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根據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特性,科學設計作業,促使作業形式更加多元化,作業內容更加精致巧妙,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作業壓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助推“雙減”政策落地。本文對“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作業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提升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提質減負的目標,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雙減”;小學;信息技術;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韋桂球(1983—),男,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西大君武小學。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工具性、基礎性以及探究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交流協作、解決問題以及創新創造的能力。作業是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手段之一,因此,在設計作業形式和內容時,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發展規律,確保作業內容能夠滿足小學生的發展需求,推動小學生成長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在信息技術領域越走越遠。
一、“雙減”背景下的小學信息技術作業設計原則
(一)因材施教原則
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但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不同,在設計信息技術作業時,教師要時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小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設計彈性作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例如,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就要因材施教,要求其掌握基礎性知識即可。教師要通過彈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個性化原則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正確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設計作業時,要遵循個性化原則,通過個性化作業,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使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展,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從被動接受信息技術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背后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推動其實現個性化發展目標。
(三)游戲化原則
小學生普遍具有愛玩、好動的特點,因此,游戲化作業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信息技術作業中融入游戲化元素,一方面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能夠活躍學習氣氛,使學生在開放、活躍、輕松的氛圍下學習知識、完成作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的小學信息技術作業設計策略
(一)設計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是指根據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將其劃分為多個層次,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需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信息技術作業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確保每名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從而有效達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目標。
在設計分層作業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并將信息技術作業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為基礎性作業,要求全體學生完成,能夠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具備基礎操作能力。B層以基礎性作業為前提,深化作業的內容,主要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這類學生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學習更高難度的知識,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素養[1]。C層為創新型作業,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且有一定天賦和極強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完成創新型作業。
每個學生至少要選擇一項作業完成,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完成三項作業。這種作業形式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學生能夠結合個人學習能力完成相應的作業,這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質減負。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設計信息技術作業時,教師要適當增添趣味性元素,以調動學生完成信息技術作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設計趣味性作業時,教師要充分融入信息技術資源,讓學生在完成有趣的作業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完成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練就彈指神功”這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設計趣味性作業,組織學生玩闖關類鍵盤小游戲,讓學生在玩游戲時練習鍵盤指法,這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又能保障教學質量和效率。為提升趣味性作業的有效性,教師要布置驅動性任務,讓學生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布置任務,再組織學生玩游戲,如教師可提出問題:不同的按鍵在游戲中的作用是什么?同一個按鍵能夠完成幾種操作?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邊玩游戲邊思考,在掌握基礎操作能力的同時,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在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許多內容能夠設計成趣味性作業,這要求教師深度挖掘信息技術資源,將趣味性元素與信息技術作業進行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讓其在趣味橫生的小游戲中,熟練掌握知識[2]。
(三)設計融合性作業
信息技術學科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重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找尋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契合點,進而將二者緊密結合,將傳統單一、片面的作業模式轉化成綜合性作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語數英學科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知識,為信息技術學科的作業設計提供了方向和路徑。教師要運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和知識,設計信息技術作業。
例如,在設計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文章美化師”的單元作業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古詩詞,運用WPS軟件,設計圖文并茂的古詩作品。如,對于古詩《題西林壁》,學生可根據語文教師講解的內容,結合個人的理解,對這首古詩展開精美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可以融入個人的情感以及想法,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還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當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達到中等水平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計算、繪畫等技能,設計一款能夠自動判斷數學問題對錯的軟件。學生在設計融合性信息技術作品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信息無處不在,學習信息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服務生活。在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信息技術能力是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衡量標準,因此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使其滿足信息社會的需要,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在設計信息技術作業時,教師要融入生活化元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術知識的價值和作用[3]。
