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榮鑫 譚軍輝 周騫
摘要:當前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了重點的保護工作,有很多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被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很多高校也積極開展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有力貢獻,如今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教育體系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與實踐,逐漸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現代社會發展對于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重視度較高,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要對其發展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并明確其在實踐發展當中所存在的制約因素,才能找到合適的、能突破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瓶頸口。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現狀以及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路徑,旨為有效促進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制約因素;發展路徑
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22年度高層次人才項目,項目名稱:《西南邊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GCC017。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需要得到有效的傳承與弘揚,民族傳統體育在社會當中的傳承具有隨意和局限的特征,而高校是為國家培養重要人才的基礎,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積極開蔚縣,將會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開辟全新的傳承與發途徑[1]。高校需要明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特征,體育、民族與傳統都是核心要素,需要充分利用學校體育教育資源和民族傳統體育知識、技能資源,將兩者有機融合,準確把握學科發展當中的抑制因素,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改善,以促進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發展與質量提升,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傳統體育知識與實踐技能[2],更好地實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承。
1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特征
1.1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具有特色性
民族傳統體育具備我國傳統特色,是我國各個民族經過悠久歷史的發展演變,所繼承的體育活動,也是我國各個民族的強健體魄、娛樂、習武等主要活動,具備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人類體育智慧的體現[3]。所以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需要結合自身體育教育條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情況,來構建特色教育課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發展,一方面能夠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能夠豐富校園體育教學項目內容,對學生體育興趣激發、素養強化有顯著的助益。
1.2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具有可操作性
我國民族較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而每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都能夠體現出地域特色,彰顯著中國傳統習慣特征[4]。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下來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已經形成成熟、完善的體系,能夠展現出東方文明的獨特魅力,藝術文化境界較高。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學科教學進行結合發展,不僅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激情碰撞,還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程教學活動氛圍良好,教學難度比較低,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比較好[5]。近些年,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高校體育教育的活動在持續進行,取得了良好的體育教育效果,對民族傳統體育弘揚發展與體育教育創新都提供了有效助力。
1.3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具有靈活性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對于教學場地、設施與環境條件的要求水平并不高,也不復雜,運動項目開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6]。民族傳統體育本身也是民族人群日常娛樂的主要活動,運動項目具有趣味性,在高校當中組織開展期間,學生參與的興致高漲,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校園體育生活更加豐富。在高校當中相較于常規的體育競技運動,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為偏愛,學生能夠更好的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體育運動,這與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要求也高度吻合,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展空間較為廣闊[7]。
1.4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競技性特征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也具有競技性特征,能夠對高校學生體育競技精神、體育素養進行培養,經過專業長期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訓練,學生能夠掌握項目規則,提升學生體育能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競賽活動的開展,能夠提升學生競爭意識[8],通過贏得比賽來建立自信獲得榮譽感。近些年,高校積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趣味運動會活動,包含太極、武術、賽龍舟等項目,學生訓練的積極性較高,在公平公正的競技比賽當中,學生心理素質得以提升,體育素養和身體健康水平也在逐漸上升[9],而且學生也在運動與競賽當中體會到民族自豪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神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效果和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效果顯著。
2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2.1被西方多元化體育文化不斷侵入
近些年我國一直推行開放化發展策略,更多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對人們的思想、文化態度等都有著明顯的影響[10],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作用。西方體育在我國體育市場的發展規模逐漸擴大,人們對于西方體育項目的喜愛程度比較高,體育標準方面也逐漸滲入了西方體育內容[11],導致人們對于我們國家本民族的傳統體育的關注視角也偏向西化。雖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具有趣味性,能夠充分吸引學生,但是在長期堅持方面,還是田徑等西方體育項目更具優勢。相對來說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像是體育輔助教學項目,沒有規劃到體育課程主體體系當中。
2.2高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重視度不高
在新課改政策的推行下,高校積極引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但是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重視度,遠遠不能夠與傳統競技類運動教學相比。人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具娛樂性,是豐富學生業余體育生活,而并非專項體育教學學科[12],高校體育教師對于常規體育知識、技術的教學為主要任務,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沒有投入充足精力,導致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存在偏差,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之間的關聯還不明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和運動項目活動當中的占比非常少,實踐教學活動屈指可數,整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價值和作用無法發揮。
2.3高校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面缺乏專業性
一方面高校現有的體育教師隊伍當中,缺少專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沒有組織體育教師專門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知識和技能,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專業性,整體的效果不佳,教學水平難以有效提升[13]。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期間,通常是聘請專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老師進行兼職,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也沒有歸納到體育教學主體結構中去,只是作為體育選修課,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占比偏低。高校學生專業課程任務相對較多,大部分學生主要將精力放在體育必修課上,對于選修課的重視度不高[14]。從整體角度來看,高校學生的民族體育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掌握沒有達到高的水平,這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阻礙作用明顯。
2.4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類型較少
受到教師教學能力、學校體育設施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高校能夠順利引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類型比較少,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活動參與方面的選擇空間非常有限[15]。高校體育教育當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環境與氛圍創設水平提升具有難度,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趣味性、娛樂性和觀賞性等優勢特征都無法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就相對較低,從而制約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當中的開展。
