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荷仙,任明晉,文 令,趙建剛,柳光春
(銅仁市農業農村局,貴州 銅仁 554300)
復興豬,慣稱“青毛通花豬”,因主產于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的復興鎮、煎茶鎮、合興鎮等地而得名,是以四蹄指部、額心、尾尖的“六白”為主要特征,其余毛色全黑且皮膚潤紅的脂肉兼用型地方豬品種。復興豬作為貴州省優質的地方豬品種資源,1977 年豬種資源普查中因其數量相對較少,被列入黔北黑豬范圍,1986年作為黔北黑豬的一個品系列入《貴州省畜禽品種志》,后被收入《貴州省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2003 年被收錄入《中國家畜地方品種資源圖譜》,2008 年列入《德江縣畜牧漁業志》,2009 年列入《銅仁地區畜牧志》,2019 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編號AGI02761)。因其具有肉質細膩、糍糯、味道鮮美等特點,深受當地群眾喜愛。近年來,受外來豬種和非洲豬瘟雙重影響,復興豬存欄數量驟減,嚴重影響復興豬這一優質地方豬品種的發展。為促進復興豬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參考,對復興豬生產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復興豬發展的策略。
經2020 年貴州全省畜禽種質資源普查,復興豬存欄1 066 頭,其中能繁母豬162 頭,種公豬18 頭,主要分布在復興鎮、合興鎮、煎茶鎮、錢家鄉等鄉鎮,分別存欄316 頭、119頭、165頭、116頭,占總存欄數的67.17%,其余30%左右分布在潮砥鎮、楓香溪鎮、龍泉鎮、平原鎮、泉口鎮、桶井鎮、穩坪鎮、堰塘鎮、長堡鎮等鄉鎮。從調查情況看,復興豬現有存欄量少,且遍布德江縣13個鄉鎮。
目前復興豬養殖的主要方式包括生態放養和圈養。
1.2.1 生態放養 其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包括環境生態學、動物微生態學),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1],是一種近自然的,不添加動物性飼料,無藥殘留、健康、無綠色污染的養豬模式[2]。生態放養以荒山荒坡作為放養場,放入豬只后,在無人為干擾環境下讓其自由繁殖和生長;養殖場內設置固定投料點,投置未經加工的玉米或塊根、塊莖類作物供放養豬采食。待豬生長到一定年齡或一定體重時,進行捕獲出欄和銷售。該養殖方式飼養成本低,管理人力投入小;因豬在山中自由活動,采食野菜雜草,豬體健康、抗病力強。該養殖方式雖接近原生態養殖,但豬生長緩慢,養殖周期較長,管理困難,捕豬費力。德江縣復興豬養殖主體中,德江縣神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主要采用該養殖方式。
1.2.2 圈養 其是一種傳統的養殖方式,復興豬養殖以散戶為主,多采用傳統式家庭養殖,養殖數量以3 頭、5 頭居多,10 頭以上規模較少。該養殖方式便于管理,管理和飼養水平均優于放養,但存在豬運動不足,豬體抗病及免疫能力弱的問題。
通過調查,復興豬以散戶飼養為主,規模養殖少。現有規模養殖主體僅3家,分別為德江縣神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德江縣福農禽畜養殖專業合作社、德江縣中強養殖公司,規模存欄191 頭,占總存欄量(1 066 頭)的17.92%。
通過對上述3 家規模養殖主體及散養戶進行現場走訪調查發現,復興豬總體養殖水平不高,飼養管理粗放,無論是圈養還是放養,飼料多以蔬菜、紅薯為主,占日糧的50%~70%;玉米為主要能量飼料,占日糧的20%~30%;糠麩類占日糧的10%~15%,采用水平較低,較難滿足復興豬的生長需要,導致復興豬的出欄體重總體偏小,8 月齡放養豬平均出欄體重為65 kg/頭,圈養規模場出欄體重為80~85 kg/頭,散養戶平均出欄體重為75 kg/頭(表1)。

表1 不同養殖主體的復興豬飼養水平
按當前生豬市場活體價上浮30%的價格計算,自繁自養條件下,除去生產成本(主要為飼料、獸藥、管理成本),復興豬出欄平均收益放養為710 元/頭,圈養為825 元/頭,圈養比放養平均多收益115 元/頭;散戶養殖多用于自用,因此收益計為0(表2)。

表2 不同養殖主體的復興豬養殖效益
20 世紀70—80 年代,隨著外來豬品種的進入,養殖戶更傾向于飼養體型大、生長速度快、養殖效益好的外三元雜交豬,逐漸放棄對生長慢、體型小的復興豬的飼養,使復興豬存欄數量不斷減少。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下,復興豬得到一定發展,但受市場和效益等因素影響,廣大養殖戶仍愿意選擇長白豬等外來品種進行飼養,淡化了對復興豬的品種認識,造成對復興豬的保種意識不足,成為導致復興豬規模養殖數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過調查發現,復興豬養殖存在飼養環境差,養殖圈舍簡陋,養殖技術不規范,日糧營養水平低等問題。日糧營養水平直接關系到養殖效益。豆類和玉米是生豬飼料的主要成分[3],二者以一定的比例合理搭配是科學飼養的關鍵。但在實際生產中,復興豬日糧主要以瓜果蔬菜和紅薯為主,能量飼料和蛋白飼料投入少,較難滿足復興豬生長的營養需要,成為導致復興豬養殖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復興豬作為貴州本土豬品種資源被列入黔北黑豬范疇,不被外界所熟知。雖然近年來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得到一定發展,但因規模養殖小,且自身沒有品牌,加之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市場競爭力較弱。
生豬疫病是養殖風險之首。復興豬養殖以散戶養殖為主,多數養殖戶對疫病風險認識不到位或欠缺,且管理不規范,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疫病預防和管控方法,抵御疫病風險能力弱,極易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同時,受飼養成本上漲、生豬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散養戶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因此,在疫病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下,復興豬養殖效益較難保證。
當地政府應根據實際立足地方資源,將地方資源作為優勢和特色來發展,引導復興豬生產規范化、規模化、效益化,充分發揮復興豬特色資源優勢創造更多價值。同時,通過培育復興豬養殖龍頭企業,利用企業的能動性和示范帶動性,使廣大養殖戶意識到規范化生產的重要性,引導其主動參與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養殖,并通過建立“企業+養殖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實現企業、養殖戶利益雙贏。
復興豬作為本土品種資源,具有耐粗飼、肉質鮮美等優點,不足是生長慢,體格中等偏小,飼料報酬低,導致復興豬的養殖效益不理想,影響群眾養殖的積極性。針對復興豬的不足,應加強其品種選育,通過提純復壯優化復興豬種質基因,以解決目前發展復興豬生產亟待解決的種質資源難題。
復興豬當前的養殖水平參差不齊,極不規范,不管是放養還是圈養,均存在養殖粗放、養殖條件簡陋、飼養水平低的問題,嚴重影響復興豬生產的發展。因此,應制定相應技術規程,統一技術標準,規范飼養管理,加強技術服務保障,通過提高養殖專業水平促進復興豬生產的發展。
針對當前市場銷售可選擇的多種渠道,復興豬養殖企業應充分抓住市場機遇,開發多元化產品,如鮮肉、熏臘肉、精深加工等產品,利用“梵凈玉珍、黔貨出山”銷售渠道,積極開展線上、線下銷售,努力實現復興豬產品暢銷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