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朱 琳
從被動轉型到與網絡平臺深度融合,臺網融合傳播模式也在實現新的突破?;谛旅襟w環境,電視綜藝節目在探索臺網融合的過程中持續經歷著重塑、重構和重建,不斷進行跨媒介傳播。湖南衛視與芒果TV的融合是國內臺網融合和傳統電視臺轉型的典型例子之一,其現象級綜藝節目《聲生不息·港樂季》深耕垂直領域,讓很多觀眾耳目一新,也引發了懷舊浪潮。
目前國內外對“臺網融合”的研究圍繞著技術、媒介和內容這三個方面,對湖南廣電的轉型這一案例的研究也不少。作為傳統媒體的湖南廣電,將內容和終端這兩種路徑結合起來,助推湖南衛視和芒果TV臺網融合,不斷創新[1]。有學者分析,就媒介歷史的發展而言,其形態的變化通常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的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復雜作用所引起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革新為臺網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政策和資本則成為電視媒體進行臺網融合的主要動因[2]。然而,國內臺網融合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現象級綜藝節目稀少,內容同質化嚴重,對于臺網融合模式下綜藝節目的傳播路徑研究尚不多。因此,筆者將以芒果TV、湖南衛視聯合其他制作單位推出的《聲生不息》這一音樂綜藝節目為案例,結合文本分析,從臺網融合模式這一視角去分析國內綜藝節目的傳播路徑及其所體現的人文關懷。
《聲生不息·港樂季》屬于垂直類音樂綜藝節目,擁有電視臺高品質制作水準和資源,還有著網絡平臺的靈活和市場。垂直類音樂綜藝節目是指音樂綜藝節目向垂直化、專業化、細分化發展,針對不同音樂類型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3]。這檔節目是在香港回歸25周年的宏觀主題下制作的,筆者從節目定位、節目形式以及節目價值這三個方面來逐一分析其細膩的呈現。
近年來,傳播權力的分散與下放,加劇了媒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縱覽我國電視媒體發展現狀,不難發現當前我國許多地方欄目依舊存在定位不清晰、缺乏辨識度與品牌認可度不高等問題。臺網融合模式下的綜藝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會更加注重以某個視角或宏觀主題去明確自己的定位和市場價值。
該檔節目定位清晰,明確了節目主題(見表1)、受眾目標和節目意義,找到了節目本身在市場中的獨特性。在綜藝市場瓶頸期,《聲生不息》就是通過明確節目定位而取得突破的典型,它瞄準“傳唱港樂經典”這一傳播藍海,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打響了知名度。

表1 節目主題設置
當前電視媒體的節目形式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內容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千篇一律的節目使得受眾產生了審美疲勞[4]。一般來說,能夠在傳媒市場中生存下來的節目有成為“綜N代”的趨勢,比如湖南廣電以往的《歌手》《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節目。從《聲生不息》這檔節目看,它雖然繼承著以往傳統的專業競演設置以及真人秀環節,但是從節目陣容來看,有傳奇歌手,也有樂壇新人,對組合搭配做了一些巧妙的處理。該節目中途將男隊的一名成員與女隊的一名成員互換,靈活巧妙地又豐富了節目的效果,增加了話題討論度。
同時,該檔節目形式還有一創新之處,就是主持人的安排比較靈活,但不失專業。不僅有中國內地主持人,還設置了來自中國香港的金曲推薦人,而且在中途幾期節目中更換歌手作為主持人代表(見表2),避免了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讓觀眾看到了競唱嘉賓的另一面。這種專業又靈活的節目形式,符合當下臺網融合模式的背景,貼合新媒介的碎片化、娛樂性等傳播特征。

表2 節目首發陣容與組合搭配
綜藝節目要想在傳媒市場中有一席之地,其節目價值必然是需要經得起時代打磨的。除了要符合當下時代審美,更要打造一套屬于自己的價值特色。
“《聲生不息》在新時代環境下追溯港樂的發展歷史,探尋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通過對港樂的重新演繹,為人民提供感知社會脈搏、探尋文化源流的機會,讓年輕的一代人真正了解到港樂的精神內核,傳承背后的文化記憶和民族情感?!保ㄈ嗣窬W)
從節目價值來看,該檔節目確實在中國內地是獨一無二且具有特色的。它切合了當下宏大主題和時代背景,也抓住了“年輕人”這一活躍在網絡和新媒介中的群體眼球。雖然主題設定有一定的政治屬性,但在每一期競演中,“愉快少年事”“一生所愛”這些主題內容著眼于微觀層面的個體記憶和情感故事,不同于官方媒體主導的歷史書寫,它借個體視角抒發的故事情感,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傳播效果。
