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浩翔 李嘉瑞
【摘 要】班隊活動創新是適應新課標發展要求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舉措。新課標要求班隊活動更加注重實踐性、綜合性和整體性設計創新,實現活動設計思路的多樣化和豐富性。為推動班隊活動創新,班主任應當以創新性的整體視角設計活動主題,依據學生現實生活經驗創新活動內容,創設真實情境及體驗實現活動形式創新。
【關鍵詞】班隊活動創新;“新課標”;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8-0017-04
【作者簡介】1.侯浩翔,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122)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2.李嘉瑞,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122)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在讀本科生。
班隊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從教育的外部發展環境來看,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迅猛,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文化環境都在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也能夠與時俱進。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實施,“雙減”工作持續推進,義務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班隊活動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班隊活動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應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升。本文從班隊活動創新的基本界定出發,厘清班隊活動創新的構成要素,審視班隊活動創新的價值,并提出班隊活動創新的實施路徑。
一、新課標背景下班隊活動創新的概述
班隊活動是學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方式。班隊活動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主題班會,即圍繞某個特定主題,通過價值澄清和引領,提高全體學生的思想水平與道德素質;二是例行班會,即班主任圍繞班級常規問題如衛生、紀律等定期開展,也是常見的班隊活動類型;三是臨時班會,該種類型的班隊活動具有時間、場地的不確定性以及主題的臨時性,通常以突發、緊急且重要的事情為主要內容開展。班隊活動有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以“活動”為表征,可以是演講、比賽、表演以及游戲等形式;另一種則以“課”為表征,即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
班隊活動創新是指超越傳統的、一般化的活動設計樣式,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結合“跨學科”“項目化”以及“主題式”的設計理念,創新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為落實新課標、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理念及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基礎。
二、新課標背景下班隊活動創新的價值
基于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培養要求,新課標體現出多項教育變革特征,更加關注“實踐育人”“綜合育人”和“整體育人”,對班隊活動創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新課標要求班隊活動創新注重“實踐育人”
新課標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強調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與體驗。新課標強調的實踐性不僅停留在課程形式如實驗、調研、創作、策劃、觀察等上,還強調實踐活動中復雜情景的設計。一方面,當前教育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智能化、數字化以及高質量發展構成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發展謀略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情感發育水平也不同于以往,這些因素都要求班隊活動以更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吸引學生深度參與。
通過班隊活動創新,突出“實踐育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其一,可以通過班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原發性思維,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使其好奇心、想象力等心理特質得到良好發展;其二,增加學生的感性體驗,在審美過程中形成真實豐富、靈感迸發的審美態度,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傾注個人的學習熱情;其三,借助舞蹈、繪畫、社會調查等班隊活動增加學生的物理體驗,感受真實的事物形態,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
2.新課標要求班隊活動創新強調“綜合育人”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知識的內在關聯、知識的結構化,注重知識學習與價值教育的有機融合;在課程形式方面,提出“大單元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關注深度學習、高階思維以及核心素養的達成;在課程實施方面,主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
項目式班隊活動基于整體理論觀點,通過有意義的社會互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它要求學生有能力去調節和判斷自己的行為,做出及時的調整,并將在特定情境下獲得的成果轉移到其他場景。在特定的任務指引下,項目式班隊活動圍繞項目的執行和目標的實現開展實踐活動,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有所發展,學生既可以在分組合作中完成活動任務,又能夠在團隊合作中交流分享,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意義建構。
3.新課標要求班隊活動創新關注“整體育人”
新課標的整體性可以從活動的整體性建構與學生的整體性發展來理解其內涵,指的是單次班隊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作為班隊活動體系中的一部分存在,能夠圍繞整體目標發揮效用。新課標的整體性同樣對班隊活動創新具有啟發意義,引導班隊活動改變傳統的設計理念,創新活動主題、活動內容以及活動形式。
