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師道蘇詩師承論辨析

2023-10-25 08:37:24楊碧海
河南社會科學 2023年9期

楊碧海

(蘇州科技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陳師道《后山詩話》曰:“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晩學太白,至其得意則似之矣,然失于粗,以其得之易也。”[1]關于陳師道為何強調蘇詩只是“始學”劉禹錫,此前學者已經有過一些探討,其中較為重要的當數卞孝萱先生《劉禹錫與蘇軾》一文,卞先生認為蘇軾在南宋朝時已經確立其文壇巨擘的地位,而劉禹錫則被視為“才勝于德”之人,并非正面的人物,因此作為蘇軾門人的陳師道稱其“始學”是對蘇軾的回護[2]。此論頗有見解,然而尚有可補充之處。本文試圖對陳師道的蘇詩師承論進行較為細致的查考辨析,從而對蘇軾詩歌的發展演變有更深入的理解,也為古代文學批評材料的使用提供一個具體的范例。

一、“始學劉禹錫”之論是否出自陳師道

要想正確理解“蘇詩始學劉禹錫”之論,首先需要對此說的出處與真偽等問題進行查考。雖然目前流傳史料均將此說的出處系于《后山詩話》,但《后山詩話》的真偽問題長期存在爭議,有必要首先對該論是否出自陳師道加以討論。自宋以來,對《后山詩話》流傳中的可靠性即有爭議,概括而言,質疑該書文本可靠性的有胡仔、陸游和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

胡仔(1110—1170)《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

胡仔書成于南宋初年(1162),其時他已對《后山詩話》在流傳過程中的可靠性有所懷疑。其后,陸游(1125—1210)在其《跋后山居士詩話、談叢》中更對《后山詩話》提出了整體否定:“《詩話》皆可疑。《談叢》尚恐少時所作,《詩話》決非也。意者后山嘗有詩話而亡之,妄人竊其名為此書耳。”[4]但陸游并沒有提出他整體否定《后山詩話》的依據和理由。

至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也對《后山詩話》的完整性提出了質疑。茲錄其文如下:

《后山詩話》一卷,舊本題宋陳師道撰,師道有《后山叢談》,已著錄。是書《文獻通考》作二卷,此本一卷,疑后人合并也。陸游《老學庵筆記》深疑《后山叢談》及此書,且謂“《叢談》或其少作,此書則必非師道所撰”。今考其中于蘇軾、黃庭堅、秦觀俱有不滿之詞,殊不類師道語。且謂“蘇軾詞如教坊雷大使舞,極天下之,工而終非本色”。案蔡絛《鐵圍山叢談》稱雷萬慶宣和中以善舞隸教坊,軾卒于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師道亦卒于是年十一月,安能預知宣和中有雷大使,借為譬況?其出于依托不問可知矣。至謂陶潛之詩切于事情而不文,謂韓愈《元和圣德詩》于集中為最下,而裴說《寄邊衣》一首詩格柔靡殆類小詞,乃亟稱之,尤為未允。其以王建《望夫石詩》為顧況作,亦間有舛誤。疑南渡后舊稿散佚,好事者以意補之耶?然其謂詩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又謂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摶物激,然后盡天下之變,持論間有可取。其解杜甫《同谷歌》之“黃獨”,《百舌詩》之“讒人”,解韋應物之新橘三百,駁蘇軾戲馬臺詩之玉鉤白鶴,亦間有考證。流傳既久,固不妨存備一家爾。[5]

《總目》所列各條,或援據陸游之說,或指其議論不當,皆非可以坐實之論。唯其論“教坊雷大使舞”似頗為確實,為不少學者所注意,郭紹虞先生甚至將其視為“不容翻案之鐵證”[6]。但實際上這條理由中卻有武斷乃至錯誤之處,該條引蔡絛《鐵圍山叢談》雷中(萬)慶宣和中以舞見稱于教坊,然而《鐵圍山叢談》中原文為:“太上皇在位,時屬升平,手藝人之有稱者,棋則劉仲甫,號國手第一……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舞有雷中慶,世皆呼之為雷大使。”[7]對于雷中慶以舞見稱于世的時間僅泛指為宋徽宗時,而四庫館臣卻指實為宣和之時。這一點周祖譔先生已指出,他并進而指出與雷中慶同時的棋手劉仲甫在哲宗時已經出名,因此雷中慶也有可能為陳師道所聞[8]。

這一點,我們還可以用相關文獻進一步予以證實。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在記載為徽宗舉辦的天寧節活動時,詳細記載了親王、宰執、百官上壽時飲宴、歌舞的過程,其中有載:“第一盞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眾樂齊舉,獨聞歌者之聲。宰以酒,樂部起傾杯。百官酒,三臺舞旋,多是雷中慶,其余樂人舞者諢裹寬衫,唯中慶有官,故展裹舞曲破攧前一遍。”[9]孟元老自序其于崇寧癸未(1103年)來到東京,可見雷中慶在此之前就頗負盛名。陳師道卒于1102年,他完全有可能在晚年聽說雷中慶之舞并寫入詩話。

