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環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見,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第二中心小學坐落在永定河畔、著名的瓜果之鄉——龐各莊,是一所美麗的農村小學,是北京市首批學校文化建設示范校。學校立足地域特色,大力實施新田園教育,打開視野,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內涵,充分開發鄉土資源,利用校外的高科技農藝園、西瓜博物館、老宋瓜園等,引領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養成精耕細作的態度,傳承勤、敬、智、誠等農耕精神,做積極進取的躬行者。學校的“新田園教育”是關注規律的教育,以自然為起點,順木之天以至其性;是關注過程的教育,以系統為路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關注未來的教育,以和諧為追求,持續生長欣欣向榮。
學校十分重視勞動課程對學生的育人作用,致力于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達成育人目標?;诖耍瑢W校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活動。低年級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中高年級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勞動光榮。具體實施中,一是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主要帶領他們參與擦拭學校展板、櫥窗和宣傳欄的活動。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園的展板、櫥窗、專欄等煥然一新,更加整潔明亮。二是中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學校農藝園,親身體驗花卉種植。學生們積極主動承擔勞動任務,分工合作,團結互助,有的負責搬花盆,有的負責采集吊蘭,有的負責培土,有的負責澆水,忙得不亦樂乎。三是高年級學生走進實踐園擦洗葫蘆?;顒又?,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承擔勞動任務,分工合作完成搬運葫蘆、擦洗葫蘆、擺放晾曬葫蘆等任務。通過參與豐富的勞動活動,學生們真實體會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激發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思想感情。
不僅如此,生產勞動讓學生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直接經歷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體驗從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發展過程,淬煉生產勞動技能,體會物質產品的來之不易,認識勞動與自然界的基本關系。為此,學校組織高年級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校外甘薯基地實驗園,開展系列活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活動前期,收集資料、交流階段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利用各種渠道搜集信息,真正鍛煉了表達、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后期,學生來到甘薯基地實踐活動,走進甘薯幼苗培育大棚,被眼前的無土栽培和各式各樣的培育技術吸引。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他們參觀了甘薯幼苗的繁殖以及新品種的試驗田,聽取了科普知識講座,親眼看見了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以前總以為高科技是遙不可及的,原來它就在自己的身邊。在接下來的種植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蓋膜、栽苗、澆水、培土等完整的種植過程,通過親身體驗勞動過程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也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與合作的力量。通過這次活動,學生不僅懂得了要尊重勞動果實、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要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成果,激發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勞動教育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立德樹人的活動,更是一門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此,把握育人導向不僅是立德樹人的要求,更是由課程的性質決定的。經過不斷的實踐,我校清楚地認識到:應該通過創造性的實踐勞動,為學生提供最有利于他們成長的課程,并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基于此,學校立足實際開發并實施了種植、養殖、葫蘆彩繪、葫蘆烙制、扎染、泥塑、編織等勞動實踐課程,課程內容豐富全面。經過多年的實施、總結、反思,學校進一步提出:優化實踐課程,聚焦育人目標,結合新田園教育內涵,開展以葫蘆文化為主線的勞動課程建設。以此為基礎,系統開發打造學校的特色課程——葫蘆文化課程,將勞動課程和特色課程有機融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田園少年。課程具體實施如下:
了解葫蘆 從了解葫蘆開始,遵循葫蘆生長的時令,參與體驗葫蘆的育苗、種植、護理、塑形、觀察、采摘、晾曬、刮皮、打磨等全過程,旨在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在勞動中育人。組織學生參與葫蘆育苗、種植、護理、收獲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體驗耕種的辛苦、勞動的汗水和豐收的喜悅。相關實踐活動主要在三、四年級中開展,成熟后的葫蘆要經過晾曬、去皮、清洗、再晾曬、打磨處理,這樣才能進行彩繪、烙制的藝術加工。通過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藝術加工 旨在引導學生用自己親手種植的葫蘆進行藝術加工,既享受勞動果實又培育學生藝術素養,在實踐中育人,如彩繪、烙制、葫蘆絲演奏、包裝作品等。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火筆畫,不僅是一種傳統工藝美術品,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傳統工藝之美,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目前,我校學生創作了“弘揚奧運精神,傳播冬奧文化”主題作品,“成語故事、寓言神話、名著經典”主題作品,“馬勺臉譜、京劇臉譜、人物”主題作品,“楊柳青年畫”系列作品,“傳統山水、花鳥”系列作品,實現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葫蘆文化課程通過傳統文化傳承、勞動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勞動精神,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項目式學習 各學科教師聯手,以葫蘆為主題,帶領學生分小組進行項目式學習,結合語文、數學、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以聽、說、讀、寫、畫、做等方式,在教學中育人。同時,學校積極為學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以演奏、演講、繪畫、烙制、課程交流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動,在活動中育人。具體實施中,我校將葫蘆文化課程與國家課程整合,結合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設計實施學科10%實踐活動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的形式開展。例如,語文學科帶領學生分小組學習成語、寓言故事,為彩繪、烙制葫蘆提供創作素材和源泉。接下來,再在美術教師的幫助下,根據葫蘆的形狀構思圖案,用鉛筆在葫蘆上繪草稿,再用勾線筆勾勒出輪廓,用丙烯顏料上色,最后添加背景,完成作品。最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創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葫蘆藝術作品,同時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和葫蘆藝術加工之美。
總之,學校按照國家課程的相關規定,認真落實勞動課程要求,開足開齊勞動課程。同時,利用校內、外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相關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為進一步滿足新時代育人需求,堅持“全社會、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我校將繼續探索勞動課程實施的新途徑,創新方式方法,力爭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勞動課程體系,積極為學生搭建更多展示的平臺,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努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培養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田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