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釵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呼吸系統惡性腫瘤性疾病,早期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是優化治療預后的最可靠方法。手術切除局部肺組織或肺段、肺葉等,加上手術創傷本身,均對患者的呼吸功能產生負面影響,若術后長期無法恢復呼吸功能可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1]。為了加速肺癌患者的術后呼吸功能康復,圍術期進行積極的呼吸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既往多由專科護士指導完成,但是部分患者依從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導致術后反復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等。較多研究指出家庭支持可增加患者的臨床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有助于最終治療結局的優化[2]。肺癌患者出于對癌癥結局的擔憂、手術創傷后軀體功能減弱等,圍術期其情緒及行為能力均較弱,是導致呼吸訓練依從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在訓練過程中加入家屬的陪伴支持以優化整個干預過程,以期為肺癌患者選擇更高效合理的圍術期護理干預模式。
回顧性分析2022 年9~10 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收治的82 例肺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有家屬陪同照顧參與康復,將所有患者分為無家屬陪同訓練的對照組29例、有家屬陪同訓練的觀察組53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4例,年齡(65.84±10.17)周歲,手術側:左側14 例、右側15 例,合并高血壓16 例、糖尿病10 例、高脂血癥12 例;觀察組中男27 例、女26 例,年齡(65.29±10.04)周歲,手術側:左側29 例、右側24 例,合并高血壓27 例、糖尿病20 例、高脂血癥26 例。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次研究計劃。
納入標準:術中病理明確原發性肺癌診斷;符合肺癌手術指征;患者年齡18~80 周歲;全程配合治療及圍術期干預,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肺炎、肺大泡等可能影響肺癌術后呼吸功能的其他肺部疾患;認知功能異常、無法進行基礎溝通;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響手術效果的嚴重疾病;合并其他原發惡性腫瘤性疾病。
對照組患者無家屬陪伴,接受肺癌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專科護士單獨指導呼吸訓練(避免與觀察組患者同病房),具體如下:患者入院后由專科責任護士下發一系列圍術期呼吸訓練手冊,同時進行一對一解說及指導,在術前及術后均由專科護士督促患者完成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排痰等呼吸訓練內容。
觀察組患者接受有家屬陪伴訓練,接受圍術期專科護士聯合家屬干預下呼吸訓練(避免與對照組患者同病房),具體如下:專科責任護士對家屬進行評估篩選,優先選擇與患者共同生活、感情深厚、熟悉患者的生活規律、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家屬。專科護士向家屬講解圍術期呼吸訓練手冊并由其進行鞏固學習,對家屬進行一對一指導、學習呼吸訓練方法。具體圍術期呼吸訓練干預方法如下:a)術前:患者遵醫囑低流量吸氧1h,在家屬共同參與下完成呼吸訓練操,單次持續時間20~30min,2 次/d。根據患者身體耐受情況,在家屬陪同下完成每日爬樓梯訓練(1~18 層)。b)術后:患者麻醉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后,專科護士詳細指導家屬及患者共同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排痰等呼吸訓練內容。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患者取平臥位或者半坐位,放松后雙手置于前胸部或上腹部,用鼻子緩慢吸氣并使腹肌松弛、腹部鼓起,胸部手置于原處,家屬在旁數數“1、2”控制吸氣時間;呼氣時嘴呈吹口哨樣,腹肌繃緊使腹部內陷,此時家屬數數“1、2、3、4”,控制吸呼比為1:2或1:3,盡可能鼓勵并引導患者深吸慢呼,單次訓練持續時間10~20min,2 次/d。有效咳嗽排痰:患者取半坐臥位或者坐位,放松后家屬于床旁準備衛生紙,患者鼻子用力吸氣至無法繼續吸入后,緩慢呼氣,其后小量吸氣、張大嘴巴快速吐氣,上述重復2-3 次,用力將痰液咳出。飯前或者飯后1h,家屬準備靠背椅一張、置一靠枕,協助患者趴坐于靠枕上,家屬站在患者一側并將其臉偏向家屬,家屬手掌彎呈空杯狀,利用腕關節力量由慢至快在患側肺葉處垂直拍打,注意叩擊力量穩穩的觸及肩背部為宜,單個部位拍打5~10min,叩擊頻率為150 次/min,每日操作3~4 次。
