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以下簡稱“兩帶”)交匯省份,有條件也有必要打造“兩帶”協同發展示范段。首先,江蘇在這“兩帶”發展中皆走在全國前列;其次,這“兩帶”在江蘇具備協同發展的合作基礎。當前“兩帶”協同發展需要關注意識、機制和政策三方面的突破,以制度供給為“兩帶”協同發展合作保障、以生態保護為合作橋梁、以共同打造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樣板區為合作抓手,共建“兩帶”協同發展示范段。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帶;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示范段;江蘇
中圖分類號:F1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7-0052-04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并對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研究提出明確要求。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重點就長江和大運河岸線生態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護情況進行調研。在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首提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并對江蘇提出了“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1]。2022年1月,繼大運河之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正式啟動。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重點考察并寄予厚望的“兩帶”重要交匯省份,江蘇有條件也有必要建設“兩帶”協同發展示范段。
一、江蘇打造“兩帶”協同發展示范段的基礎條件
(一)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具有其他省份無可比擬的核心競爭力
大運河江蘇段在中國大運河全域中地位舉足輕重。借鑒內部資源競爭力VRIO分析框架,大運河江蘇段具有其他省份無可比擬的核心競爭力。首先,大運河江蘇段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經濟、使用和科技等多功能價值?!疤煜罗D漕,仰此一渠?!盵2]一條流動的運河,就是一部中國社會發展史;從種類繁多的戲曲到各具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從“揚州八怪”名人文化到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建筑等,大運河江蘇沿線有著豐富的文化藝術瑰寶;大運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偉大工程,其水利科學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江蘇,明清時期漕運治河的管理中心在江蘇,從設計、施工到管理使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成就;大運河江蘇段至今仍發揮著交通航道的功能,對北煤南運、南水北調等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江蘇網狀水運體系的一部分;江蘇大運河沿線城市在大運河的作用下得到了發展,使江蘇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地級市都位列百強的省份。其次,大運河江蘇段具有多項之“最”,有其稀缺性。江蘇是中國大運河河段開挖最早、河道最長、文化遺產最豐厚、流經城市最多、綜合利用最好、品牌效應最高的省份;大運河江蘇段是京杭大運河通航條件最好、當代通航運道最長的區段[3]。再次,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多元,具有難以模仿性。從大的文化分類角度看,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涵蓋了中原文化、淮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大文化高地;進一步細分,又可以分成吳文化、金陵、淮揚、徐海等四大文化區域;再細分,有中運河徐州、宿遷段的楚漢文化,揚州、淮安、泰州以及南通地區的淮揚文化、海鹽文化,鎮江和南京的金陵文化,蘇、錫、常的吳文化;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更明顯的地域文化,如江淮間高郵龍虬莊文化、興化南蕩文化,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松澤文化、良渚文化等[4]。最后,大運河江蘇段多方貫通,有一定空間組織性。大運河在今江蘇段流經八座地級市,占了江蘇全省的2/3,又依靠其他河流和運河一起組成了覆蓋整個江蘇省的水網系統。江蘇處在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上,南北差異很大,大運河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對連通江蘇南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清小說立體展現的運河沿岸的相互交流及蘇州、揚州園林工藝的異曲同工都體現了大運河的貫通作用。
(二)江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首先,江蘇經濟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江蘇GDP總量全國第二,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中名列榜首。人均GDP僅次于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創新驅動能力日益增強,現有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僅次于北京,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新舊動能加速轉換,2017年以來,全省培育形成超過120家百億級企業和2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軟件、新能源等產業全國第一。在2019—2020年國家工信部組織的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中,江蘇有9個集群入圍,總數占全國1/5,名列全國第一[5]。其次,江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在前列。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江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省深入推進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徐州將塌陷區建設成湖闊景美的國家濕地公園,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宿遷泗洪縣成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生態+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勢頭良好。綠色產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環保產業,江蘇成為國內環保裝備產品品種最多的省份[6]。再次,江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起勢。現代化港口群初具規模,成立江蘇省港口集團,以資本為紐帶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和港航資源優化配置?!叭v四橫”高速鐵路網日漸成形,建成鄭徐客專、青鹽鐵路、連淮揚鎮鐵路(連淮段)、徐宿淮鹽鐵路、滬通鐵路、滬通鐵路長江大橋、五峰山長江大橋;連徐高鐵、鹽通鐵路、南沿江鐵路、寧淮鐵路等項目穩步推進。滬蘇通鐵路通車,強化了蘇中、蘇北與上海、蘇南的聯系。機場建設取得新突破,依托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組建東部機場集團,推動徐州、常州、淮安、鹽城、揚泰、連云港六家機場資源整合[7];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聯動,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綜合交通樞紐能級提升,交通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最后,江蘇長江文化弘揚走在前列。作為長江文化的重要富積區,江蘇是長江文化建設和研究的重鎮,被譽為“縣級市扛起了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的張家港連續18年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成為區域文化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