3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路徑開發
3.1提高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重視度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開展,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有重要的助益,并且也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責任體現[16]。高校需要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涵進行清晰的認知,將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教學進行全面融合,對高校現有的體育教學資源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形成完整、系統的教學結構。高校要提高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占比,深化中華民族體育傳承思想。通過引進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來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推動體育教學創新改革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同步發展。同時,高校引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也要組織體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升體育教師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專業素養,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順暢開展提供支撐。要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制定教育管理制度,將傳統體育教學規劃到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主體結構位置,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科化發展,在高校當中創設良好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氛圍和環境。通過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有效規劃,為其發展奠定基礎,開通更廣闊的教學空間。
3.2尊重學生興趣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進行科學建設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需要以學生興趣為主要依據。要積極引進學生感興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樣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的主動性,在課程建設期間要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特征、目標以及任務進行明確說明,讓學生能夠在選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一目了然的對課程教學情況進行了解。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要保持多樣性,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設計也要重視起來,提升教學內容質量,是民族傳統體育教育長效發展的關鍵,合理平衡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知識、文化發展以及價值觀念有深入的了解,能夠認可民族傳統體育,感受東方民族體育文化特色,能夠明確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價值,積極參與教學與實踐項目活動,承擔起民族傳統體育弘揚責任,也能夠真正體會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樂趣和魅力。
3.3將民族傳統體育與常規體育教學活動緊密關聯
常規體育教學活動在高校體育教育當中長期運行,教師與學生對常規體育教學活動更為熟悉,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發展,在時間上不占優勢,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與常規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緊密關聯,積極滲透到日常體育教學活動當中去。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具有競技性特征,可以組織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活動,激發學生體育競技精神,這樣學生為了在比賽當中獲得好的成績,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民族傳統體育訓練活動,從而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價值,通過訓練與競賽讓學生體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樂趣,并在競技中獲得成就感,讓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獨特的民族魅力進行體驗。高校會長期組織晨練、體育運動會、業余體育鍛煉等活動,可以將民族傳統體育設計到這些活動當中去,擴大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覆蓋面積,創設濃厚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氛圍,讓學生也能夠養成長期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習慣,拉近民族傳統體育與學生的距離,從而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當中的長效發展。
3.4注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期間也需要注重文化的建設,讓學生能夠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形成正確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觀念,建立學生文化自信,讓學生領略民族傳統體育歷史發展歷程,能夠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高度認可,淡化西方體育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沖擊。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提升學生體育與文化素養,讓學生也能夠主動承擔起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責任,能夠積極參與高校組織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這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說也有重要的意義。
4.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當中的深入發展,也是當前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需要,是當前高校教育發展當中重要任務。雖然當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當中,還面臨很多的問題與困境,但是高校還要積極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當中的開展,高校需要明確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將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教學進行充分融合,要積極承擔起傳承與發民族傳統體育的責任,要讓學生能夠對民族傳統體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同步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積極弘揚與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強化培養。
參考文獻:
[1]陳勝,肖蕊,郭立亞.“入微”與“入味”: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7):1-5.
[2]賓冬松,張樹滑.文化傳承背景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2(21):133-136.
[3]周玉亮,李博,殷潔森.鄉村振興視角下無錫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現狀及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3):163-166+170.
[4]雍桂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現狀與改革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03):29-30+34.
[5]馬婷.北川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及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3):3-4.
[6]張文杰. 青海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現狀及路徑研究[D].長江大學,2020.
[7]遲青瑞. 全民健身背景下寧夏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D].寧夏大學,2020.
[8]陶恩海,程傳銀.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傳承的內涵、現狀及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01):54-60.
[9]潘寧,龔群.湖北省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10):62-64+119.
[10]陳忠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現狀與改革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7):182-183.
[11]路丁.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展理論指導研究——評《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項目教學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18):86.
[12]賈成波,韓巍,華方紅.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發展與技能研究》[J].高教探索,2019(09):2.
[13]王春光,李貞晶.珠海民族傳統體育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J].武術研究,2019,4(02):120-122.
[14]涂文明,范新塏.文化傳承背景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創新策略[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06):95-98.
[15]吳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4):58-60.
[16]銀軍.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分析[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