至于四庫館臣以《后山詩話》中有多處對蘇、黃批評而否認此書為陳師道所作,也較為武斷。其實,蘇軾門人對其創作予以評論,甚至予以批評并非絕無僅有,如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其二)也有“《罵犬文》雖雄奇,然不作可也。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10]425的批評。這條批評與陳師道“學不可不慎也”十分相似,可見蘇門文學批評風氣之一斑。

從相反的立場來看,對現存的相關文獻加以勾勒,可以證明《后山詩話》的流傳是有序的。后山門人魏衍于徽宗政和三年(1115 年)為后山編定詩文集,所作《彭城陳先生集記》,明確說后山有《詩話》之撰,“各自為集”,這條材料有力地證明了《后山詩話》的真實性。宋代最為著名的兩種私人目錄學著作《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都著錄了此書。前者著錄于子部小說類:“《后山詩話》二卷,右皇朝陳師道無己撰,論詩七十余條。”[11]后者則著錄于文史類:“《后山詩話》二卷,陳師道撰。”[12]于作者均無異詞。

宋代其他相關文獻的記載亦可印證其廣泛流傳。宋人中最早提及《后山詩話》一書的為何薳《春渚紀聞》與吳幵《優古堂詩話》。《春渚紀聞》中引述了陳師道的一條詩評:“《后山詩評》云:‘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無不好者。’至荊公之論,則云:‘杜詩固奇,就其中擇之,好句亦自有數。’豈后山以體制論,而荊公以言句求之耶?”[13]此條詩評見于今流傳所有版本的《后山詩話》。明代寶顏堂秘籍本《春渚紀聞》序中寫道:“薳父去非,曾為東坡表薦。”今蘇軾集中有《進何去非備論狀》,首句載明寫作時間為“元祐五年十月十八日”。由此可以推斷,作為何去非之子的何薳,當為陳師道同時之人。其《春渚紀聞》對《后山詩話》的引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后山詩話》在當時的流傳,且此書應出自陳師道之手。

總的來看,一方面,陳師道確曾有《詩話》之作,該書在宋代曾廣泛流傳;另一方面,從宋代較常見的兩卷本到傳世的一卷本,流傳的形態確實發生了變化。對于這種變化,《四庫提要》推測為“疑后人合并也”,是較為穩妥的。但其“好事者以意補之”的推測,卻沒有可信的文獻支持。

關于蘇軾學劉禹錫詩歌之說未見于蘇軾自己的陳述,如果對《后山詩話》是否經過“好事者”增補難以斷定,陳師道此語的真實性就有待進一步確證。筆者認為此條詩論確實為陳師道所論,而且本來就收錄于《后山詩話》。其一,此條詩論最早被完全引用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中。胡仔距離陳師道生活的時間較近,因而對陳師道有較多了解。盡管他指出當時流傳的《后山詩話》已經有誤入,但他引用了此條評論并且注明出處為《后山詩話》,可見當時流傳的《后山詩話》確實收錄了此條詩論,而且他認為此論應為陳師道的原話。其二,南宋朱弁的《曲洧舊聞》,曾記載了與陳師道同時并有交往的參寥相關言論,可以確證此說正是陳師道提出:

或曰:“東坡詩始學劉夢得,不識此論誠然乎哉?”予應之曰:“予建中靖國間在參寥座,見宗子士鞫以此問參寥,參寥曰:‘此陳無己之論也。東坡天才,無施不可,而少也實嗜夢得詩,故造詞遣言峻峙淵深,時有夢得波峭。然無己此論,施于黃州已前可也;東坡自元豐末還朝后,出入李杜,則夢得已有奔逸絕塵之嘆矣。無己近來得渡嶺越海篇章,行吟坐詠不絕舌吻,嘗云:此老深入少陵堂奧,他人何可及。其心悅誠服如此,則豈復守昔日之論乎。’予聞參寥此說三十余年矣,不因吾子,無由發也。”[14]

其三,除了上引相關文獻,南宋的多種文獻都載錄了陳師道這條評論。如韓淲的《澗泉日記》、魏慶之的《詩人玉屑》、祝穆的《事文類聚》等。這些文獻在引用的時候都注明了出自《后山詩話》或陳師道。引錄此條詩評的詩話成書年代跨度很大,可以看出此條詩評的流傳貫穿南宋始終,可見此論在南宋是被廣泛接受的。其四,盡管后世流傳的《后山詩話》變動較多,但目前傳世的最早的宋代《百川學海》本收錄了此條詩評,其余所有版本的《后山詩話》也均收錄了此條詩論,而且此條詩論所在位置以及前后內容均相同,可見此條評論應當是原版《后山詩話》就收錄的。

