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唐代文人在出入邊塞時留下大量的邊塞詩詞,體現唐代的絲路文化和邊塞風貌。邊塞詩詞蘊含的精神文化對共建“一帶一路”也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如何正確傳播邊塞詩詞文化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課題。在當今設計領域中,符號學不僅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還為現代設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基于符號學視角對唐代邊塞詩詞文化進行視覺設計策略研究跨越了不同學科的邊界。文章基于皮爾斯符號三分法理論推演出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模型,提出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框架模型的三要素——文化元素、設計、受眾;并對唐代邊塞詩詞文化元素進行整理和符號解析,分為表層、中層、深層三個等級,同時在皮爾斯符號學三分法理論的指導下,從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征符號等方面對唐代邊塞詩詞文化進行創新性視覺設計策略研究,希望為新時期傳播唐代邊塞詩詞文化提供新思路,保護和傳承絲綢之路的精神文明成果,豐富視覺設計產品的文化內涵,弘揚邊塞詩詞文化。
關鍵詞:唐代;邊塞詩詞;文化符號;視覺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82;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2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1]。絲綢之路是一項特別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近2000年的歷史,對人類的共同繁榮貢獻巨大。絲綢之路源于漢代,在唐代因國家經濟增長,絲綢之路繁榮發展。唐代文人在邊塞往來時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詞,而詩詞中蘊含的文化也是絲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邊塞詩詞不僅生動展示了絲綢之路的美麗景色、獨特風物和民俗風情,還體現了唐代獨特的社會面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對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具有現實意義。
當下,許多學者對邊塞詩詞進行了研究,西方學者對邊塞詩詞的研究主要是以邊塞詩詞英譯本為載體的,集中于邊塞詩詞的翻譯及評論。國內對邊塞詩詞的研究也大多與文學、歷史相關。張潤秋在《淺論盛唐邊塞詩的繼承與創新》中提及邊塞詩的影響與繼承創新的重要意義,認為邊塞詩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心態,其中所承載的盛唐精神值得學習[2]。在《絲綢之路上的唐人邊塞詩之甘肅書寫》中,田玉芳由邊塞詩詞提出絲綢之路多民族交融、多元飲食文化、娛樂生活豐富、邊塞軍旅風氣盛行等突出特征[3]。近幾年對詩詞文學的研究雖多,但對文化符號提取與設計的研究還處于探索時期,部分文化的淺表解讀導致文化產品設計的同質化,無法準確傳播文化內涵與精神。因此,如何明確傳播文化符號,表現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在設計領域中,符號學必不可少,符號學知識被許多學者應用于平面設計中,提供了可參考的理論基礎。因此,文章從符號學視角解析唐代邊塞詩詞文化,歸納出邊塞詩詞文化符號提取與視覺轉化設計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同時更好地傳承、保護和傳播邊塞詩詞文化。
1 符號學與邊塞詩詞理論研究
1.1 符號學基本概念
符號可以看作抽象的概念,它能為人所感知,并通過體驗、聯想等方式傳遞出來。現代符號學由索緒爾與皮爾斯創立,索緒爾建立了語言的“符號學”學科,他認為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兩者的關系不可分割。之后皮爾斯提出符號的三分法,即客體、表征、詮釋。客體指的是符號所指代的具體對象,表征是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形式,詮釋則是符號所傳達的意義,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且相互關聯,所以皮爾斯把符號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這三類。
基于皮爾斯符號三分法理論,推演出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模型,見圖1。其中,客體指邊塞詩詞文化包括的內容,包含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深層文化的名稱、圖像、指示、象征等信息;表征指設計的內容,包括設計的形式、色彩、造型形態等信息;詮釋指受眾的內容,包含設計受眾是誰、傳遞什么文化等信息。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模型的核心在于將文化符號融入具體的設計中,將邊塞詩詞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表達出來,在向受眾傳達邊塞詩詞文化信息的同時,實現與用戶的情感共鳴和文化共振。
1.2 唐代邊塞詩詞文化的構成
邊塞詩詞是對邊塞地界自然風土人情的反映,也是社會變遷的縮影。邊塞詩詞取材廣泛,集中表現中國古代西北邊塞風景、民俗、氣候和軍旅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屬于一種特殊題材,始于漢魏,盛于唐宋時期。絲綢之路上的壯麗風光與邊塞詩中描繪的西北邊塞景色相得益彰,而絲綢之路的繁榮也為唐邊塞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表現邊塞地理風貌、人文風情的作品是唐代邊塞詩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之路沿途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色使文人們贊不絕口,他們在詩中描繪大漠黃沙、山川雄關。邊塞詩中不僅有廣闊蒼茫的地理風光,還有獨特的異域風情,其中絲路商旅人物的往來、邊境文化的交流、異域物產和藝術等的涌入都極大地開闊了唐人的視野,讓唐代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這些也都寫入了唐人的邊塞詩中。邊塞詩中的某些意象常被用來抒發詩人對邊塞景色與軍旅生活的情感,與常見的意象不同,邊塞詩中的意象具有傳統古典的氣息,如“關山明月”“大漠黃沙”“烽火狼煙”“金戈鐵馬”等都是典型的文化意象,展現出邊塞獨特的風景。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一系列元素,將文化、思想與情感統統蘊于其中。
