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曄
(山西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太原 030006)
融通創新強調創新鏈條的系統性、知識分享的動態性、風險共擔的多元性,高校融通創新強調高等院校與其內、外部的宏微觀主體(企業、行業、政府)通過資源交互和復雜鏈接構成有機整體[1]。在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融通創新的深化,不僅可以更好地對接人才培養環節與企業的職業標準,滿足市場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還能夠有效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提高理論創新對生產技術的帶動作用[2],它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和必由之路。由于我國東部和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客觀上導致產、教雙方在資源互補、知識共享、共創價值方面的水平差異[3-4]。本文以東部為對照組,運用對比的方法探究中西部高等院校深化融通創新的限制因素、關聯特征,并提出破解思路。
一是創新平臺較東部缺乏。目前,盡管中西部基本形成了“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和國有大型集團共同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產教合作模式,但是中西部地區市場推動創新的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統籌創新資源、促進創新要素流動的高水平創新平臺,限制了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的深化。從教育角度而言,中西部高校開放性較弱、包容性不夠強,整個高等教育行業融通創新的自主性不足,教育產業和相關產業之間的壁壘仍然較高。從政策環境而言,盡管中西部地方政府通過放開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流程的辦法促進融通創新模式從指令型轉變為引導型,但是從“政府—市場雙元驅動”的模式向“市場主導、政府扶持”的模式轉變尚在發展之中,高校創新的內容和方向與市場需求之間還有偏差,這是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限制因素之一。
二是創新能力較東部薄弱。與東部相比,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乃至教育行業發展水平較為落后,高水平研究型高校數目較少,創新規模不夠大,創新能力較為薄弱[5]。具體表現在:中西部高校拔尖型創新團隊不足,創新資源匹配程度不高,缺乏全高等教育行業的戰略規劃機構,沒有通過強強聯合實現更高層次的聯動,創新效率不高;在高校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對接學生職業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的協同育人水平不夠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夠強;中西部高校同步獲得全球最前沿的信息、了解行業最新需求的能力較為薄弱,導致創新資源分散不集中。能否通過要素整合和優化配置資源,切實提升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和融通創新能力,是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限制因素之二。
三是創新觀念較東部落后。與東部相比,創新動機和理念的差異導致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發展相對滯后。莊西真[6]和趙國琴[7]等都提到,要從根本上發現高等院校和其他合作主體在發展策略、行動準則、改革方式、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利潤目標和集體目標上的異同,在共同愿景的基礎上構建更為可行的融通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觀念離不開具有先進觀念的創新主體和傳播載體,中西部地區沒有形成拔尖創新群體內引外聯的局面,對內在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上力度不夠;對外缺乏優渥的創新待遇和優越的創新環境,對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原始創新缺乏動力。與東部地區相比,創新觀念的相對落后,導致行業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多樣化需求無法有效對接,精神層面的貧富差距阻礙了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的深化[8]。能否形成與時俱進、具有活力的創新觀念,為中西部融通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和有利氛圍,是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限制因素之三。
數據的運用能更加精準直觀地理解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限制因素,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綜合指標數據的可得性,構建了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評價指標(見表1),并選取2017—2019年的相關數據,繪制百分比堆積柱形圖(見圖1)。

圖1 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評價指標的百分比堆積圖

表1 中西部高等院校融通創新深化的核心評價指標
不難發現,首先,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中西部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均明顯落后于東部區域,在創新平臺這一關鍵因素上明顯落后于東部區域。其次,在2017—2019年間,由“規模以上企業R &D人員全時當量、技術市場成交額、國內三種專利申請受理數和授權數、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開發和生產情況”四個二級指標對比可知,中西部區域對應年份數據的總和小于東部區域的對應年份的數據,存在創新規模較小、創新效率不高的問題,在創新能力這一關鍵因素上有待加強。再次,高學歷群體和外資企業構成不同區域的創新主力,帶來更先進的創新觀念。在2017—2019年間,對于“高等教育專任教師博士學歷情況、外商投資企業數”這兩個二級指標而言,中西部對應年份的總和均小于東部單個區域的數值。在高等學校數和公共圖書館這兩個二級指標上,中西部與東部差距不大。公共圖書館數中部區域與東部區域基本持平,西部區域甚至超過了東部區域,這不僅反映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的結果,也是中西部高校實施融通創新深化戰略的物質基礎。
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創新受到的桎梏,不僅要對各個限制因素進行橫向比較,還應該思考限制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關系。借鑒以往研究[9-10],耦合協調模型可以用來衡量多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弱。本文通過構建限制因素的耦合測度模型,測算各一級指標之間的耦合系數和耦合協調度,以深入地分析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限制因素的關聯特征。運用耦合度函數的公式,可以計算耦合系數(見表2),衡量三個核心指標相互作用的強弱。

表2 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限制因素的耦合協調度測算結果
式(1)
從耦合系數來看,東中西部(均值)的耦合系數都在0.7以上,反映出“創新平臺、創新能力和創新觀念”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且都對融通創新系統做出了正向的貢獻。
從耦合類型來看(見表3),由于單純耦合度計算無法規避三個子系統取值均低的偽耦合,必須引入綜合協調指數進一步測算耦合協調度,公式如下:

表3 耦合度的取值與類型
式(2)
式(3)
耦合協調度的結果顯示,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過程中“創新平臺、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三個限制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見表4倒數第二列。

表4 耦合協調度的取值與類型
續表

D∈[0.50,0.59][0.60,0.69][0.70,0.79][0.80,0.89][0.90,1]類型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極協調良好協調優質協調


圖2 東、中、西部融通創新深化的關聯特征
從耦合協調度的測度表明,影響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三個因素還沒有達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階段,圖2顯示,東部地區的取值E(0.07,0.37,0.07)要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深化應以東部地區為榜樣。中部地區的取值M(0.03,0.09,0.016),說明中部地區高校融通創新的創新平臺和創新觀念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創新能力成長的速度,屬于中度失調。西部地區的取值W(0.02,0.05,0.01)說明西部地區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創新平臺、創新能力、創新觀念均滯后,屬于重度失調。具體而言,三者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融通創新系統的創新平臺、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三個子系統之間耦合程度沒有達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階段,導致耦合失調的共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硬件設施平臺重于軟件服務平臺。融通創新模式的選擇依賴于硬件平臺和軟性平臺這兩個要素的相互匹配,如果這兩個要素之間發生掣肘,就會導致融通創新模式的失衡和不協調,存在以下因果回路:融通創新耦合協調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經科學技術支出占比→地方財經科學技術支出→融通創新耦合協調水平。目前的支出途徑仍較多地集中在包括科技創新園區、工業園區、技術開發園區、融通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多種形式的硬件平臺搭建等計劃內支出上,對創新人才和創新機會的軟性平臺等支出的重視程度不夠。
二是創新能力的提升重于創新觀念提升。在東、中、西部融通創新的過程中,對支出占比的提升不夠重視,反映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層級高于創新觀念的發展層級,是導致整個融通創新系統不協調的原因。融通創新是創新能力和創新觀念相互塑造的表現和形式,根據馬林諾夫斯基的研究,一方面,創新能力是融通創新系統的引領力量,創新觀念是由創新能力決定的;另一方面,創新能力是在創新觀念的沖突中不斷塑造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創新觀念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創新能力成長的步伐,就會導致兩者之間相互掣肘。決定融通創新系統協調度的因素中,創新能力是基礎,創新觀念是條件。
由于發展水平、產業布局、人才政策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融通創新系統的耦合失調程度依次加深。首先,中部區域融通創新系統缺乏突出的長板,扭轉中度失調的重點在于強化優勢、做強長板。與東部相比,創新能力子系統即是中部地區的制約因素;與西部地區相比,中部區域創新能力子系統是優勢因素。關鍵是由于雙元驅動下缺乏長效合作平臺,企業和高校兩大主體無法真正契合,中部區域只有形成創新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帶動融通創新系統擺脫中度失調的局面、提高協同層次,發揮協同功能。其次,西部區域融通創新的重點在于夯實基礎、尋求突破。對于西部地區而言,融通創新系統尚在初步形成階段,是松散的、零碎的,各個子系統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匹配協調層次低,較低水平的子系統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作用不明顯。因此,西部地區應在加強硬件投入的基礎上促進三個子系統的發展,從觀念和模式方面奠定良好基礎,等待子系統發展到較高水平,進而產生相互協調。
對于中西部高校而言,融通創新平臺不僅需要創新基地和實訓中心的復雜儀器設備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同時依賴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服務性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在產學協同基礎上升級建立融通創新的機制,進而形成高層次的、具有功能性和服務性的融通創新平臺,促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形成、重新布局產業結構、引發高層次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創新的重點不僅涵蓋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應該涵蓋人才培養的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只有打通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升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的水平。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的深化要在遵循建立“創新型國家”總體思路的基礎上,尊重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提高高校創新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實施效率。
要想實現中西部高校融通創新的深化,需要形成與科技創新力度相匹配的創新文化,借助良好的文化氛圍,支撐創新平臺的發展。“破五唯(即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政策實施以來,中西部高校社會服務的功能逐步凸顯,需要依靠社會資金為高等學校發展注入原動力,以危機感和改革的壓力為契機,切實引發價值觀念的創新和變化。此外,在中西部高校內部,要協調好集體主義的傳統價值觀念和自由競爭的新興價值觀念,在給予豐厚的創新回報的同時,強化高等學校對社會責任的認可,充分發揮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在追求集體創新和團結協作中的積極作用。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西部融通創新的深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具體而言,與東部相比,中部地區高等院校融通創新的局限在于創新的方向并不是完全由市場需要決定,創新的投入產出比率低。因此,對于中部區域而言,要在形成核心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借助創新平臺的發展進一步擴散創新觀念,形成高校融通創新對社會經濟的持續推動,中部高校融通創新的深化可以采用創新能力引領下創新平臺和創新觀念雙重擴張戰略。對于西部地區而言,主要問題在于創新資源不集中、成功轉化率不高,高校融通創新深化的重點在于打造創新平臺,傳播創新理念,提升創新能力,西部高校融通創新可以采用創新平臺和創新理念雙輪驅動的創新能力提升戰略。換言之,中部地區的高校應該重視核心創造力和競爭力的發展與對創新平臺和創新觀念的帶動,西部地區的高校則應該重視集中資源、發揮后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