二、“始學”的時間與對象

如上所述,“蘇詩始學劉禹錫”之說確實出自陳師道,并且該說在宋代的詩歌評論中有廣泛的影響。然而,陳師道所說較為籠統,他關于蘇軾詩歌學習劉禹錫的內容題材、起止時間都沒有明確說明。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劉、蘇二人的詩歌,才能查考陳師道此說的具體內涵。大體來看,此說的意義指向是較為明確的,主要指蘇軾中“故多怨刺”的一面,即他與時代社會政治關聯密切的政治詩與政治抒情詩,主要是其在熙寧變法前后寫作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以詩歌參與社會政治,表達自己對新法認知和批評。應該說,陳師道的這種看法相當敏銳地觀察到了蘇軾詩歌創作的變化,有其一定道理。但對蘇軾詩歌創作與劉禹錫詩歌的關系進行更深入、全面的考察,可以看出,無論是起始與終結的時間,或是學習的范圍,這種說法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系統地梳理蘇軾與劉禹錫詩歌之間繼承、發展的關系,不僅對于深入理解蘇軾詩歌思想、藝術的發展,而且對于宋代詩歌的發展史都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

全面地考察蘇軾與劉禹錫及其詩歌創作的關系,可以看出,蘇軾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可能接觸過劉禹錫詩歌,至遲在嘉祐初的詩歌寫作中已明顯受到了劉禹錫詩歌的影響;而其對于劉禹錫政治遭遇的態度和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盡管宋代最早關于劉禹錫全集的記載見于成書于嘉祐五年的《新唐書·藝文志》,但事實上劉禹錫文集此前就傳于民間,并且為蘇洵閱讀過。蘇洵《謝張文定公書》寫道:“柳子厚、劉夢得、呂化光皆才過人者,一為二王所污,終身不能洗其恥。雖欲刻骨刺心,求悔其過而不可得。而天下之人且指為黨人矣。洵每讀其文章,則愛其才;至見其陷于黨人,則悲其不幸。”[15]由此可見,蘇洵在結識張方平前后就應當讀過劉禹錫文集,作為其子的蘇軾應當也能夠在此時接觸劉集。眾所周知,蘇氏父子三人是在張方平知益州時被其賞識、舉薦的。蘇軾早年就曾拜謁過張方平,根據宋代何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先生(蘇軾)廿歲,游成都,謁張安道。”蘇軾自己為張方平文集所作《樂全先生文集敘》中也寫道:“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16]315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蘇軾在青年時期就應當對于劉禹錫文集有所閱讀。

除了早年有可能閱讀到較為完整的劉禹錫集,長期居于蜀地也對蘇軾接受劉禹錫民歌體詩歌有一定聯系。劉禹錫《竹枝詞》等民歌體的詩歌是他在被貶夔州時依照當地民歌的形式創作的,正如其《竹枝詞(九首)》序言寫道:“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鼔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17]317由于劉禹錫對巴渝民歌進行了雅化,他的這類詩歌在當地廣為流傳,在宋代也被文人士大夫所關注。例如后來黃庭堅所作的兩首《竹枝詞》中就分別有“州竹枝解人愁”“蘷州竹枝奈愁何”[10]1348之句,足以表明這些詩歌在當時的深遠影響,它們對于年輕時代蘇軾詩歌觀念的影響也可以想見。

對于陳師道“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之論,一般認為是指蘇軾在熙寧變法前后寫作的社會政治詩,但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劉克莊《后村詩話》:

“莫徭自生長,名字無符籍。市易雜鮫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種開山春。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蠻語鉤辀音,蠻衣斑斕布。熏貍掘沙鼠,時節祠盤瓠。忽逢乘馬客,悅若驚麕顧。腰斧上高山,意行無舊路。”此劉夢得《莫猺》《蠻子》詩也。世傳坡詩始學夢得,觀此二詩信然。[18]6706

這里劉克莊把蘇軾對劉禹錫《竹枝詞》之類民歌風格詩歌的學習借鑒視為其學劉之始。劉克莊的這種看法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其對蘇軾與劉禹錫詩歌關系的整體把握之上的。在為蘇軾《書劉夢得竹枝歌帖》所作跋語中寫道:“公自跋云書夢得數詩,今僅存二首。”[18]436而蘇軾早年的創作,也可以印證劉克莊的這種認識。

