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敏
摘? ?要:在經歷了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國的信貸環境一直處于較為寬松的狀態。企業在得到信貸支持而發展的同時,負債率也隨之上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下行壓力,銀行不良貸款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不良貸款市場的擴容趨勢。為了推動不良貸款處置的市場化進程,擴寬不良貸款處置渠道,近年來不良貸款市場逐步形成了參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以此為背景,對不良貸款市場多元化參與主體的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分析,一是不良貸款上升趨勢為多元化參與主體帶來較大發展空間;二是多元化參與主體下的不良貸款處置的進程還需進一步推進;三是多元化參與主體加大了不良貸款市場的同行業競爭。隨著不良貸款處置市場準入標準的放寬,越來越多的主體進入市場并為不良資產處置帶來了多元化的處置渠道和創新的處置模式。
關鍵詞:不良貸款;資產管理公司;市場發展;多元化參考主體
中圖分類號:F8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7-0063-03
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界定
(一)從金融監管的角度
從監管的角度對不良貸款進行界定,通常是指貸款人不能按照貸款協議如期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我國界定不良貸款是通過將銀行貸款進行分類并將分類后的貸款按其類別劃入不良貸款的范疇。1998年之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貸款通則》規定,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都屬于不良貸款的范疇。1998年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在原有的貸款四級分類的基礎上參照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通行的貸款分類方法并結合我國國情,將貸款按照風險程度分為五類。具體包括,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①根據該分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貸款被劃定為不良貸款。與之前的四級貸款分類相比較,五級貸款分類更科學全面,同時將貸款的風險監測由原來的靜態變為動態,因此能及時監測到未到期的貸款可能發生逾期、呆滯、呆賬的潛在風險。然而,五級貸款分類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對于一些可能的因素”“明顯的問題”“一定的損失”等都缺乏具體的量化指標[1]。
(二)從會計核算的角度
從會計準則的角度,不良貸款的核算重點是資產減值和收益確認。具體來說,我國在資產減值上建立呆賬準備金制度,按年初貸款余額實行差額提取,用來核銷呆賬貸款本金。當一個或多個不利因素發生并且會影響金融資產預期現金流時,該金融資產則被認定為已經發生信用減值的金融資產。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2014年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引入了預期信貸損失的會計處理規則,已發生的損失不再是認定信貸損失的標準。根據預期損失的方法,計提減值準備以貸款預期發生損失為標準。在收益確認上,催收放款改用收付實現制,也就是當期損益的計入以實際收到的利息為標準。
綜上,監管規則以是否能夠及時足額歸還本金及利息作為認定不良貸款的基礎;新會計準則以預期損失作為具體減值準備的依據。兩者在界定銀行不良資產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
二、我國不良貸款市場的發展
(一)不良貸款市場的初步發展
我國不良貸款市場的發展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的三次大規模銀行不良貸款剝離密不可分。第一輪大規模不良資產剝離始于1999年,這輪不良資產剝離主要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基于此目的,財政部于1999年出資成立了信達、長城、東方和華融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四大AMC”),分別對口接收、管理和處置來自四大國有銀行剝離的上萬億元政策性不良貸款。此輪不良貸款剝離工作使得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實現了大幅下降。在第一輪政策性不良貸款剝離的基礎上,為配合四大國有銀行的改制上市,四大AMC以接受委托處置和競標收購的方式再次承接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交通銀行的不良貸款剝離工作。經過2004—2008年的第二輪銀行不良資產剝離后,四大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資產貸款率實現了相當程度的下降,同時,四大行也成功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從不良貸款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四大AMC的成立以及兩輪大規模政策性不良貸款剝離處置,不良貸款市場在我國實現了初步發展。然而在政策性需求的指導下,該階段的不良貸款處置并沒有開始市場化進程,參與主體也只限于四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2]。
(二)不良貸款市場新階段的發展
前兩輪的銀行不良資產剝離,很大程度上是經濟轉軌和改革的需要。新一輪的不良資產剝離則是與國內經濟的深度轉型密不可分。2015年開始至今,貨幣政策與金融市場都隨著經濟的轉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舉例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杠桿率保持平穩的情況下,結構性的調整成為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如前文所述,前期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信用風險隨著現金流壓力的出現而逐步顯現,不良貸款規模出現增長。但是,與前兩輪銀行不良貸款剝離不同的是,隨著我國不良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市場參與者出現了多元化的狀態。
三、不良貸款市場的多元化參與主體