從班隊活動設計的整合效果來看,班主任秉持的整合觀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合的效果及方法。一是要根據整合的目標來看活動的效果是否達到、整合的評價方法是否有突破;二是要按照整合的效果來看,最重要的指標是學生的發展情況以及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價值觀是否得到提升。班隊活動的整合要按照階段性的要求循序推進,在不同的整合階段,整合的標準和要求均有所區別。同時也需要認識到班隊活動整合具有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特征,活動設計方案的更新發展、相關群體的觀念轉變,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班主任可以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結合多樣化整合手段,使學生在情景化的環境中聯系生活實際,提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班主任還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將班隊活動加以融合,借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造力,注重引導學生將創新能力應用于具體實踐,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三、新課標背景下班隊活動創新的實施路徑
班隊活動創新需要班主任積極作為。班主任要增加知識儲備,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積極吸納外界新生事物并加深理解,采用多樣化手段增強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1.以整體視角實現班隊活動主題創新
主題是班隊活動的靈魂,活動主題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政策文件要求,二是節日特色活動,三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政策文件的機械照搬和活動設計的僵化操作,導致班隊活動主題存在創新性不夠、銜接性不強等問題。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要將主題活動進行系統設計,從班級日常生活中提煉班會主題,突出項目化設計、創新性實施,形成層層推進、螺旋式上升的活動體系。
整體性視角下的班隊活動在具體實施時需要把握以下兩個要點。第一,班主任要精準掌握時代環境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思考班隊活動的有效呈現方式。這就要求班主任不僅要全面了解學情,具體包括分析學生目前的經驗基礎、可以達到的認識水平等,還要根據活動類型選擇合適的方式,如對于“感恩父母”主題班隊活動,是采取討論、角色扮演還是實際行動等方式來開展活動。第二,班主任要把握班隊活動的主題特征,并將活動系列化,同時要考慮活動整體結構的合理性,設計班隊活動結構圖、活動規劃表以保障班隊活動有序開展。
2.依據學生現實生活經驗實現班隊活動內容創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人是在生活實踐中得到發展的,所以教學的內容應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服務生活。要讓班隊活動內容回歸學生生活,首先要了解學生現階段的發展情況,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觀察、關心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動態,并對每個學生的現狀做好記錄,以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作為開展班隊活動的根本目的,以學生的生活作為班隊活動的主要內容。例如,學校為了避免出現安全事故,不允許學生課間嬉戲打鬧,這使得天性活潑的學生失去了課間樂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學習的注意力。為此,班主任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課間十分鐘游戲設計”班隊活動。該班隊活動以項目式學習為方法,學生分小組研究課間十分鐘的游戲并進行評比,選出適合的游戲;班主任也可以自主設計游戲參與評比,或對學生研發的游戲進行改進。類似的班隊活動不僅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獲得感。
3.創設真實情境及體驗實現班隊活動形式創新
班隊活動應創設真實情境供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并解決問題,以培養其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此,班隊活動形式創新有以下兩條路徑。第一,緊扣個體經歷創設活動情境。創設真實的活動情境需結合學生個體的經歷,讓學生將與課堂主題相關的情感體驗融入課堂,自主思考課堂主題、積極分享與主題相關的經歷等。這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且引發了學生對活動主題的思考,產生對以往經歷的評判與反思。第二,增加共情體驗,引入身邊案例。班隊活動主題多元豐富,不可能每個主題都能完全貼近學生個體的經歷。因此,班主任在設計某個主題的班隊活動時,需要創設復雜連貫的情境供學生實踐,適當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如班級事件、熱點新聞、熱播影視等,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產生共情體驗,以達到創設真實情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的目的。
除此之外,班主任還需要敏銳地把握主題蘊含的核心素養與學生實際生活素材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設置“問題串”等方式帶領學生在創設的真實情境中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逐漸從主題表面走向主題內核,使知識習得、能力提升、情感養成等目標在活動中得以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1]孫曉暉,茍樹林,黃小科.修身班會:提供班級德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100-104.
[2]戎靜.“模塊化”主題班會在新時代德育工作中的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151-152,163.
[3]戴嶺,張寶輝,楊秋.新課標背景下教學思維的時代意蘊、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遠程教育雜志,2023,41(3):75-83.
[4]哈斯朝勒,郝志軍.我國義務教育新課標的育人旨向與實踐路徑[J].人民教育,2023(5):61-64.
[5]李偉勝.主題班會系列活動設計的層級建構[J].中國德育,2012,7(9):8-10.
[6]彭程.教學情境的基本內涵、實踐困境與破解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22(12):40-46.
[7]黃侃.讓主題班會發揮最大的育人價值[J].江蘇教育,2023(17):1.
[8]侯冬梅,周曉虹.系列主題班會活動開發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2020(79):70-71.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