蘇軾早年就寫有一首《竹枝歌》(蒼梧山高湘水深),在該詩序言中,他寫道:“竹枝歌本楚聲,幽怨惻怛,若有所深悲者……固已見于前人之作與今子由之詩。故特緣楚人疇昔之意,為一篇九章以補其所未道者。”[19]24由序言可知,此詩是蘇軾為回贈其弟蘇轍的《竹枝詞》所作的。蘇轍的《竹枝詞》題下原注“作于忠州”,曾棗莊《蘇轍年譜》認為蘇轍此詩作于嘉祐三年十月蘇門父子三人乘船入京途經忠州時。此年蘇轍只有十九歲,蘇軾也只有二十一歲,可見他們很早就傾慕劉禹錫這類民歌風格的詩歌,并且進行擬作。蘇軾另一首《竹枝詞》寫道“自過鬼門關外天,命同人鲊甕頭船。北人墮淚南人笑,青嶂無梯問杜鵑。”[19]2766詩中寫到“鬼門關”“人鲊甕”等地名。查慎行注:“《名勝志》:人鲊甕在巫峽下蜀江最險處。”但他引《輿地廣記》注“鬼門關”:“容州北流縣有句扇山,在縣南三十里,兩石相對,口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19]2766容州并非位于川蜀。根據同時期文人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鬼門關”也應當是指三峽較為險要之處。《苕溪漁隱叢話》記載黃庭堅曾謂“古樂府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為數迭,惜其聲不傳。余自荊州上峽入黔州,備嘗山川險阻,因作前二迭……前一迭可和云‘鬼門關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3]158。黃庭堅的詩歌與序中也提及鬼門關,指出它的位置在三峽、黔州附近,這里是三蘇父子沿長江乘船的必經之地。由此可見,蘇軾這首《竹枝詞》應該也是寫作于此次沿江赴京途中,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其間經過“人鲊甕”所在之三峽地區時寫的。從這些詩作中可以看出,蘇軾對劉禹錫詩歌的學習早在其出川之前就已開始,而其入手處正是劉禹錫那些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的民歌體詩歌。

在《竹枝詞》等民歌體的詩作之外,劉禹錫的詠史類作品也對蘇軾的早期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劉禹錫寫作過不少優美典雅的詠史作品,在文宗朝獲得了極高評價,在晚唐與宋代詩壇產生了重要影響[20]。他此類詩歌多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他剛經歷過長期貶謫,既渴望再次得到重用,又有對世事無常、今昔變遷的無窮感慨。如其《西塞山懷古》中寫道:“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17]330其《烏衣巷》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17]393二者都是借吟詠史事,感嘆今昔盛衰,抒發長期被貶、物是人非的惆悵,其中不乏幽怨之情。不僅如此,劉禹錫這一時期還有《蜀先主廟》《觀八陣圖》《韓信廟》等詠嘆歷史人物、懷古慨今、意蘊深沉之作。蘇軾青年時期隨父親蘇洵與弟弟蘇轍乘船出蜀時經過許多古跡,他都寫有詠史抒懷之作,如《嚴顏碑》《屈原塔》《八陣磧》《諸葛鹽井》《渚宮》等。這些詩作在結構上均為前半部分描寫史事,后半部分抒發感慨,對仗工穩,用典圓熟,明顯可以看出受劉禹錫同類詩歌的影響。劉禹錫在敬宗寶歷年間寫過《望夫石》絕句:“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年初望時。”[17]390通常認為,這首詩借女子終日佇望化身為石,暗喻自己遭遇的長久廢置,詩中充滿了憂郁之情。例如清人何焯就評論道:“自比久棄于外,不得君也。”蘇軾乘船經過忠州時也寫作了一首《望夫臺》:“浩浩長江赴滄海,紛紛過客似浮萍。誰能坐待山月出,照見寒影高伶俜。”[19]23兩詩對讀,可以看出蘇軾詩歌對劉禹錫詩歌的借鑒,在相似的藝術形象中,也寄予了詩人的同情和自我體認。蘇軾的《郿塢》以“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19]132來諷刺董卓,與劉禹錫《城西行》中“守吏能然董卓臍”的用典、立意都異曲同工,蘇詩對劉詩的化用顯而易見。查慎行將《郿塢》系于嘉祐五年,可見此詩也是其早年學習劉禹錫近體詩歌之作。

還應該指出的是,蘇軾對劉禹錫本人和其詩歌的態度,其實是經歷了不斷有所調整的過程的。他早年受歐陽修的影響比較大,對劉禹錫的政治和道德評價不是很高,但對其文學寫作的才華卻予以高度認可,這成為他學習劉禹錫詩歌的基礎。及至后來他進入仕途,體會到政治生活中的復雜情狀時,他對于劉禹錫詩歌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同,形成他“故多怨刺”的社會政治詩的寫作高潮。

