學生自主選擇教師。第三,自主選擇學習時間。
彈性學分制管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分別是課程教學管理、學生學籍管理和學分管理。通常情況下,學校建有學生學習管理委員會,為學生轉專業、轉系、轉校、延遲畢業等提供咨詢、指導和評估等服務[3]。學分管理是彈性學分制管理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1.補考制;2.重修制;3.留科制;4.免修、免聽制;5.學業警示制度。學校規定各專業學生學制年限內應取得的最低學分,如果學生學分低于規定值,學校會結合實際情況給予其學業警示,或是辦理隨班試讀和退學[4]。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是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和管理者依據有關法律和高校管理制度,利用科學手段和方法,合理利用資源為學生提供發展所必要事務管理服務的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一)招生和學籍管理:高校學籍管理不僅包括學籍登記、建檔和異動管理,還包括新生入學信息登記、學業信息管理和頒發畢業證、學位證等[5];
(二)新生入學輔導:高校會通過提供咨詢服務,組織團體活動,贈送新生入學指南等形式,幫助新生盡快了解學校歷史、傳統、專業課程、校園文化和校園活動等內容;
(三)日常行為規范和獎懲管理:高校制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用于引導、規范和修正學生行為[6];
(四)學生資助管理:高校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給予一定資助,具體包括助學金、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等;
(五)宿舍管理:高校為學生提供住宿空間,同時提供電、水等安全保障,以滿足學生日常起居需要;
(六)餐飲服務:高校后勤部門為學生提供飲食服務,不僅開設學生餐廳,同時通過自主經營或分包經營等方式為學生飲食服務;
(七)學生健康服務:高校開設校醫院,定期為學生體檢,同時為學生提供發燒、感冒等基礎治療服務,保障學生身體健康成長[7];
(八)就業指導和管理:高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學生了解個人潛能,引導學生制定適合個人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九)學生組織管理:高校為班委會、學生會和社團組織等學生團體提供場地、培訓和活動經費;
(十)心理咨詢:高校開設心理咨詢中心,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疏導等服務,保障學生心理健康。
彈性學分制下,學生可以隨心所欲自由選課。但由于缺少類似經驗和必要知識,絕大部分學生選課都比較盲目,導致學生學習目標偏移,不僅無法發揮出彈性學分制優勢,還會影響高校育人效果。學生選課存在一些盲目性,需要教師科學指導。實際上,絕大多數高校都未能對學生選課進行相應指導,僅由輔導員在班級群中提醒學生按時選課,缺少對學生選課科學的指導,未能充分發揮出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彈性學分制實施成效。
首先,彈性學分制下學生流動性增加,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量也隨之增加,這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招生、學籍管理、日常行為規范和獎懲管理等能夠實時處理學生信息異動,還要各環節事務管理能夠實現信息共享,保證各學生登記信息同步。
其次,彈性學分制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繁雜,且各管理工作專業性要求較高,像職業生涯規劃、餐飲服務、健康服務、心理咨詢服務等。但實際上,絕大多數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仍未能適應彈性學分制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多數工作仍由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或是輔導員負責,事務管理職責模糊,專業化進展緩慢。
隨著彈性學分制的實施,高校選修課課程比例逐漸增大,選修課程上課時,經常會出現同級不同班,同班不同課表、不同班共同上課等現象,專業、班級界限模糊,分割淡化,動態化集體形式使其與事務管理脫節,教師、班級、學生三者在事務管理上無法處在統一空間,嚴重影響高校事務管理效果。
彈性學分制下高校課程量大幅度增加,使得學生上課時間不統一,學生作息和用餐時間同樣不一致,這就要求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全天候24h 供水、供電,適當改善學生住宿條件,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提供良好保障。但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高校供水、供電都存在時間限制,而且每個寢室一般是4 ~6 個人,學生生活基礎保障不到位,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彈性學分制的實施。
1.高校要結合高校不同專業培養方案搭建專業課程體系架構,以樹狀圖或魚骨圖等方式描述專業不同課程間的邏輯關系,以大綱的方式提供專業必修課程完整信息和課程育人目標,以便學生在選課時能夠隨時查看,更加清楚地了解專業課程,為其選課提供一定指導[8]。
2.高校建立選課指導中心,提供學生選課咨詢、指導等服務。
3.高校應編制選課指導手冊,在選課前及時下發給學生[9]。
4.選課前,學校將本專業學生平均劃分給專業各個教室,由專業學科教師分別負責指導一批學生選課。教師指導學生選課時要遵循如下原則:①以學生為中心原則。②因才指導原則。③實際性原則。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學校開課和學生選課間的關系,兼顧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安排時間和互補性,最大程度發揮出選修課的育人價值。
1.搭建學生事務管理一站式服務平臺
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信息技術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在新時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要以學生為根本,巧妙運用信息時代下的先進的管理方式和設備,以現代管理理念為指導,科學優化學生事務管理技術和辦法,切實提高管理效率。為此,高校要以服務學生為宗旨,以學生事務管理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搭建學生事務管理一站式服務平臺[10]。具體以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支撐,以模塊化思想為指導,匯總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建立與學生事務管理相契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能夠快速解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簡化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期間還要重視育人聯動,搭建扁平化管理組織,實現各高校各部門專業化分工和密切聯動。
