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揚州職業大學醫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在現代醫學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的高速發展和學校思想管理工作日益復雜的大趨勢下,我們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從而推動教育信息化技術和思想政治工作兩者的融合。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主要的學科性基礎課程,是學生掌握其余專業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緊要環節。但多數學生反映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專業詞匯復雜,使得教學和學習效果較差。因此,本文在“互聯網+”背景下,以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呼吸系統的解剖結構”為例,充分利用3D Body解剖軟件,深入挖掘呼吸系統解剖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對本章節教學進行了深入探討研究。
3D Body解剖軟件是數字化交互式的三維結構軟件系統,利用對人體的CT/MRI信息進行描述,包括男子和女子兩組三維的數字模式系統,擁有最豐富的身體構造,包括頭頸、胸、手臂等各種解剖學系統的信息,具有目前最周密的解剖學數據[1]。軟件中的圖像結構能夠實現360°翻轉、無級放大、壓縮等,能夠使結構特定的區域更加透明、隱蔽,并且具備搜索、畫筆等功能,便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人體中各系統臟器的構成、位置、外形構造以及相互鄰近關系等,也能對各個系統加以拆分和復原,更進一步地了解臟器相互之間的聯系。3D Body軟件還具有局部解剖學、圖像標注以及3D視頻中展示的解剖細節等功能,有助于學生詳細、全面了解人體結構。
人體解剖學具有醫學專業名詞多且抽象難懂,內容描述繁雜、不易理解、記憶難,知識點多且零散等特點。傳統的教學形式單一,都只涉及組織、器官的二維平面結構,不能滿足培養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護理學人才的需求。隨著近年來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新型的信息技術手段得到應用。如3D Body軟件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3D Body解剖軟件能夠更清晰地表現人體各結構、臟器的基本構造及其相對情況,為教學提供了便捷。教師利用3D Body解剖軟件進行課程教學,可促使學生有效預習、復習專業知識,使傳統課堂教學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得以削弱,醫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意識更加顯著,也改善了解剖教學的質量效果,并提高了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2]。張年鳳等人通過研究職教云和3D Body解剖軟件在高職高專助產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上的使用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以及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質量[3]。3D Body軟件在輔助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護生在基礎課程上的實用性,也更有效地調動了護生對人體解剖學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4]。由此可見,3D Body教學軟件是一個有效媒介,可以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便更有效地應用于高等院校醫學教育課程。
以“呼吸系統的解剖結構”為例,呼吸系統主要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其中呼吸道分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兩部分。上呼吸道可分為鼻、咽、喉。下呼吸道主要包括氣管、主支氣管及肺內的各級支氣管。在軟件基礎上,教師可以實現虛擬解剖學課程(如圖1)。3D Body解剖軟件可以清晰地展示呼吸系統各部分的組成及其相對位置關系,可從各個方位對呼吸系統的各個結構形態進行觀察。在操作時,通過點擊手機顯示屏上的隱藏、穿透、拆解、搜索、旋轉等標志,師生可以查看呼吸系統內各器官的位置情況和毗鄰狀況,還可以對呼吸系統內的臟器進行隨機拆卸和組裝復原,學生從三維空間感受器官之間的毗鄰關系,培養抽象思維能力,記住知識點。

圖1 3D Body 解剖軟件呼吸系統相關結構圖
需要觀察呼吸系統具體某一部位的微細構造時,我們可以直接對該處部位加以擴大、旋轉等。該軟件具備雙語功能,學生用手指單擊某一部位,如肺部,屏幕上就會出現肺部的中英文名稱,選中的部分會標記上各種顏色,便于學生分清,下面也會出現各部位的關系說明,讓學生在了解人體內部結構的同時也可以記住各部位的作用等知識點。學生要認識肺部鄰近部位的話,必須脫離肺部的大體設計模式圖,進入人體整體模式圖中,才能看到肺部毗鄰的部位。當看到人體整體圖片時,學生會先觀察頭部圖像的口鼻等處,而在觀察這些器官時,又會聯系到氣體流入肺部的過程。這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擴展思路。教師在軟件基礎上進行虛擬解剖教學,可使學生在手機端或電腦端通過鼠標、軌跡球隨意平移等方式對呼吸系統解剖結構進行觀察和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
課程思政教書育人就是通過全面探索有關學科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因素,將專業知識與有關思政教育因素全面結合,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達到全員、全程、整體教書育人[5]。護理學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有利于高效地整合“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課程思政改革現已在護理專科教學中廣泛地推行,并取得了良好成績[6]。
課程思政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把思政內容滲透到課堂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護理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需充分發掘知識中的思政內涵,以實現知識傳遞和價值導向相統一。實踐證明,把思政元素融合到課堂中,將專業課程教學和醫德教育相連接,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養、愛國情感和醫學人文意識[7]。思政教育的課堂內容可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并培育學生的職業文化意識,使其職業認知、專業技能、人文素養三者和諧發展,使“敬佑人生、救死扶傷、甘于獻身,胸懷無疆”的職業道德文化永遠銘刻于心[8]。
教師要通過對“課程思政”融入人體解剖學課程進行深入探討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進而培育具備崇高道德標準的高層次技能型人才。在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中,強化“立德樹人”總體理念,把德育與素質教育二者有機統一,對護理教學效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9]。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高[10]。
根據教材內容,將思政元素自然地、有機地滲透于人體解剖學課程中來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是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應從職業素養、愛國主義情懷、人文修養等方面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載體(見表1)。

表1 “呼吸系統解剖”章節中的思政元素
“學生作為主體,利用課程載體,把思政滲透到課程教學全過程”的教育理念在當下教育的新模式中成為發展趨勢,是現代醫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發展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堅持“思政融于課程”的理念,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充分自然結合,通過探索護理專業與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思政契合點,將之更廣泛地運用到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性課程中,春風化雨般地把職業素質、愛國情感、人文素養等基本內涵融合于課程,并通過運用3D Body解剖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潛移默化地陶冶醫學生,提升了醫學生的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從而真正將立德樹人和職業素養的精髓融入人體解剖學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