《聲生不息·港樂季》定位為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的特別獻禮,意味著其本身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臺網融合節目,還被賦予了宏大時代使命和儀式價值。宏觀主題的細膩呈現是當下和未來臺網融合模式面臨的挑戰之一,因為電視傳媒行業、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這一基礎。
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出版時,電視、電影等大眾媒介正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快速發展。而時至今日,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和傳媒影像早已使我們處于無處不在的景觀社會之中。媒介景觀是指通過媒介呈現給大眾的宏大奇觀或景象?!堵暽幌ⅰ酚靡幌盗械奈幕洃浄柦o大眾構建了懷舊景觀,主要分為場景建構、風格建構和情感建構這三個方面。
長期以來,音樂類綜藝節目逐漸趨于同質化,單方面的演唱并不能帶來視聽等感官的極致體驗。場景理論是芝加哥社會學派近年來提出的從文化、消費、空間整合的角度來解釋后工業化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現象的理論范式。在場景理論視域下,場景是一種由消費、體驗、符號、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等文化內涵組成的文化空間。場景不僅蘊含著功能,也傳遞著文化和價值觀,形成抽象的符號信息傳遞給不同的人群,并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個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基于場景理論的視角,《聲生不息》這檔節目和“港樂”的融合塑造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文化場景。
例如,在節目第二期中,曾比特和林子祥合作的《單車》這首歌,是一種“父子”視角的演唱,舞臺上的一左一右、一老一少,仿佛在隔著時空與記憶的父親對話。在節目中,每首歌播出前都會有一個故事描述片段,先介紹歌曲背景,再融入歌手的個人故事、情感觀點,豐富觀眾對音樂的理解。
該檔節目通過將音樂故事化,為受眾營造了一個港樂空間的符號性表達,無形中傳達了一種文化價值,并不斷激發受眾的體驗和促進受眾的媒介消費行為。例如,一些網絡用戶會選擇充值成為視頻平臺的會員來及時觀看節目,獲取更好的觀看體驗。因此,在節目中增加音樂的故事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可以有效促進臺網的深度融合。
節目內容涵蓋了不少懷舊的話題,并且將個人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與社會時事熱點相聯系。建構一個獨特又不失高品質的節目風格,對于一個綜藝節目來說十分艱難,要想獲得受眾的持續關注和廣告的良好收益,節目風格的塑造十分有必要?!堵暽幌ⅰ愤@檔節目的高品質呈現于這四個方面:一是主持人獨特的個人風格;二是節目競演歌手的個人風格;三是高品質舞臺的專業風格;四是節目組賽制與廣告相融的風格。(見表3)

表3 節目風格類型與作用
傳播理論表明,傳受雙方的地位平等和情感共鳴能使傳播更為有效,傳播的發力點應該注重在雙向互動中建構情感,而非單向度的信息傳播[5]。
在一個節目的傳播和接受空間中,作為受眾,擁有著多重身份,他們可以是歌曲欣賞者,可以是廣告的消費者,也可以是參與作品的生產者。歌手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建構,需要形成一個共通的意義空間。在這檔節目中,每個歌手與自己的歌迷會有一個共通的意義空間,這是一個較為強烈的情感共鳴,非歌迷的聽眾與歌手間也有一個情感建構的過程,這種情感更多體現在歌曲本身的表達上(見圖1)。

圖1 情感互動過程
在新媒體空間中,傳統的相對先進和理性的表達被網絡文化顛覆與再造,互聯網中的內容共創,使大眾沉浸在互動參與的狂歡體驗之中??駳g理論是由米哈伊爾·巴赫金提出的,原本用于文學藝術評論,但也適用于很多社會命題的解釋,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現象研究?!堵暽幌ⅰ纷鳛榕_網融合模式下的綜藝節目實踐,通過跟進時事政策創建歷史情境,建構“互動化”的情感內容和“偶像化”的符號,將傳統電視節目的單向灌輸轉化為雙向互動,促進受眾沉浸式參與,實現了主流話語向青年群體的傳播,更好地達到節目預期效果。
