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 目的? 探究經皮穴位電刺激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偏癱的康復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 2022年12月于醫院就診的76例中風致偏癱恢復期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病程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行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痙攣量表(CSS評分)、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Fug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分)、功能獨立性量表(FIM評分)及巴氏活動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評分)。結果? 康復訓練護理前,兩組患者FMA、CSS、BBS、FIM及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護理后,觀察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BBS評分、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FIM評分、Barthel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中風所致偏癱的恢復期患者采用康復護理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獨立性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 經皮穴位電刺激;中風;偏癱;康復護理;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 R246.6;R74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21--03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大腦血管的突然破裂或出現阻塞為該病的主要病因,即腦出血與腦梗塞,患病后可導致不同程度腦損傷或功能障礙[1]。近年來,用于臨床肢體功能康復的新興技術日益增多,但因其康復訓練常需依賴較大規模的專業器械,且伴隨療程較長、成本高的缺點而難以在臨床普及[2]。已有研究證明,針灸對偏癱肢體的痿廢不用有著積極的影響,其療效與干預時機呈正比關系,針灸干預時間愈早療效愈佳。但針灸治療需要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且針刺時有刺痛感,起針后可出現皮下出血的情況。因而,亟需更加便于操作、安全性高的治療方法。經皮穴位電刺激是現代技術和傳統醫學的完美結合,既克服了針刺操作存在的不足,又放大了針灸的優勢,對治療多種原因所致的疼痛已取得顯著療效,但目前用于腦卒中偏癱肢體障礙的治療尚不多見[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經皮穴位電刺激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偏癱的康復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0年1月- 2022年12月于醫院就診的中風致偏癱恢復期患者76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上,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觀察組男26例,女12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7.60±9.41歲;腦卒中類型:腦梗死30例,腦出血8例;病程20~60天,平均病程41.63±18.03天。對照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41~71歲,平均年齡58.46±8.95歲;腦卒中類型:腦梗死29例,腦出血9例;病程21~61天,平均病程42.74±17.28天。兩組患者以上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康復訓練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康復訓練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進行康復訓練時用軟墊放在患者肩關節下方,同時做伸展手指、抬肩及肘關節的伸直運動。當患者處于側臥位時,將患者患肢抬高,坐墊放在背上,前伸關節屈曲至100°,同時保持手背朝上,令上肢及手指向前伸展至健側肩部,肘深部的手背朝下。屈曲的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處于外伸的狀態,下放置軟墊。
(2)入院第2天開始進行肌肉和關節被動訓練:包括上肢訓練、下肢髖部擺動訓練,30min/次,1次/d,并逐漸向軀干移動過渡,在每次訓練后要及時進行肌肉按摩。
(3)主動訓練:在被動訓練結束后進行肌力測試,當患者肌力≥II級后開展主動訓練,指導患者用意念產生沖動以激發肌肉的收縮和健側驅動患肢的運動。訓練健側肢體穿衣脫衣運動,輔助步行運動,30 min/次,2次/d。
(4)鍛煉患者語言功能、矯正發音,并循序漸進地培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5)心理康復:要求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把握患者的心理動態,鼓勵患者大膽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促使患者配合康復訓練以及主動調節心理。干預4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干預。選用QX-263型電腦中頻經絡通治療儀(生產廠家:廣州市僑鑫醫療器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證號:粵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260657號)進行治療,電極片選用3cm×3cm大小的粘性電極片。參照數據挖掘結果和臨床經驗確定所取的腧穴:患側足三里,陽陵泉,解溪,三陰交。刺激波形選擇疏密波,頻率100Hz,脈寬200ms,刺激強度逐漸增加直到患者無法耐受或踝關節出現背屈、外翻動作為度。首先在治療前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正常的感受及可能產生的異常情況,以便患者能較好地配合。囑患者取仰臥位,使用標記筆對穴位進行標記,確保每次取穴的一致性,使用75%酒精進行常規消毒,降低皮膚電阻。以足三里和陽陵泉為第1組穴位,經皮穴位電刺激儀正極貼于足三里穴,負極貼于陽陵泉穴;以三陰交、解溪為第2組穴位,經皮穴位電刺激儀的正極貼于三陰交穴,負極貼于解溪穴。30min/次,1次/日,5次/周,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肢體痙攣程度:采用臨床痙攣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評價肢體痙攣程度,包括跟腱反射、踝陣攣、踝跖屈肌張力3項,總分16分,評分越高說明痙攣程度越嚴重。
(2)身體平衡性: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價身體平衡性,共14項,每項為0~4分,總分0~56分,評分越高說明平衡能力越強。