2 唐代邊塞詩詞文化符號的提煉解讀
客體是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的起點。對唐代邊塞詩詞文化中的元素進行整理,可分為表層文化、中層文化、深層文化三個等級,見表l。表層文化即物質文化,包含地理風貌、飲食特色、歷史建筑等主題;中層文化即行為和制度文化,概括為樂舞藝術、軍旅文化主題;深層文化即精神價值文化,有文化精神主題。深層文化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反映出文化具有的特征,也是最穩固的一個層次。其中表層文化與中層文化比較容易被接受,深層文化則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才能了解,其滲透到表層文化與中層文化中。
3 唐代邊塞詩詞文化符號的視覺設計策略
3.1 唐代邊塞詩詞文化符號視覺設計思路框架
皮爾斯符號學三分法理論,即客體、表征和詮釋三元一體且三位互適,各要素交叉循環,同時相輔相成。以皮爾斯三元關系理論為基礎框架,邊塞詩詞文化的視覺設計也須具備此三種要素。邊塞詩詞是承載文化元素的客體,文化元素可通過大量文獻加以搜集和整理,從而為視覺設計與受眾研究打好基礎。模型中的關鍵即設計,是利用視覺設計方法對文化元素展開設計,獲得能表征文化元素的符號。受眾是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模型的難點,采取用戶研究方法,找到設計與受眾之間的關聯,即向用戶詮釋邊塞詩詞文化代表符號。在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三要素的關系中,客體是出發點,在設計之前,必須提取文化元素并加以轉譯,通過對邊塞詩詞在色彩、形態、造型和功能方面的設計,借助邊塞詩詞中的文化元素實現符號表征,希望能為受眾詮釋邊塞詩詞中獨特的歷史文化代表符號,傳遞精神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3.2 皮爾斯符號三分法對邊塞詩詞文化符號的設計策略
基于皮爾斯的符號三分法理論,可把符號三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與象征符號。這三類符號特點各不相同,但同時相互聯系。
3.2.1 圖像符號的設計
圖像符號能表現客體本身具有的某種特征。例如在跨語言交流時,他人不理解某個名詞,如果在紙上模仿出這個名詞的外形和特征,他就能理解了。除此之外,如傳統文化中出現的年畫門神、神話故事等這些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也可以用圖像符號來表征,這些已經深深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所以也都屬于圖像符號。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意義的傳遞尚無法完全擺脫對周圍環境的視覺或聽覺感知,任何感知均具有對感官起作用的“形”,所以實際上人的任何感知在其深層都有與之相應的類似物。皮爾斯符號三分法理論認為,符號轉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模仿外形問題,抽取邊塞詩詞中的圖像符號需要滿足其肖似性。所以以提取詩詞中文字所對應的物體外形和文化映像為基礎,對其平面化與設計轉化,不僅可以滿足 (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圖像符號肖似性的要求,還可以將邊塞詩詞文化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
3.2.2 指示符號的選擇
在符號形體和符號對象以指示符號為表征方式的情況下,兩者具有一定的因果或時空連接關系。指示符號總是與某種具體的或個別的地點和時間相關聯,如路標、專有名詞等。符號在提煉過程中應能與物體相關聯,而不是任意提煉,文化符號與對象二者需要互相聯系并對空間或者因果有某種指示作用。將邊塞詩詞文化“圖像符號”表達的直觀性和“指示符號”傳遞的指示性聯系起來,使二者在空間、因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關聯,運用這樣的組合方式進行符號傳達,更易于被用戶理解,使用戶能夠自然地連接到具體的對象和涵義。
3.2.3 象征符號的傳達
象征符號是約定俗成的,象征符號用來指示物的含義和關系。唐代邊塞詩詞文化整體可以看作一種象征符號,唐代邊塞詩詞文化可以反映唐朝的盛世精神及絲路文化,讓人體會其開放和包容。在視覺設計中,表達文化或感情也可以利用色彩這種象征符號,通過色彩不同的飽和度、明暗度等的配合,賦予其不同的符號象征意義。以上所述圖像符號和指示符號還須借助象征決定符號和意義之間的聯系。文化內涵即使有差異,也能利用象征符號表達出潛在意義或者精神含義,從而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4 結語
唐代邊塞詩詞文化符號視覺設計,是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以皮爾斯符號三分法理論為依據,采用學科融合的研究方法,融合符號學與設計學的基本原理,通過視覺設計模型,構建邊塞詩詞文化符號的表達方式。唐代邊塞詩詞文化是唐代盛世景象和絲路發展重要的體現形式,本文提出唐代邊塞詩詞文化視覺設計模型,秉承以人為本、尊重文化的設計觀念,不僅為文化符號的準確表達提供了思路,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邊塞詩詞這類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曾軍偉.絲綢之路文化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2017(6):101-102.
[2] 張潤秋.淺論盛唐邊塞詩的繼承與創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3):38-41.
[3] 田玉芳.絲綢之路上的唐人邊塞詩之甘肅書寫[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6(1):72-78,103.
作者簡介:劉璇(1999—),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