據《侯鯖錄》:“東坡十歲時,侍老蘇側,誦歐公《謝對衣金帶馬表》,因令坡擬之。”[21]蘇軾少年時期跟從父親蘇洵學習寫作,蘇洵讓他從學習歐陽修文章入手,因此蘇軾自幼在立身思想與文學寫作上都深受歐陽修影響。根據宋人傅藻所編《東坡紀年錄》,蘇軾在至和二年曾經寫過《后正統論》《續歐陽子朋黨論》,兩文當為模仿、接續歐陽修的《正統論》《朋黨論》而作。南宋文人編纂的《東坡集》與《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都把《后正統論》《續朋黨論》放在一卷,反映出二者在創作時間上的接近,可見蘇軾早年確實經歷了一個對歐陽修文章進行續作、擬作的階段。《續朋黨論》在內容與觀點上頗受歐陽修影響,歐陽修《新唐書》在劉、柳等傳的傳論中評價劉、柳:“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幸一時……彼若不傅匪人,自勵材猷,不失為名卿才大夫,惜哉!”[22]蘇軾對劉、柳的認識和評價與歐陽修基本一致:

且夫君子者,世無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無若是之眾也。凡才智之士,銳于功名而嗜于進取者,隨所用耳。……唐柳宗元、劉禹錫使不陷叔文之黨,其高才絕學亦足以為唐名臣矣。[16]129

在這段評論中,蘇軾對劉、柳的評價比歐陽修更為寬容,指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君子、小人都不太多,大量的是“隨所用”而異的可塑型人物,劉、柳就是如此。他們如果沒有追隨王叔文而成為其“黨人”,以其“高才絕學”,完全可以成為唐代的名臣。蘇軾不僅沒有絕然把劉、柳歸入小人之黨,而且對其才學高度認可,這和后來詩論中日益強化的道德評價傾向性不同,形成了蘇軾對劉禹錫詩歌學習、模仿的思想、道德基礎。

三、“故多怨刺”與蘇詩的政治關懷

陳師道提出的“蘇詩始學劉禹錫”說乍看似驚人之論,因為蘇詩與劉詩從外在的形貌到內在的氣質都有顯著的不同;但結合到后面“故多怨刺”四個字,就讓人感到其立論的獨特和深刻,從其現實政治性與其比興寄托的表現手法看,兩人又桴鼓相應,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從這個角度看,陳師道之論如九方皋相馬,脫其貌而得其神。

劉禹錫積極參與中唐的政治變革,試圖為唐王朝的中興奠定社會政治基礎,因遭到宦官、藩鎮等保守派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在政治革新失敗后,他寫下了大量與時事緊密關聯的社會政治詩,以比興寄托的手法表達了對保守勢力的憤怒和不平。但與劉禹錫相比,蘇軾的所謂“怨刺”詩又有其諸多不同之處。首先,兩人所持的立場不同:劉禹錫屬于激進的改革陣營,蘇軾則以穩健漸進的見解與王安石等變法派處于對立狀態。其次,“怨刺”類詩歌寫作的具體時間和背景不同:劉禹錫的“怨刺”類作品多作于永貞革新失敗之后;而蘇軾的這類作品,則多寫于“烏臺詩案”之前。再次,詩歌的主旨和內容有一定區別:劉禹錫此類作品多寫革新失敗之后對對立陣營中某些陰險、兇暴人物的憤恨,表達內心的憤懣不平;蘇軾的此類作品更多指向變法的內容本身,直接參與了社會政治的過程。從更深的層面上來說,這些不同之處,其實也與唐宋兩代整個思想、文化、文學的走向有關,與知識階層的價值取向和文學觀念的變化有關。

蘇軾所處的北宋前中期,社會和政治問題逐步積累,終于導致了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蘇軾對時代社會有自己清醒的認識,他一方面意識到政治社會改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對王安石全面、激進的變法行動并不認同,加上對新法推行過程中一些弊端的見聞,對其中的不少措施持不同意見。在此背景下,他寫下了不少直接諷刺新法的作品,這些作品被新黨羅織為“詩案”,并由此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文字獄。

應該說,新黨對蘇軾詩歌諷刺新法的指摘,固然有過度解讀、上綱上線、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一面,也有不少諷刺之作確實出于蘇軾的本心,對此他自己也坦然承認。從這個方面來看,蘇軾一方面受到自漢代以來儒家詩教傳統中“美刺”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集中地體現在《詩大序》對“風”和“頌”的解釋中。其對“風”的解釋是:“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23]271其對“頌”的解釋是:“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23]271自先秦至于唐宋,不少優秀作家,包括劉禹錫,關注社會民生,寫出了植根于時代生活、具有強大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另一方面,蘇軾以詩歌直接參與現實政治,則與宋代思想、文學的發展有關,集中體現了自慶歷以來宋代知識階層的淑世情懷和價值追求。這種寫法超越了“言志”的傳統,也比包括劉禹錫在內的“怨刺”傳統又進了一步。

