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特約撰稿人 施偉興 攝像/李思耀 視頻制作/徐蓓萊
初見戎曉紅,根本看不出她已經74歲了。退休21年來,她重拾繪畫紙藝創作,自娛自樂,頤養天年,收獲頗豐。2017年至今,她創作的棉紙拉毛畫與衍紙畫,先后獲得多類獎項,并榮膺普陀區“綠色生活科普大師”稱號。
戎曉紅剛退休時,猶如緊繃的發條忽然松弛下來,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就是電視機后來又有手機微信作伴,這難道就是老年人“享福”的生活嗎?剛開始她不太適應這種悠閑舒適的慢節奏生活,更不習慣早上圍著菜場轉、中午圍著廚房轉的生活。戎曉紅的老伴察覺到她有些郁郁寡歡,就勸她重拾繪畫愛好,走出家門結交新朋友。
老伴的一番話,打開了戎曉紅的心扉,于是她將藏匿在櫥柜里的宣紙、畫筆、硯臺、筆洗取出,開始揮毫丹青創作,漸漸習慣了這種既雅致又養心的退休生活。
年輕時,戎曉紅喜歡細膩精細的工筆畫。退休后,一次在作畫時,筆蘸的墨汁不慎滴落在棉紙上,戎曉紅發現洇花的墨汁呈現出國畫的韻味,靈感油然而生。遺憾的是,如今棉紙在市場上難覓蹤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戎曉紅顯得有些沮喪,只能另辟蹊徑。經過鉆研后,她逐漸喜歡上了衍紙紙藝。她認為,衍紙畫不一定局限于花卉裝飾,其它景致也可入畫,尤其是衍紙動物畫與棉紙生肖畫的憨態、靈動,效果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憑著扎實的繪畫技能,戎曉紅創作的衍紙畫形象生動,惟妙惟肖,衍紙畫融合了工筆畫的技藝,富有中國特色。

戎曉紅展示自己創作的衍紙畫
寓情寓畫,創作不輟。雖然生活節奏加快有些許疲憊,但是戎曉紅覺得生活多彩愉悅,疲勞也會被作畫的樂趣取代。
戎曉紅深有感悟地說,創作繪畫是靜,公益活動是動,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相得益彰,開心每一天,遠離疾病的侵襲。作為社區棉紙畫與衍紙畫的“大師”,她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時常為社區居民、學校學生教授衍紙畫技能。她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敬老院送去花卉和各種動物的衍紙畫,老人拿在手里樂得眉開眼笑,她也從中感受到莫大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