新媒體時代產生了諸多音樂平臺,例如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等。音樂綜藝節目中產生的歌曲音頻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二次傳播,用戶分享音樂給好友、朋友圈等行為也可以加大節目的知名度。數字音樂的廣泛傳播也給節目帶來了經濟效益,一些音樂平臺的用戶通過聽到節目中的某個歌曲,激發收看節目的欲望,從而增加了節目收視率。
技術決定著媒介的發展,短視頻作為一種流行的傳播形式促進著傳統長視頻的再生產傳播。電視臺與網絡端的融合,不只是將綜藝節目、影視劇等換個平臺播放,而且要結合當下新媒體環境進行多媒介融合,做好綜藝節目的短視頻再生產傳播是取得良好傳播成效的必經之路。
綜藝節目的再生產短視頻,不僅來自營銷方,而且來自不同的網絡用戶,可能是普通節目觀眾、綜藝節目愛好者、歌迷粉絲后援會等。以抖音平臺為例,跟《聲生不息》這檔節目有關的短視頻主要來自湖南衛視官方賬號、《聲生不息》官方賬號以及各類娛樂營銷號,也有用戶在平臺上發布唱粵語歌、學習粵語等短視頻。綜合來看,關于此檔節目的短視頻趨向更為專業,而非戲謔性的,這對于該檔節目的價值引導有良好的正向效果,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該節目傳達預期的價值理念。
網絡綜藝節目與電視的很大不同在于受眾的實時反饋與互動,評論的及時輸出是節目傳播效果的表現之一,彈幕使用日漸成為大眾視頻觀看的一種典型伴隨性行為,這些意味著當前臺網融合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節目受眾借助彈幕實現了一種虛擬共時在場的互動儀式,受眾在視頻這一元廣場中可以隨時發表看法和感受,不斷地進行意義再生產與輸出。從《聲生不息》前三期的彈幕情況來看,彈幕主要分為自我表達類和互動表達類評論。
在當今以用戶為單位主體的社交網絡媒體中,“意見領袖”在意見擴散、影響力輻射的媒介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輿論對于綜藝節目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會衍生出很多社會和經濟效應,節目可能會因為某些負面輿論“毀于一旦”。
《聲生不息》這檔節目從前期宣傳到節目的播出,都頗受官方媒體的關注。在全媒體時代,受眾會由于地域或情感的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等原因接受和轉發網上信息,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影響力,從而進入更多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加入話題中,使之成為大眾傳播的議題。
“實際上,近兩年的香港流行樂壇已經開始了加速更新的過程。比如在這次《聲生不息》節目里,一出場就備受好評的曾比特和炎明熹,就讓人看到了未來之光。在這兩位新人身上,既可以聽到經典的復古味道,曾比特更多元的音樂掌握,炎明熹更現代的控制技巧,也說明了港樂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的一面。而這,恰恰是對《聲生不息》這個節目主題最好的回應?!保ū本┣嗄陥螅?/p>
北京青年報的這篇文章更多地是贊揚《聲生不息》這檔節目對傳統港樂創新的一面。來自主流媒體正面的宣傳報道有利于提高綜藝節目的知名度和口碑。
從當前與《聲生不息》相關的文章來看,社會各界對該檔節目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更多的是對該節目的價值理念表示贊同。專業的樂評人、電視評論意見領袖的相關表述為該節目的媒介形象提供了多角度的評析。
“或許,《聲生不息》帶給我們真正的思考在于,港樂是否還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活力?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我們的歌手依然在舞臺上演繹著舊日的歌曲,人們或許更想知道的是,今天“大灣區”的年輕人在聽什么,在唱什么?如何才能幫助當下仍在為夢想努力的獨立、小眾音樂人?這些問題對于熱愛粵語歌的人們來說是迫切的,也是《聲生不息》沒有提供給我們的?!保ā赌戏饺宋镏芸罚?/p>
總而言之,多元的評價和各類意見領袖的言論引導與輿論加持使該節目的口碑傳播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面對媒介的深度融合,綜藝節目的傳播需要不斷創新,更需要學會在宏大時代背景和政策下找到主流價值的創新表達方式。在智媒時代,湖南衛視+芒果TV的融合實踐給予了業界很多研究案例。通過研究《聲生不息》這檔節目發現,臺網融合節目的傳播路徑大致是節目制作—景觀建構—內容共創—口碑傳播。
雖然《聲生不息》獲得了業界的好評和認可,但也面臨著其他挑戰,節目賽制設置等方面依然存在著局限和不足。此外,文化傳播與商業消費之間如何平衡也是當前很多節目面臨的問題??傊?,智媒時代下的傳媒行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和新媒介?這是當前學界與業界需要共同深思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