1.3.1 呼吸訓練依從性 術后1 周,采用自制呼吸訓練依從性量表評估患者的呼吸訓練依從性,包括訓練頻率、訓練時間等方面,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訓練依從性越高。≥80 分為依從性良好、<80 分為依從性不良。
1.3.2 呼吸訓練效果 術前、術后1 周,分別測定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參數水平,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
1.3.3 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質量 入院即刻、出院當日,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10~40 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QLQ-C30)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0~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4]。
數據錄入及計算均使用軟件SPSS20.0,計算所得P 值若<0.05 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的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的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同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
表1 兩組患者的呼吸訓練依從性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呼吸訓練效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呼吸訓練效果比較(±s)
FEV1(L)組別 n術前t/P 值術前t/P 值對照組29 3.43±0.65觀察組53 3.39±0.59術后1 周2.05±0.38 2.67±0.54 6.97/0.00 3.39/0.00 0.286.06 0.770.00 12.15/0.003.67±0.84 5.44/0.00 3.71±0.88 FVC(L)術后1 周2.37±0.79 3.05±0.82 t 值P值0.203.63 0.840.00
表3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質量比較(±s)分
GSES 評分組別 n入院即刻t/P 值入院即刻t/P 值對照組29 28.94±4.21觀察組53 29.15±4.78出院當日32.08±4.65 35.19±3.20 4.97/0.00 8.05/0.00 0.193.21 0.840.00 3.02/0.00 75.92±9.12 6.09/0.00 76.03±9.36 QLQ-C30 評分出院當日86.44±9.20 91.63±6.20 t 值P值0.052.72 0.960.01
目前癌癥家庭管理的重要性被普遍認可,若患者的長期照顧者、具有較深感情的家屬陪同治療及訓練,可能增強患者的治療自信心、依從性等,最終優化整個干預過程中患者的舒適度并優化治療結局。文中將該干預模式引入本文肺癌手術患者中。首先發現接受專科護士聯合家屬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干預依從性方面更為理想,提示在專科護士指導基礎上加入家屬的陪同及鼓勵,可積極促進患者配合完成圍術期呼吸訓練項目,為后續呼吸功能的改善奠定基礎。術后1 周,觀察組患者確實在FEV1、FVC 水平等呼吸功能指標上顯示出更大的數值增加,提示家屬陪同下的呼吸訓練效果更佳,可更為有效的促進肺癌患者的術后后續功能恢復。上述結果出現與家屬陪同干預這一措施緊密關聯,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手術應激可能影響心理狀態及遵醫行為,家屬可以客觀冷靜的學習呼吸訓練方式并向患者講解訓練要點、增加患者對訓練內容的接受程度,同時部分患者難以堅持訓練,家屬陪伴及安慰、鼓勵均增加了患者完成訓練內容的可能性,最終更有利于呼吸功能的徹底康復,這也是上述結果出現的本質原因之一。
在觀察組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同時,該組患者的GSES、QLQ-C30 評分值也迅速增加,較對照組患者更為理想,提示專科護士聯合家屬干預的圍術期呼吸訓練有助于患者主觀能動性的增加及生活質量的改善,一方面與家屬陪伴下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強相關,另一方面與呼吸功能優化后對生活態度的促進作用相關。
綜上所述,可得出結論:專科護士聯合家屬干預下呼吸訓練可提升肺癌患者的圍術期呼吸訓練依從性、促進呼吸功能的優質康復,同時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質量,是一種優質的護理干預模式。在后續同類患者中可延續應用該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