二、江蘇段“兩帶”同頻共振
(一)“兩帶”在江蘇地理空間上有交疊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大運河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江蘇省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8個地級市的37個縣(市、區)被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核心區[8]。2020年江蘇省出臺《大運河江蘇段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把包括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京、泰州、南通11市范圍內的45個縣(市、區)定為大運河文化帶的核心區,比《大運河綱要》新增南京、泰州、南通3市的8個縣(市、區),把11市除核心區外的區域作為大運河文化的拓展區,除核心區、拓展區以外的連云港、鹽城兩市作為輻射區。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長江綱要》)正式印發,江蘇省為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之一,而在江蘇省級層面也提出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不僅限于沿江八市,而要“省域全境一體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因此,從狹義的小范圍看,大運河文化帶核心區和長江經濟帶沿江八市在江蘇地理空間上有交疊;從廣義的大范圍看,大運河文化帶和長江經濟帶都覆蓋江蘇全省,都統一于江蘇省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框架。
(二)“兩帶”功能定位上有重合
《大運河綱要》對大運河文化帶的功能定位有三個,分別是“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享譽中外的繽紛旅游帶”[8];《長江綱要》對長江經濟帶的功能定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9]。從國家層面的兩個《綱要》字面意義上看,“生態”功能是“兩帶”建設共同關注的。深入來看,大運河文化帶凸顯了“文化”功能,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到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經濟帶的文化功能也得以被強調,且長江和大運河一樣都被列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行列。因此,“兩帶”在“文化”功能上有重合,對文化遺產都要“保護為主”,由于地理空間的交疊,許多文化現象也表現出同一性,保護傳承利用的對象也就具有同一性。此外,大運河文化帶的“旅游”功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與長江經濟帶的“經濟”功能相契合。同時,長江經濟帶作為“內河”“黃金水道”,其航道功能與大運河也是相一致的。最后,大運河文化帶貫通南北,長江經濟帶溝通東中西,都具有協調區域發展功能。
(三)“兩帶”價值取向上有共識
首先,從國家發展層面來看,“兩帶”建設發展都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都服務于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兩者都承擔著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使命。《大運河綱要》指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要注意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促進域內城鄉協調發展,推進美好運河家園建設。而《長江綱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這個目標,提出了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加強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重點內容。兩者不謀而合,且都統一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的目標。“兩帶”建設都需要對接其他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兩者都有協同發展的內在需求。其次,從省級層面來看,江蘇在推動“兩帶”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都肩負著走在全國前列的使命和擔當。長江經濟帶自不必說,江蘇全省80%的生產生活用水源自長江,在經濟版圖上,江蘇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貢獻了地區生產總值的近1/4。而對于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是大運河起源地,文化遺存最多,品味最高;大運河流經的區域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對國家繁榮穩定貢獻巨大,現在大運河沿線仍是江蘇的經濟重心、創新前沿;江蘇省大運河沿線城市參與文化帶建設的積極性高,從大運河聯合申遺到主動圍繞大運河推進規劃編制、項目謀劃,在運河沿線城市中已經先行一步?!盵10]這樣的文化底蘊、物質條件和工作基礎,決定了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有必要走在全國前列。
三、江蘇“兩帶”協同發展的短板
(一)協同發展意識有待增強
由于“兩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間有先后,長江經濟帶在前,大運河文化帶在后,國家層面出臺的兩個《綱要》,只有《大運河綱要》中提到要“有效銜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緊密結合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實施”。江蘇省級層面出臺的有關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文件在2021年之前也鮮有明確提出要把“兩帶”協同建設的要求。在具體實踐中,“兩帶”管理上處于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狀態,各地級市包括“兩帶”重疊城市在日常管理和實踐上習慣“單兵作戰”,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談大運河,就長江經濟帶發展談長江,整體協同發展意識有待提升。
(二)協同發展機制有待健全
