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妮婷

(攝影/李琪)
講述人:杜蕊 31歲
我的孩子是一個“飯渣娃”,可能對有些家長來說,這個稱呼有點陌生。那可能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吃飯上從來不讓他們頭疼,而我家這個,絕對是“飯渣娃”里最硬的“硬茬”。我和丈夫是五年前結的婚,也是緣分,婚后不到一年就有了寶寶,小名叫“零零”。零零出生的時候并不是很大,比正常新生兒小了不少,我和孩子父親都很擔心,怕他隨了我們,以后長不高。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我和丈夫的身高都并不達標,孩子父親由于從小營養(yǎng)跟不上,現(xiàn)在只有一米七不到,還不到平均水平。也是因為這個,自零零出生以后,我們就很關注他的營養(yǎng)問題,學了很多育兒配方,也咨詢了不少專業(yè)醫(yī)生,給他配了好幾款“營養(yǎng)餐”,全家都盼望著他能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帶著這份心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全家齊上陣,但凡見著他多吃一口,都是開心的。
可隨著孩子長大,他的吃飯問題成了家里最頭疼的事。總結來說就是,每一頓、每一口都吃得毫不省心。斷奶開始輔食起,每頓飯都要追在零零屁股后面喂,喂一口就已經是心力交瘁,喂完一頓飯,比上一天班還累。如果只是老人帶那更是疲憊,一頓飯磨磨蹭蹭要吃一個小時,老人就得陪著耗精力,直到現(xiàn)在零零四歲了,還不會自主地用餐具把一頓飯完整吃完。
周末輪到我和丈夫帶孩子,他頓頓都要看動畫片才肯吃飯,沒有動畫片看可以哭鬧不止一口不吃。有一次孩子父親實在是忍無可忍,大聲吼了他兩句,他飯碗一扔賭氣不吃了。我們只能好話說盡地哄他回飯桌吃飯,最后還是讓他看一部動畫片才獲得了他的“諒解”。我們也是這時候從網上知道了這樣的孩子被叫做“飯渣娃”,而這種“飯渣德行”都是慣出來的。我們思索著一定要找個辦法扭轉過來。
我們看了很多網絡上跟我們有同樣困擾的家長們嘗試的各種方法,提到最多的就是“有什么挑食不挑食的,只要餓幾頓,保管什么都吃”!我們商量后,決定狠心試一試,餓他一天,一定要糾正好他這樣的壞毛病。于是,一個周六,早餐他吃了兩口就嚷著要看動畫片,說不看動畫片就不吃了。我們沒勸也沒逼,看他的確不愿再吃,就利索地收拾完桌上所有的剩食,告訴他,不吃拉倒!
他可能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等到他想起來要哭,桌上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吃了。見他哭得傷心,我和丈夫忍住了沒有心軟,哭著哭著,他也就消停了。到了中午他再次故技重施,我們也沉著應對,怕他偷吃零食,下午還把他愛吃的小零嘴都藏了起來,不讓他找到。孩子要哭不哭的樣子,我們雖然心疼,可想到能治他的壞習慣,只能硬下心腸。
當天晚上,零零吃飯沒有吵著要看動畫片,可吃飯依舊磨磨蹭蹭,吃兩口開開小差,沒有動畫片看,就摸摸桌子看看風景,反正就是不用心吃飯。等大人都吃完飯后,等了他半小時;半小時后,他還是不吃,我們就直接收拾干凈,一點不留。不出預料,他又哭鬧了一通,嘴里喊著餓,老人滿臉不忍,我們是好說歹說才勸住他們不要偷偷喂孩子,不然前功盡棄。
嘴上是這么勸,我心里也怕把孩子餓出個好歹來,晚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深夜的時候去孩子房間一看,零零不在小床上。我當時就嚇醒了,腦子里一片空白,家里一通找,最后在廚房找到了他,孩子大概餓狠了又找不到他慣常吃的小零食,在櫥柜里翻到了半包面粉,吃得滿嘴都是,這會兒靠在櫥柜旁睡著了。我心疼得難以復加,這時候我知道餓這個辦法肯定是沒用了。
這一次的治療非但沒有效果,還被家里老人重重數(shù)落了一頓。沒法,畢竟我自己也心疼得不行,再繼續(xù),我怕孩子都得翻垃圾桶找吃的。自此以后,每一頓飯我們可謂是使盡渾身解數(shù)逗他多吃一口,比如我買了很多他喜歡動畫片的衍生產品,如碗盤勺子筷子都印著他喜愛的動畫人物,只為了能讓他專注在餐食上,有興趣多吃一口。
可這種辦法一開始有用,新鮮感一過也不再有用。后來,我的同事教我可以給孩子看一些關于飲食的書籍,不拘是童話還是科普書、繪畫圖冊,只要能讓孩子產生興趣的都可以給他看看。可最終,畫冊買了一套又一套,結果總是在墻角積灰,最多三分鐘熱度。吃飯至今仍舊是一大難題。尤其到了夏天,他更是什么都不愿多吃。
為此我們特地去了趟醫(yī)院,怕他沒胃口是有什么毛病。可一通檢查做下來,醫(yī)生說他非常健康,食欲不振只是因為孩子自己不想吃,并不是身體有什么問題。醫(yī)生教我們,要讓孩子愛上吃飯,還是要從改變飲食習慣入手,不要一味地順著孩子,也不要都拒絕。先培養(yǎng)他對吃飯的好奇心,然后再慢慢地糾正用餐習慣。過猶不及,太強勢只會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更加抗拒。
其實醫(yī)生的話我們又何嘗不懂,可是孩子的吃飯問題不能用理論知識來嘗試和解釋。我們試過強硬手段,也用過“懷柔”政策,他喜歡的動畫片、玩具統(tǒng)統(tǒng)都給他,只要他愿意吃飯,想做什么我們都盡力配合。可是什么方法都用盡了,快五歲的他用餐習慣仍是“一塌糊涂”,他去幼兒園也近一年了,是班里所有老師公認的吃飯“困難戶”。我們實在是黔驢技窮了,還能改變他嗎?
專家點評
順應喂養(yǎng),尊重寶寶對饑飽的自我感知
肚子餓了就會吃飯,這是人的本能。然而家長常常由于“預先擔心”孩子不能好好吃飯就長不好,因而會積極介入孩子吃飯的過程。這就帶來了一個潛在后果:孩子即使不好好吃飯,也不必承擔自己這個“壞行為”帶來的自然后果——餓肚子。雖然家長也會用“餓幾頓”的方式來試圖扭轉,但在操作中存在家長之間態(tài)度不一致、家長自己前后做法不一致,這就很難培養(yǎng)出孩子穩(wěn)定、一貫化的行為。那我們該怎么辦呢?讓自然的事回歸自然。
首先明確:如果寶寶的身高體重在生長曲線范圍內穩(wěn)步增長,那就是正常的,不必擔心吃的不夠。
其次是順應喂養(yǎng):寶寶有天然的感知饑飽、調節(jié)攝入的能力,照護者負責創(chuàng)造良好進餐環(huán)境,提供安全、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而具體吃什么、吃多少,由寶寶自主決定。照護者舒緩耐心地鼓勵,充分尊重寶寶對饑飽的自我感知;整個喂食約20分鐘,并保證餐間隔,才可能有胃排空和饑餓感,才會對吃飯?zhí)崞鹋d趣。
最后,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需要穩(wěn)定地持續(xù)和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保持原則的一致和堅定,但采用溫和的態(tài)度與寶寶溝通,讓孩子在輕松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吃飯的好習慣。
點評人/田園 上海兒童醫(y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兒保科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