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青
隨著信息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時代悄然而至。大數據具有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等特點,已經融入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大數據的引入不僅豐富了教育資源,也為地方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從大數據視角出發對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以期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輸送高質量實用型人才,優化勞動力就業結構。
大數據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事物。盡管在最近幾年中,國內外許多學者針對大數據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高等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如何將大數據與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結合方面,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將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基于大數據背景構建了“一臺三體”(一個大數據平臺,高校、政府、企業三個主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充實和完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大數據教育理論體系,為同類研究進行多維度、深層次分析奠定理論基礎。
1.培養目標與標準規范
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之前,地方高校應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規范,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對此,地方高校應根據應用型人才的特點,結合國家政策、社會行業和企業的實際需要及專業特色,初步確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標準規范;依托“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政府、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全面把握社會、行業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具體能力要求,包括知識儲備、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1];在遵守相關政策、法規要求的前提下,結合高校辦學實際,優化調整各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規范,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貼近現實生活和市場需求。
2.專業課程設置
一方面,在開設專業課程前,地方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采集各專業領域中與人才培養有關的信息資源,把握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其他基礎信息。此外,地方高校還應組建一個專家組,負責研究分析其他同類高校的專業設置,再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制定差異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接市場和行業需求的前提下,專家組要盡可能減少同質化內容。另一方面,在開設專業課程后,地方高校應利用大數據平臺隨時了解社會經濟、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學科預警體系。簡而言之,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地方高校既要做到靈活多變,又要體現專業課程的實用性和時效性。
3.課程體系
在構建“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時,地方高校可以從以下兩個層次開展工作:一是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二是加強實踐性課程建設。
一方面,地方高校應分析應用型人才的特征,了解它對知識結構的復合性和時效性要求,明確專業性、綜合性是對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在設計和優化課程體系時,既要充分考慮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又要結合政府、企業等主體對專業理論知識的需要,建立科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課程體系。在課程選擇和安排方面,地方高校應結合各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規范,打破專業壁壘,不斷加強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對于落后于現代社會發展的課程內容,地方高校應及時調整、合理刪除,進而構建一套與當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理論課程體系,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2]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應根據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和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實踐性課程建設。(1)地方高校要保證各專業的實踐課程占比科學;(2)地方高校應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教學質量,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的多樣化功能,與政府和企業進行信息共享與資源互換,對全社會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科學分析,以明確各行業、各領域對應用型人才實踐、協作、創新等能力的具體要求;(3)不斷完善實踐性課程體系,積極在校際間開展聯合實訓活動。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互動性。例如,指導教師將虛擬現實技術(VR)引入實訓教學中,既能激發學生對實踐訓練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更直觀地感受專業技能的應用效果。除此之外,地方高校還可以基于人才培養大數據平臺積極與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并就校外見面會、實習安排、過程督導等方面達成一致,進而結合校內實踐與企業實訓,有效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
“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借助大數據平臺來增強高校、政府以及企業三方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進而實現對實用型人才的協同培養(見圖1)。
“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校企雙方實現信息互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高效溝通,就實踐課程等內容達成一致,攜手培養“雙師型”教師。與此同時,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更好地融入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全過程,實現企業實習與校內實踐性課程的有效銜接,切實增強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各專業學生適應發展新形勢的能力。
在“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和企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具體要求(比如知識積累、技能水平、綜合素質等),從而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規范。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從中預測市場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從而有計劃地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地方高校還應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資訊及時上傳至大數據平臺,以便政府、企業深入了解應用型人才培養流程、內容,進而積極參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避免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形式化而限制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3]
“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最突出的特色是,有助于地方高校打破“信息孤島”的困境。在大數據平臺的支持下,地方高校不但能高效采集整理內部師生資料、管理資料、教學資料等,還能對內部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借助互聯網搜索并采集社會經濟、行業、產業等領域的有效信息作為學習資源的延伸。不容忽視的是,大數據平臺存儲的信息資源越多,涉及的安全和隱私問題就越多。因此,地方高校在運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和分析數據、挖掘數據背后的潛在價值時,必須重點關注數據的隱私性和安全性,并及時搭建、定期維護安全防護與預警體系。

“一臺三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加強校、政、企三方信息溝通與協作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然而,就目前來看,三方仍需進一步加強合作力度,深化資源互換和信息共享,不斷拓寬合作領域。也就是說,地方高校應積極與政府和企業建立信息交流與合作關系,著力構建長期合作機制,尋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佳路徑。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和教學的主體,與人才培養相關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然而,部分地方高校在應用“以人為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時依然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因此,地方高校應結合當前經濟技術發展形勢,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一起,并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