這些對新法表示不滿的詩作,雖然表現手法有所不同,但其指向卻比較明確,因而在強力推行新法所造成的政治高壓下,很容易被政敵羅織起來加以攻訐。監察御史里行舒亶在所上的札子中就列舉出了一系列這樣的作品:

蓋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詆謗為主。小則鏤板,大則刻石,傳播中外,自以為能。[24]

這些指摘,具體地指出了蘇軾在詩歌中表達的對青苗法、律學、水利、鹽法等新法的不滿;對于這些指斥,蘇軾也坦然予以承認。本來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加以談論的變法措施,只能通過詩歌曲折地加以諷刺,這已與北宋前一時期的政風大不相同;當政者又大興文字獄,以司法手段加以嚴厲打擊,更標志著政治風氣的變化。政治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文學思想的變化,所以才有黃庭堅后來對詩歌內容的認知:

詩者,人之情性也。非強諫爭于廷,怨忿詬于道,怒鄰罵坐之為也。其人忠信篤敬,抱道而居,與時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聞,情之所不能堪,因發于呻吟調之聲,胸次釋然,而聞者亦有所勸勉。比律呂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詩之美也;其發為訕謗侵陵,引頸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為詩之禍,是失詩之旨,非詩之過也。[10]600-601

從這樣的文學價值觀出發,黃庭堅評論蘇軾的詩文:“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其實已開陳師道之“故多怨刺”說的先聲。

除了直接地批評新法,蘇軾有些詩歌也對某些新黨成員的為人表達了不滿和鄙視。熙寧七年,蘇軾寫作有《王莽》《董卓》等詩。《董卓》一詩寫道:“公業平時勸用儒,諸公何事起相圖?只言天下無健者,豈信車中有布乎?”[19]599查慎行引用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評論道:“又《詠董卓》云‘豈信車中有布乎’,蓋指介甫爭易市事,自相叛也。車中有布借呂布以指惠卿姓、曾布名,其親切如此,前輩已言之矣。”[19]600蘇軾這首詩借呂布反戈一擊殺死董卓來諷刺呂惠卿、曾布大權在握后排擠曾經提攜他們的王安石。這些詩和劉禹錫永貞革新前后所作《百舌吟》《聚蚊謠》《秋螢引》《詠史(其二)》等詩諷刺勛舊、宦官等頑固勢力,與抒發對革新形勢的關切十分相似。

“烏臺詩案”之后,慘痛的牢獄生活和嚴厲的貶謫處分使蘇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和心理體驗,從這時開始,他對劉禹錫詩歌有了更多的體會和同情,在自己的創作中也明顯受到劉禹錫詩歌的直接影響。一個具體的體現是,他創作了許多化用劉禹錫玄都觀題詩的作品。這類詩中最早的一首為《送劉攽倅海陵》,該詩最后兩句寫道:“劉郎應白發,桃花開不開。”[19]244此詩為贈劉攽前往貶所之作,施元之在作注時就指出其中對劉禹錫詩歌的化用:“劉禹錫《還京師》詩‘南曹舊吏來相問,何處淹留白發生’。又《贈看花君子》詩‘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再游玄都觀》詩‘桃花凈盡菜花開’。”[19]244劉攽是司馬光的門人,也是王安石的朋友,他在熙寧三年因貽書王安石論新法不便而被貶為泰州通判。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謂:“《烏臺詩案》謂熙寧三年劉攽通判海州者訛,海州當作海陵。”[19]244蘇軾這首詩應該也作于熙寧三年。又如他的《南鄉子·席上勸李公擇酒》:

不到謝公臺,明月清風好在哉!舊日髯孫何處去?重來,短李風流更上才。秋色漸摧頹,滿院黃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爭開,盡是劉郎去后栽。[25]102-103

據張志烈先生考證,該詞作于熙寧七年九月過湖州時。“前守孫莘老已去,現任知州為李公擇,故云:‘舊日髯孫何處去,重來,短李風流更上才。’”[26]此時熙寧變法已全面展開,舊友凋零,當世多新近之士,故有“看取桃花春二月,爭開,盡是劉郎去后栽”的感嘆。借劉禹錫的舊句,寫出了自己目前的感慨,頗為貼切自然。這類的借用還有很多,如“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19]704“而今縱老霜根在,得見劉郎又獨來”[19]1735等,都隱隱以劉禹錫自比,表達了屢遭打擊后的內心不平。由于自身前后不同的遭遇,蘇軾對劉禹錫的認知也由最初視其為“才勝于德”的小人轉變為后來的感同身受,對劉禹錫寫作的“怨刺”詩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四、“晚學太白”與蘇詩的后期變化