當前,江蘇“兩帶”協同發展實踐尚處在探索階段,難免存在各自為政、各自施策,難成合力、“統得不夠”的局面。而“兩帶”協同發展涉及發改委、水利、文化、旅游、交通等諸多部門,統籌協調有難度,需要有高位統籌牽頭部門。同時,各地級市基礎條件有差異,有的以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為主,有的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主,有的兩者條件兼具,有的兩者條件均弱,經濟水平和工作進度不平衡,需要建立多元分類協同發展機制。部分“江河交匯”城市,缺乏“兩帶”共建機制,處于“分得無序”狀態,共性資源統籌發展機制和生態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建立。此外,江蘇水網密布、江河勾連,省域內跨城市江河的生態協同治理機制仍不完善,而各地級市在環境污染源管理、污染物處置、環境隱患監測、環境風險處理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不同,亟須盡快建立完善流域生態環境綜合管控體制機制。
(三)協同發展政策有待完善
截至2021年年底,江蘇省級層面和市級層面關于“兩帶”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出臺較少,各地、各部門由于職能的差異性,存在合力不強、效率不高等問題。在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江蘇省全域是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其工作任務重、要求高,資金投入較大,一些“重點性補償”和“基礎性補償”政策有待進一步推進。在“協同發展”的利好不明確的情況下,部分只屬“一帶”或者自認為“雙非”的城市,工作積極性不高,相關激勵性補償政策沒有及時跟進。此外,能夠加強城市聯動,強化市域間生態防控、創新互動、設施聯通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的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
四、江蘇打造“兩帶”協同發展示范段的對策建議
(一)以制度供給為“兩帶”協同發展提供保障
“兩帶”協同發展首先需要制度供給來保障其實施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江蘇各城市在“兩帶”文化融合發展上要一改“單兵作戰”意識,強化新時代語境下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江蘇段的基因,增強江蘇段“長江和大運河”文化意義的“符號化”,增進江蘇“江河文化”共識[11],共同開展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建設。一是構建組織協同機制。成立省級“兩帶”協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項小組,形成高位協調、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工作格局。二是構建分類差異評價機制。對大運河文化帶核心區與長江沿線的交叉城市、非交叉城市、“單帶”城市、拓展區城市和輻射區城市進行區分管理,協同任務和協同評價標準根據各城市實際情況區別制定。三是制定專項補償政策,根據“兩帶”不同的功能需求,設立重點性補償、基礎性補償和激勵性補償政策,調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兩帶”協同發展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提升“兩帶”協同發展水平。
(二)以生態保護為“兩帶”協同發展架設合作橋梁
生態保護是“兩帶”建設高質量發展共同秉持的基本原則,也是兩者共同的戰略定位。“兩帶”協同建設要以生態保護為聯結,統一優化生態空間管控,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因地制宜確定一批濱江、濱河自然生態空間,實施濱江、濱河防護林生態屏障工程,在沿河、沿江兩岸集中連片植樹造林,加強植被綠化。要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狠抓化工污染治理與安全生產,以“一盤棋”思維制定全省“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有序推進沿江、沿河地區安全環保達標的企業進行轉移[12];統一落實負面清單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沿江、沿河化工等重污染企業的整治標準和期限,嚴把項目準入門檻。要系統深化生態保護修復,維護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功能,共同建設江蘇綠色生態廊道,增加區域碳匯能力。
(三)以打造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樣板區為“兩帶”協同發展合作抓手
“文化”是大運河文化帶主打品牌,也是長江經濟帶重要品牌[13],因此,“文化”是“兩帶”協同發展的合作抓手。依托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樣板區”。組織研究力量加強對長江與大運河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深入剖析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內涵,找到兩者關聯性。緊扣江蘇資源稟賦文化特征,以世界眼光中國氣派打造江蘇特色, 以系統性思維統籌推進、以項目化思路落實任務、以創新性舉措推動工作,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推進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使之既充分體現江蘇文化的共性,又彰顯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獨特個性,全面展現“自然與人文異曲同工,萬里長江千年運河共塑水韻江蘇”的文化主線。保持國家南水北調東線戰略工程輸水主廊道和黃金水道在江蘇段的“活性”,凸顯兩者的航運文化。將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植入沿線濱水空間,系統保護長江運河岸線生態、生產、生活和諧發展,加強岸線管理,對岸線進行類別劃分,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跡,提升利用效率,使長江運河與周圍環境交相輝映。激發運河長江沿線城市的自豪感和發展活力,培育并吸引文化人才,推動文化創新、制造文化精品、豐富繁榮城市文化,推進沿線城市發展,實現“水—岸—人—城”和諧共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強調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J].當代兵團,2020(22):12-14.
[2]? ?王健.大運河江蘇段是歷史文化的寶庫[J].江蘇地方志,2008(6):41-42.
[3]? ?夏錦文.大運河文化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236.
[4]? ?徐四海.江蘇文化通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5]? ?陳長江.更大力度推動綠色發展走在前列[J].群眾,2020(17):4-5.
[6]? ?成長春,馮俊.把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唱得更加嘹亮[J].群眾,2020(23):16-17.
[7]? ?成長春,陳為忠.推動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體系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4-26(7).
[8]? ?新華社記者.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答記者問[J].時事報告,2019(6):43-45.
[9]? ?吳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J].中國商界,2016(10):67.
[10]? ?婁勤儉.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J].群眾,2020(7):4-6.
[11]? ?瞿錦秀,江應中.講好“江河共同體故事”[N].社會科學報,2021-11-18(6).
[12]? ?馮俊.產業轉型護航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J].群眾,2021(2):33-34.
[13]? ?瞿錦秀,許琳梓.弘揚長江文化:價值認同與文化自信[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1,6(6):31-40.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