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琳 胡 敏 韓要武 錢 琛
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病理學教研室,安徽省合肥市 230038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醫學基礎理論學科,是銜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性”課程,主要從機能代謝角度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與機制,從而揭示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1];同時,它也是一門“影子”學科,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知識點出現在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因此對于一名醫學生來說學好這門課非常有必要。眾所周知,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邊緣學科,與其他醫學基礎理論學科不同的是,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枯燥,無論是從學生的課下反饋還是從期末的考試成績來看,都體現了本門課程的難學程度。作為一名中醫藥大學的教師,授課的對象主要是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學生,校園的大環境已造成絕大多數學生偏向中醫課程的學習,西醫基礎理論相對薄弱。而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中,雖然每次課后會提前告知下次課即將學習的內容,但是絕大多數學生仍然不會去主動預習,缺乏思考,從而造成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已不能滿足當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如何把“抽象、枯燥、難學”的教學內容升華為“具體、生動、易懂”的教學內容;如何把“被動接受、缺乏思考、左耳進右耳出”的學習狀態改變為“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用心領會”的學習狀態已是每位授課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通過網絡平臺以及移動智能設備隨時隨地學習已成為大多數學者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方式。大型開放式網絡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始于2008年遠程教育領域的一種全新的課程模式,基于其大規模性、開放性、互動性、社會性以及共享性等多項特點[2],因而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中國的高校從2013年開始投入慕課建設中,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幾所知名高校先后加入美國的三大慕課平臺進行在線教學的嘗試。2014年,中國創立了自己的慕課教育平臺。隨后的1年里,國家高度重視慕課的建設,尤其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在全國教學實力雄厚的高校中遴選出優秀的教學團隊,制作了一批又一批專業核心課程的慕課,隨著層出不窮的理論、實踐以及研究成果的出現,我國的高等教育廣泛進入“慕課時代”[3]。
筆者所在教研室在病理生理學教學體系中開展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課堂面授教學與網絡輔助學習相融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將線下與線上、課內與課外、集體授課與自主學習有機結合,一方面大大發揮了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4]。一改既往“滿堂灌”教學模式的被動接受學習狀態,打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新型學習共同體,開拓出一條多樣化、可操作性、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路徑,大大彌補了面授教學的缺陷,是當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多個網絡平臺如智慧樹、學習通、雨課堂都相繼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學科網絡課程。我教研室依托智慧樹平臺創建慕課。
2.1 慕課教學團隊的創建 病理生理學參與慕課錄制的教師共有4位,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名,講師2名,4位教師均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執教均在16年以上,作為慕課團隊中的一員,筆者參與了整個慕課的籌備、錄制以及后期的校驗。另外,在1名高級實驗師、1名實驗師配合下圓滿完成了慕課實驗操作的錄制。
2.2 慕課展示模塊的構建 病理生理學慕課首頁共有9大模塊,依次是:“教學團隊”“課程設計”“在線教程”“課程資源”“課程公告”“互動問答”“作業測試”“考核標準”“課程評審”。其中“教學團隊”旨在展示每位教師在教研、科研領域的個人風采。“課程設計”包含課程背景、目標、設計原則三個方面。“在線教程”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本校教學大綱要求錄制的是理論教學內容,包括12個章節,即緒論,疾病概論,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堿平衡和酸堿平衡紊亂,缺氧,應激,DIC,休克,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與傳統課堂面授不同的是: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以每節10min左右的“微課程”簡練精要地展示教學內容,從而充分地利用了學生的最佳注意力時間段,并在每節“微課程”之后設置彈題,這些彈題正是每節內容的重點所在,在進一步突出重點內容的同時,也能及時檢測學生對該節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第二部分是病理生理學的實驗教學部分,授課教師通過試教的形式充分展示如何正確地復制肺水腫、缺氧以及肝性腦病的動物模型。“課程資源”包含所有微課章節對應的PPT,學生可以不受限制地反復觀看,進一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授課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平臺的“課程公告”發送通知給授課班級學生。而構建的“互動問答”模塊則是給師生提供互動交流的空間。“作業測試”包含每章節的單元測試題,學生通過做題可以達到加強、鞏固知識點的作用;同時還在平臺創建了題庫,每學期的期末將從題庫隨機抽題自動生成線上期末考試卷,從而對參加學習的學生進行期末考核。
根據我校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的學生特點,在病理生理學混合式教學的實踐中將每章教學內容分解為課前線上自學、課堂師生互動、課后線上復習并完成相應的單元測試題三大部分。