(3)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采用Fug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評價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包括17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2分(全部完成)、1分(部分完成)、0分(不能完成),總分0~34分,分數越高說明恢復結果越好。
(4)獨立自理能力:采用功能獨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評分)對患者獨立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分為獨立、依賴、完全依賴3個等級,總分126分,分數越高說明獨立自理能力越強。
(5)生活質量:采用巴氏活動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評分)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大便、小便、修飾、用廁、進食、轉移、平地步行、穿著、上下樓梯及洗澡等項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數據分析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21.0,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CSS評分、BBS評分、FMA評分比較
康復訓練護理前,兩組患者的CSS評分、BBS評分以及F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護理后,兩組患者的CSS評分均降低,BBS評分、FMA評分均提高,但觀察組CSS評分較對照組低,BBS評分、FMA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FIM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
康復訓練護理前,兩組患者FIM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護理后,兩組患者FIM評分、Barthel評分均升高,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風”病名,并明確地認識到“半身不遂”是其典型癥狀,也認識到“邪在絡者皮膚不仁;邪在經者,即重勝也;邪在腑者,即不知人也;邪入臓則舌難言而口吐涎沫”是其特征,并從“經絡臟腑”角度詳細描述了二者的差異。步行障礙為多數中風患者的主要功能缺陷,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從中醫學角度,中風后下肢功能障礙和“風”有一定的關系,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中有云“所以中風癱瘓者……亦非外中于風爾……而熱氣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而無所知也”,說明引起中風的不僅是“外風”,還歸咎于“內風”。目前中風偏癱主要采用西藥、針灸和康復治療。中風病治療需要漫長的療程,長期用藥可能帶來不良反應。針灸對中風病的療效臨床上已得到肯定,但由于針感強烈或畏針等原因可使患者依從性下降。
經皮穴位電刺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法,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循經取穴并結合解剖特征、運動系統生理特點、經皮電神經刺激療法而發展來的無創中醫療法[4-5]。研究顯示經皮穴位電刺激有良好的鎮痛作用,臨床上多用于急慢性疼痛、癌痛的鎮痛和輔助麻醉抑制藥物[6-7]。近年來,經皮穴位電刺激已開始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高血壓和中風后遺癥等慢性疾病的治療中[8-9]。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MA、BBS、FIM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CSS評分較對照組低。由此可見,經皮穴位電刺激可延緩患者偏癱下肢痙攣發生,減輕患者痙攣程度,提高其下肢平衡功能、運動功能。同時,觀察組患者Barthel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在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康復訓練護理作用下,患者運動功能有所改善,對促使患者回歸社會生活具有顯著作用[10]。
綜上所述,對中風所致偏癱的恢復期患者采用康復護理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獨立性及生活質量,療效值得肯定。
4? 參考文獻
[1] 曹莉娟,何奕.經皮神經電刺激配合抗阻訓練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研究[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22,6(19):30-33.
[2] 孔雪,湯智偉,李樹香,等.經皮神經電刺激聯合蠟療治療腦卒中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的療效[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2,25(8):925-928.
[3] 辛輝,李鵬,李秀麗,等.低頻經皮穴位電刺激聯合平衡針與腦機接口技術對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22,38(10):10-15.
[4] 朱駿馳.優化運動技能訓練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在卒中后重度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22,35(21):99-101.
[5] 張蕊,莊玲玲.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療效的Meta分析[J].循證護理,2023,9(4):579-585.
[6] 盛治進,劉九玉,常春,等.神經肌肉電刺激和經皮神經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肩痛及上肢運動功能康復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5):604-607.
[7] 張振誠,王小艷.取穴經皮神經電刺激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出血開顱術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18):15-18.
[8] 謝晶軍,李金霞,孫琦.運動點腧穴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偏癱側上肢本體感覺障礙的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7(2):274-279.
[9] 陶雪,趙蕾,司林閣,等.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中風病的臨床應用研究現狀[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6):86-88.
[10] 王東巖,何雷,宋晶,等.經皮穴位電刺激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踝背屈障礙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5):38-41.
[2023-05-2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