例如,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精彩的幻燈片”這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有演示文稿和幻燈片的制作等,教師可以將“我的家庭生活”作為主題,讓學生制作幻燈片。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尋找家庭生活中的相關資源,通過拍照等方式,獲取家庭生活中的圖片,并將其傳輸到電腦中,運用軟件設計幻燈片。在演示文稿的作業設計中,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其進行自主設計,另一方面要滲透生活化元素,如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設計文稿,可以是喜歡的影視明星或者游戲等。借助軟件完成加工后,學生可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教師將生活實際與信息技術作業相結合,能夠拉近學生與信息技術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深刻意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現實價值,從而喚醒其求知欲望,實現“雙減”政策下的教學目標。
(五)設計開放式作業
開放式作業強調內容和答案的開放,在設計作業時,不過多地限制內容,保留多元化的答案,而非單一、固定的答案。在開放式作業中,教師要做好角色的轉換,從傳統教學模式的主導者轉變成組織者和引導者,適當給予學生提示,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展開實踐創新,助推小學生實現創新發展。
為充分發揮開放式作業的價值,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供學生發揮,創造開放的課堂環境,為開放性作業的有效布置奠定基礎。在開放式作業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加全面細致地利用教材,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去探究信息技術的操作方式。教材中有明確的操作步驟,學生按照步驟逐一操作,能夠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留白,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基于所學知識,推導出教材中的留白內容,以此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小學信息技術作業的創新性。此外,在學生做開放式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協作,讓學生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雙減”背景下的小學信息技術作業評價措施
作業評價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性內容,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正確認識到自身的閃光點,以及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加以改正。
(一)作業評價的專業性
在評價信息技術作業時,教師既要考慮到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特征以及年齡特點等,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4]。
在選擇信息技術作業評價手段時,教師可結合以下內容進行:
第一,差異化評價。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作業評價要采取差異化評價方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對應的評價標準也應有所不同,確保每名學生在個人的努力下,都能夠達成目標,獲得教師的贊賞。
第二,數字化評價。信息技術要貫徹在作業設計和作業評價中。在作業評價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提升評價質量和效率,讓教師在短時間內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掌握學生的實際學情。例如,教師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布置作業、評價作業、解答學生的疑問,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路徑。
第三,評價語言的專業性。在評價學生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真誠的態度、富有感情的語言和專業的指導,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教師在評價中要用專業性詞匯,贊揚學生的優點時要言之有物,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要指明改進的方向。
(二)精準捕捉評價時機
評價時機是否精準直接關系到信息技術作業評價的效果,因此,在開展作業評價工作時,教師要選擇合理的時機。
首先,教師在課堂開始時可以實施作業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是上節課布置的作業。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明確學生對上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內容,選擇復習舊知識或者學習新知識,以強化教學效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完重要的知識點后可布置課堂作業,并當堂進行作業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更加全面地反饋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結合作業評價,教師可決定提高或者降低教學難度,以靈活、動態的教學形式,適應學生的學習進度。
最后,教師可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結束后進行作業評價,這樣一方面能夠了解學生對本堂課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設計貫穿整節課知識點的綜合性作業,從而檢測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
作業的評價時機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整體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具體的教學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機展開作業評價,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作業的價值。
(三)創新優化評價模式
傳統的作業評價模式過于單一,評價手段缺乏創新性,導致評價效果不佳,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這就要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積極創新評價模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手段,提升評價水平。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采取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多種方式。由于小學生的心理較為脆弱,自尊心較強,因此要多采取鼓勵性評價,當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一定的進步時,教師就要及時肯定其學習成果。小學信息技術作業的呈現形式為作品,在學生展示個人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生生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他人作業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良好的作業評價能夠助力學生實現高質量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注重作業的設計和評價,通過富有生活特色、趣味性元素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作業期間,獲得特殊的體驗感和參與感,讓學生在作業評價中,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推動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核心素養,實現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夢飛.“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作業設計與評價研究[J].求知導刊,2022(12):47-49.
[2]李偉.中小學信息技術作業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17):62-64.
[3]顧旭飛.借平臺東風 布有效作業:基于網絡平臺的信息技術作業實施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2):118-119.
[4]李艷.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初中信息技術作業設計探析[J].天津教育,2020(2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