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童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66010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具備的就業能力不僅會對自身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還是評價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標準之一[1]。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才已經成為企業持續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如此也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鑒此,高職院校既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還應針對學生開展好職業素質教育,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文化知識水平。現階段,我國的高職院校所開展的職業素質教育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其中包括學生的擇業、就業目標不夠明確,所具備的職業素質無法充分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職業發展與愛崗敬業的意識過于薄弱,以及自主創業觀念普遍淡薄等問題。而高職院校要想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必須全面了解市場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標準,及時調整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并確保學生實現職業化發展[2]。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如此也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引導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就業規劃,同時還應當確保他們形成正確的就業意識與愛崗敬業精神。基于此,職業素質教育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過程中所體現的重要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高職院校針對學生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確保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效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一直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就業難問題,加之所承受的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從而使得高職院校過于重視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從而嚴重忽略了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3]。這樣,雖然可以使高職院校的就業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無法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化發展提供保障。因此,高職院校既應當重視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注重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服務社會意識;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推進,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人才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以此才能使學生具備極強的就業競爭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職業化發展夯實基礎。
高職院校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所具備的就業、擇業能力是職業素質的重要體現。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工作,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可能會在未來從事不同的工作,如果他們僅僅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就業能力較薄弱,那么必會對學生的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并且會使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所以,想要讓學生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學會生存與發展。高職院校就必須重視職業素質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持續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實現健康發展。
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普遍不高,而專業知識與技能卻可以達到標準要求。導致這種不均衡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過于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忽略了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與就業能力。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將自己擇業、就業的目標設定為到高薪酬、待遇好的企業中工作,這種現象的出現使應聘人員存在著過于聚集的情況。有的薪酬高、口碑良好的企業極受高職院校學生的青睞,求職者通常較多;而其他的企業卻明顯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使學生的就業觀念受到了不良影響,導致學生的擇業、就業的目標越來越不明確。
現階段,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極強的職業發展與愛崗敬業的意識,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在實施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并未重視針對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教育,忽略了持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4]。而高職院校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同時還應當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極高的職業道德水平與綜合素質。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基于這種情況下,我國提出“雙創”舉措,高度重視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希望通過創業有效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但是,根據相關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并未形成極強的創業意識,并且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精神,導致學生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化發展。
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使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人才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5]。如此也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院校為了能夠保證所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社會與企業的快速發展,應當重視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在加強職業素質教育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對學生就業加強指導,以此確保學生的就業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活動,應當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可以使就業指導在學生的擇業就業過程中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將導致學生不知所措、對未來過于茫然,從而使得他們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極易陷入一些誤區,這樣不僅會嚴重限制學生的就業,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就業教育活動,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6]。因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的不同,從而使他們在團隊合作、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的發展現狀與學習能力,為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正確的指導,切實保證學生能夠養成極強的就業能力,并在擇業就業的時候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在社會中找準職業發展的方向。
近年來,許多高校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將職業素質教育放于次要地位,如此極易導致學生出現專業素質的水平普遍較高,而職業素質卻明顯偏低的不均衡發展的情況。鑒此,高職院校要想保證學生實現全面均衡發展,就必須重視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必須保證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實現有機結合,嚴格遵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習慣[7]。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工作,對實習實訓活動進行科學安排,保證社會實踐活動具備極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為學生積極創造親自實踐的機會與平臺,確保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與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重要性。同時,高職院校還應當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可聘請企業中的優秀員工擔任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的老師。此外,高校需保證學生的實習實訓活動具備有效性,通過參加實習實訓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自己的職業有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具備極強的職業素質與就業能力[8]。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建立健全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養成極強的就業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既應當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同時還應當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以此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當對現有的課程進行全面整合,要求各學科的教學必須具備計劃性與目的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保證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實現相互融合,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感染與熏陶學生,注重給予學生積極正向的影響。如此也要求高職院校必須立足于專業課的教學積極尋找二者的融合點[9]。強調各學科的老師必須具備極高的職業素質。除此之外,高職院校應重視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目前,有的高職院校在開展日常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只重視教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學生在擇業就業的時候不具備實踐應用的能力,從而被企業所淘汰。如果高職院校重視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那么可以確保學生盡早就業,并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績。
高職院校應當重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這樣有利于推進職業素質教育的發展。學生需要在校園內生活與學習,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自然而然地影響學生,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水平。首先,高職院校需要對室內、室外的環境進行科學設計與裝飾,使各種建筑物均具備濃厚的文化氣息,這樣可以使物質文化在職業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其次,高職院校需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以此規范學生的行為,確保學生形成愛崗敬業的精神,必須深刻認識到精神文化是職業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重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總之,高職院校在為社會與企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教育陣地的作用。切實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以此確保能夠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為學生實現職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相關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普遍較為薄弱,同時職業素質教育的水平也亟需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要想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必須全面了解市場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標準,及時調整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并確保學生實現職業化發展。高職院校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職業素質教育,不僅應當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還必須具備極強的就業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保證職業素質教育能夠在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高職院校作為國家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與輸送的主陣地,應當進一步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從而實現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教育教學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