陳師道的這條詩論之所以從宋代以來備受關注,不僅在于其將蘇詩的淵源出人意料地指為劉禹錫,而且在于其將蘇軾晚年詩歌的歸路指為李白,并且認為其得意處固似李白,有時則因為寫作的草率輕易而失之粗陋。這和宋代以來對蘇軾晚年詩歌風格較為普遍的認知并不相同。蘇軾去世之后,與其志同道合親如手足的胞弟蘇轍為其撰寫了墓志銘,其中對于蘇軾晚年詩歌的敘述是:“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26]蘇轍還專門寫過一篇《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稱東坡晚年在海南時“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26],并引東坡自謂:“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26]這兩處評論廣為人知,深入人心,不僅因為其出自蘇軾最親近的人,也由于其揭示了蘇軾晚年的思想和精神狀態,揭示了其思想和創作之間的深層邏輯。相比之下,陳師道對蘇軾晚年詩風之變的評論就顯得單薄而有待論證,其受到質疑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但另一方面,作為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飄逸、灑脫的李白對于蘇軾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影響超越了一般的層面,有其精神和風格層面的相通之處。蘇軾的思想融儒釋道三家為一體,入世和出世,執著與超脫,隨時境而自然轉換,這種境界實際上只有在思想文化高度發達的宋代才可以達到,在唐代詩人中并不容易見到,比較接近的正是李白。所以蘇軾對于李白的人和詩有很強的認同感。其《李太白碑陰記》謂:“士以氣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爭事之,而太白使脫鞾殿上,固已氣蓋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權幸以取容,其肯從君于昏乎!夏侯湛贊東方生云:‘開濟明豁,包含宏大,陵轢卿相,嘲哂豪杰,籠罩靡前,跆藉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吾于太白亦云。”[10]348在對于李白立身行事的描述中,突出地表現了其高蹈獨立、豪邁灑脫之氣。其《書黃子思詩集后》則對李杜詩歌之成就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李杜之詩可以凌跨百代,橫絕古今:“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10]2124基于這種認同,蘇軾的詩歌創作受到李白影響是很自然的事。在其青年時代,初入仕途,意欲有所作為,詩歌中干預社會政治生活的內容頗為突出,與劉禹錫詩歌中“怨刺”的部分頗為相近;及至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后,汲取融攝佛老的思想智慧,更趨于超脫達觀,因而與李白詩歌產生共鳴。可見,陳師道對蘇軾詩風轉向的敘述并非完全空穴來風。

仔細查考蘇軾的詩作與后代的評論,蘇軾對李白的接受由來已久,其早年作品中已有這樣的跡象,如其《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其十)》詩中有“笑齒粲如玉”[19]207之句,查注即認為此句系化用李白詩句“粲然啟玉齒”[27]619。他對李白的接受、學習持續到晚年,但并不限于晚年。他的《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為李白寫真圖題寫,寫出了李白的揮斥八極、眼空四海的精神,其超邁橫絕的意氣亦與李白神似。其《書李公擇白石山房》:“偶尋流水上崔嵬,五老蒼顏一笑開。若見謫仙煩寄語,匡山頭白早歸來。”[19]1215詩意完全從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脫出,表達了對李白的追慕之情,對友人李常的遠離塵囂的贊羨之意。其《東陽水樂亭》開頭部分:“君不學白公引涇東注渭,五斗黃泥一鐘水;又不學哥舒橫 行西海頭,歸來羯鼓打涼州。但向空山石壁下,愛此有聲無用之清流,流泉無弦石無竅,強名水樂人人笑。”一氣貫注的氣勢和句法都與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相同。此類對李白詩歌立意、構思、意象、造語的接受和學習不勝枚舉,歷代的蘇詩注者已多所舉證。蘇軾學習李白詩歌的時間跨度很長,他的《和李白》自序道:“李太白有潯陽紫極宮感秋詩……今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韻。”[19]1232明言為四十九歲時次李白韻所作,已是中年之后的作品。他的《碧落洞》中有“小語輒響答,空山白云驚”[19]2063之句,查慎行注:“《詩眼》云東坡‘小語輒響答,空山白云驚’,此二語全類太白。”[19]2063該詩蘇軾自注“在英州下十五里”[19]2061,查慎行將此詩系年為紹圣元年二月之后,則此詩已是蘇軾晚年之作,可為“晚學太白”之具體而微之表現。