2.提高輔導員事務管理專業水平
在彈性學分制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對高校輔導員隊伍提供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身體力行,能夠承擔起繁雜的事務管理工作,更要具備專業事務管理能力。
首先,建立統分結合的輔導員管理體制。借鑒國外事務管理模式,將輔導員納入扁平式垂直管理學生事務機構中,對具有相關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輔導員納入學校事務管理專業結構中,進行專業培訓,在保證輔導員做好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同時,也能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其次,合理進行分工。高校要積極搭建矩陣式輔導員工作結構,保證在尊重輔導員原有工作性質和任務的前提下,依據輔導員要求和實際情況進行細分工,配備和配足餐飲服務、健康服務、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方面專業輔導員。以科學分工培養專業高校輔導員,充分發揮出專業人才優勢,最大程度地使其展現自己才能,做好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最后,健全高校輔導員培育體系,提高輔導員專業能力。
面對彈性學分制下傳統行政班級管理組織功能下降的問題,高校要積極拓寬其他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路徑。
1.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是高校重要的學生組織。彈性學分制下,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學生社團育人功能,將其打造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橋梁。例如,①以社團為單位進行學校管理。高校要結合學生社團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社團建黨建團機制,挑選大型社團建立黨支部,使其承擔一部分學生日常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管理職能,不僅可以幫助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給予引導和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②以社團為單位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高校鼓勵學生社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體現出社團和學生發展特點,百花齊放,也要體現出校園主流文化。③以社團為單位進行教育教學管理。高校要加強社團調研,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將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與社團活動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出社團第二課堂功能。同時,合理制定規章制度,明確加分和獎懲制度,將社團活動逐步課程化。④以社團為單位逐步走向社會。高校積極鼓勵學生社團參與社會活動,像以交流、實習和公益等方式進入社會,不僅可以增強社團活力,提高社團育人價值,還能夠提高高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2.社區
高校借鑒物業公司社區管理機制打造高校社區。例如,①建立自治學生社區。高校鼓勵和引導學生建立社區服務中心,依據學生住宿情況組建“宿舍—樓層—樓棟—片區—社區”的社區網絡,分別面向各層級學生招聘宿舍長、樓層長、樓棟長、片區長和社區長,充分發揮出社區學生自治功能。期間,學生黨員還要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積極組織黨員服務活動,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②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高校不僅要加強社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提供安全、干凈的生活條件,還要充分利用社區內各種設施進行文化建設。像利用宣傳欄張貼校風、校訓,以樓層為單位不定期開展琴棋書畫競賽,國慶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組織社區文藝匯演活動等。
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和彈性學分制的深入實施,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對高校后勤保障要求越來越高。目前,高校后勤保障很難滿足學生事務管理各方面要求。究其緣由在于高校資源不足,尤其是資金問題,高校除教育教學工作外,還要承擔全校教師科研經費和培訓支出等費用,導致其投入到后勤保障方面的資金不足,無法跟上高校彈性學分制下的事務管理工作發展。為此,高校要加強后勤保障體系建設,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例如,高校與社會資本進行合作,引進社會資金投資新建學校餐廳、公寓,將學生餐廳窗口外租給社會餐飲服務業,可以顯著改善學生餐飲和住宿條件。這種合作方式不僅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樣也幫助社會資本實現盈利。而且高校可以將更多資金投入到教育教學管理和科研工作中,以重點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進一步促進彈性學分制實施。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對高校育人目標實現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21 世紀以來,彈性學分制的蓬勃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育人質量。在新時代,高校要正視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學分管理指導不足、高校事務管理專業性有待提升等問題,以人才培養計劃為依據,努力構建出適合彈性學分制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系,以助力我國教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