3.1 線上自主學習,課前預習 授課教師按照教學進度表要求提前1周通知學生需要學習的章節內容,并要求學生在線下面授課開展之前及時完成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通過線上自主學習從而對該章節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同時,設置的彈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并檢測學生對自學內容理解的不足之處。跟傳統的課堂面授教學不同,線上自主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可以促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同時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帶入課堂面授教學中,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這樣就很好地杜絕了部分學生“左耳進右耳出”的低迷學習狀態。
同時,授課教師在開展面授課之前要實時動態地查看并掌握所有學生的課前學習狀況,包括在線學習的人數、在線學習的時長、在線學習的進度等,對于沒有及時完成線上自主學習任務的同學,一定要通過慕課平臺發送短信提醒,以督促其盡快完成。
3.2 線下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3.2.1 線下理論課教學。在學生有效地完成線上自主學習以后,授課教師在線下實施課堂面授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紹,教學中展示一些臨床案例,并結合案例提出相關問題,比如在介紹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時,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個臨床案例,如:患者男性,21歲,因食不潔凈的食物出現頻繁嘔吐、腹瀉伴發熱3d,明顯口渴、煩躁不安、少尿1d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8.8℃,血壓110/80mmHg(1mmHg=0.133kPa),脈搏112次/min,呼吸30次/min,精神萎靡,神志清楚,皮膚黏膜干燥、無汗。實驗室檢查:尿量300ml/d,色黃,尿比重1.023,尿鈉12mmol/L,WBC 10.4×109/L,血清鈉156mmol/L,血漿滲透壓324mmol/L,血清鉀4.1mmol/L,血Cl-97mmol/L,入院后立即給予靜脈滴注5%GS 2 000ml/d和抗生素等治療。2d后體溫尿量恢復和渴感消失;出現直立性頭暈,嗜睡,眼窩凹陷、皮膚彈性明顯降低、肌肉軟弱無力,腸鳴音減弱。四肢濕冷,淺表靜脈萎陷,血壓80/55mmHg,脈搏128次/min,細弱,呼吸32次/min。復查:尿比重1.008,尿鈉8mmol/L,血漿滲透壓255mmol/L,血Na+120mmol/L,血Cl-85mmol/L。提出問題:(1)患者入院時已發生了何種水電代謝紊亂?診斷依據是什么?(2)請解釋患者入院時的臨床表現為什么會發生?(3)患者治療后又發生了何種水電代謝紊亂?診斷依據是什么?(4)請解釋治療后的臨床表現為什么會發生?這個案例很好地展示了患者從剛入院時的高滲性脫水轉變成低滲性脫水的病情演變,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理論聯系實際,使教學內容從抽象升到具體,同時通過提問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可以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階段反映出的不足之處,授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以重點講解,答疑解惑,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關的知識點。
3.2.2 線下實驗課教學。在慕課平臺展示實驗操作步驟的基礎上,首先將學生分成6組,每組安排5~6人,并確定小組負責人,主要負責實驗過程中的分工安排,如:××負責固定動物、××負責麻醉、××負責手術、××負責插管等。授課教師主要從實驗原理、目的、動物、方法、結果以及實驗注意事項這幾個方面深入探討實驗內容,在后續學生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進行詳細指導,并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操作手法,以便于其能夠順利且成功地完成實驗計劃。
3.3 課后線上互動,完成單元測試題 課后環節是讓學生重新回歸慕課平臺,對于線下教學中遇到的所有疑難問題,學生都可以通過平臺提問,授課教師實時跟進,對問題及時解答;并同時督促學生在平臺按時完成相應章節的單元測試題,進一步深刻理解與掌握知識點。部分學生還可以通過線上做題發現自身知識的薄弱處,可以不受限制反復在慕課平臺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設置的考核評價體系包含了整個課程學習過程,線上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50分)、章節測試成績(10分)以及期末考試成績(40分)三個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15分)+學習習慣分(25分)+學習互動分(10分)。最終期末總評成績=線上考核成績(占30%)+線下實驗考核(占10%)+線下期末考試卷面分(占60%),這種考核體系既打破了傳統課堂結果性評價“定終身”的弊端,又減輕了期末考核壓力。
從教學班級中抽調了2個班共87名學生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初試,分別從自主學習進度、學習習慣、學習互動、平時成績、章節測試以及線上期末考試成績這幾個方面,統計了80分以上教學效果良好的學生人數以及百分比(見表1)。 將混合式教學組與傳統教學組的最終總評成績分為5個等級,分別從優、良、中、及格、不及格加以比較(見表2)。

表1 混合式教學良好教學效果情況(n=87)

表2 混合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總評成績比較
由此可見,采用“線上”+“線下”的循序漸進培養方式,先從慕課切入、預習內容、找出疑難問題所在;再到線下面授深入剖析教學內容;最后重回慕課平臺,師生互動。其優勢在于:(1)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再被動、盲目去接受教學內容,而是積極、主動去探尋學習內容。(2)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加強了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3)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好壞至關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長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4)鞏固已學知識點并溫故而知新。學生可以通過慕課平臺不限次數、反復操作,直至完全熟悉、掌握內容,顯著提高學習效果。(5)可以使“抽象、枯燥、難學”的教學內容升華為“具體、生動、易懂”的教學內容,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總之,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恰當運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教學水平,從而為醫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