蘇軾對李白詩歌的認同是自覺的,也是深刻的。這種認同既體現在思想與精神層面,也體現在風格和表達層面;既體現在其詩歌創作中,也體現在其藝術審美理想中。蘇軾《贈詩僧道通》中有“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19]2451之句,句下自注:“李太白云:他人之文,如山無煙霞,春無草木。”[19]2451蘇軾所引的這幾句出自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前此,郡都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27]1764馬都督對李白詩文的評論很使李白自豪,故在上裴長史書中加以標舉引用。這幾句評語把“李白之文”與“諸人之文”相對比,不僅指出了李白清雄奔放的風格,俊爽動人的語言,而且特別注重李白詩文中自然而蓬勃的生氣。應該說,他的這種評論敏銳地把握到了李白詩歌的藝術本質,故為李白引為知音。三百年之后,蘇軾再次舉出李白所認可的這幾句評語,以元氣淋漓的自然生機稱贊友人詩歌,其實很值得尋味,體現出蘇軾對李白詩歌內在精神的深度把握和認知。實際上,對李白風格、語言的學習是較為外在的層面,對其自由精神、盎然生氣的追慕才是蘇軾學習李白的更深層次。

而在這個方面,李白又和陶淵明有某些相通之處。蘇軾晚年寫作了大量的和陶詩,蘇轍在《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中也特別強調蘇軾晚年在創作心態上與陶淵明的共鳴,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在該篇文章中蘇轍的另外幾句話:“子瞻嘗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也。然自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與淵明比。”[28]由于是為和陶詩所作,故文章以陶詩為指歸,加上蘇轍本人對李白詩較多批評意見,故只把李、杜作為蘇軾超邁古人的一個階段;但“沛然如川之方至”與山間煙霞、春日草木一樣,都是旺盛的、內在的生命力的自然外化。從這個角度看,陳師道所說的蘇軾“晩學太白”之論,是有其內在的依據的。

除了陳師道,宋代及以后文人學士對蘇詩的認知中,也有不少涉及其與李白詩歌的關系。邵博就注意到:“東坡于古人,但寫陶淵明、杜子美、李太白、韓退之、柳子厚之詩。”[29]由此可見,李白是蘇軾最欣賞的詩人之一。張戒則說:“蘇子瞻學劉夢得、學白樂天、太白,晚而學淵明。”[30]把李白與劉禹錫、白居易并列為蘇詩學習的對象,明確地指出了蘇詩與李白詩歌的淵源關系,雖與陳師道“晚學太白”之論所指的時間有所不同。清代查慎行在評蘇軾《寄吳德仁兼寄陳季常》時說:“筆有仙氣,自是太白后身。”[19]1341雖是就具體作品而言,實際上指出了蘇詩一類作品的共同風格,很有概括力。

需要指出的是,學習李白與追慕淵明,在蘇軾詩歌寫作中其實有著思想上的相通之處,都包含著對一種擺脫羈絆的自然生活的追求,兩個方面并不互相對立;從其自身的發展來看,蘇軾晚年確實有進一步走向陶淵明的趨勢,盡管兩者未必像蘇轍所說的有明顯的階段性。陳師道所論一方面有其偏差,這種偏差很有可能是時空的間隔、傳播的滯后造成的,他得到蘇軾的“渡嶺越海篇章”并不容易,所以對蘇軾詩風的變化不能如蘇轍那樣即時;另一方面,他對蘇軾中年以后的詩風變化是有所了解的,并且對于這種變化“心悅誠服”,并在其詩論中有所體現。

還要注意的是,蘇軾后期詩歌雖有趨向李、杜、陶淵明的趨勢,與劉禹錫的“怨刺詩”漸行漸遠,但這種疏離卻是相對的。實際上,蘇軾元祐以后的詩歌依然有許多學習、化用劉禹錫詩意的地方(見表1)。

表1 蘇軾元祐以后詩歌學習、化用劉禹錫詩意的地方

五、結語

總體來看,“蘇詩始學劉禹錫,晚學太白”,確實表達了陳師道對蘇詩發展過程的認知;通過我們的查考可以看出,此論也確有不夠精確之處。但他所指出的蘇軾詩歌的現實精神、超脫情懷、主要師承、發展路徑等,對于研究蘇軾詩歌的發展都是富于啟發意義的。我們循著古代評論者所提供的線索,廣泛搜求文獻,進行比較互證,接受其符合文學史實際的正確敘述,對其不夠準確甚至是錯誤的認知進行深入辨析,尋繹造成其失誤的主客觀原因,才能使文學史的內容更為豐富、生動,越來越接近歷史真實,也可以為當代的思想、文化、文學建設提供更為靈活多樣的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毛片不卡| 九色91在线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播五月综合| 国产91丝袜| 另类专区亚洲|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日韩美毛片| 亚洲天堂久久新| 嫩草国产在线|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超碰色了色|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欧美日韩理论| 极品国产在线|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综合色亚洲| h网址在线观看|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性精品| 毛片卡一卡二|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任我操在线视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国产99视频在线|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韩午夜| 日本欧美午夜|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乱强伦|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