(一)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目前,四大AMC已轉型為擁有銀行、信托、券商、基金、消費金融等牌照類型的金融控股集團。根據財政部、銀監會等有關部門于2005—2006年間討論并出臺的《關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發展的意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向現代金融服務業轉型的基本原則、條件和方向均得到了明確。中國信達和中國華融分別在2010年和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革,轉型為股份制金融機構。接下來又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四大AMC的轉型標志著在政策性不良貸款剝離需求下產生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已經逐步邁向了商業化。
(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
隨著不良貸款規模的擴大,僅依賴上述四大AMC對不良貸款進行處置無法滿足不良貸款處置的需求,于是監管機構逐步放開了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準入限制,地方AMC陸續加入了不良貸款市場。根據財政部和中國銀監會共同頒布的《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不良貸款處置的渠道被打開,各省級政府經過相關審批流程,原則上可設立或授權一家資產管理或經營公司參與本省(區、市)范圍內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工作。在之后的銀監會發布的《關于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開展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收購處置業務資質認可條件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地方AMC”)的設立門檻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2016年,銀監會下發了《關于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不良貸款的處置渠道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寬,一方面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地方AMC參與到市場中來,例如符合條件的省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一家地方AMC;另一方面通過允許地方AMC對外轉讓不良資產來消除地方AMC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的地域限制。2021年1月7日,銀保監會印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銀保監便函〔2021〕26號),個人不良貸款的處置既允許被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批量收購,也允許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跨區域收購。截至2021年,獲銀保監會批復開展不良資產業務的地方AMC機構共約61家。
(三)銀行系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
目前,只有工農中建交五家銀行成立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2018年,銀行系AIC已正式經營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于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AIC的資產管理業務主要是接受投資者的委托,以投資計劃管理人的身份設立債轉股投資計劃,在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前提下,按照債轉股投資計劃,對受托的資產進行投資和管理。
(四)國際不良資產投資者
2017 年6 月,深圳市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深圳市分局開展轄區內銀行不良貸款跨境轉讓試點業務有關事項的批復》,試運行了不良貸款跨國境轉讓交易業務。2018 年5 月,該交易業務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指導下,獲得了進一步的優化與升級。為了實現簡化手續、加速國際投資者對不良資產收購的程序,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獲得批準,成為跨境債權轉讓的試點平臺,開展不良資產對外轉讓業務。隨著該平臺的建立,不良貸款跨境交易在交易支付、資產處置、文件公證、申報納稅等方面都實現了便捷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標。
(五)非持牌資產管理公司
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人民銀行頒發的《金融許可證》,地方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銀保監會的通知和地方政府的批準文件。這兩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被統稱為“持牌”資產管理公司。除此之外,不良貸款市場中還存在相當數量的非持牌AMC機構。這些機構包括由民間資本成立的專門從事不良資產管理業務的公司;一些由大型企業集團設立,主要用于處理該企業內部產生的不良資產的公司;一些是主要從事不良資產清收,企業并購和重組等業務的民營資產管理公司。此外,還有一些非持牌AMC,根據其自身在上下游服務商之間的資源,通過設立不良資產投資部門或投資基金在不良貸款市場上收購不良資產包并開展不良資產處置業務。需要指出的是,非持牌AMC并不符合上述《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的參與主體的規定。
四、不良貸款市場參與者多元化格局下的發展分析
(一)不良貸款上升趨勢為多元化參與主體帶來較大發展空間
近幾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呈現出一定的上升勢頭。根據銀保監官網公布的《2021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從第一季度2.79萬億增長到第四季度2.85萬億元,全年增加約5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第一季度1.80%下降至第四季度1.73%,全年下降0.07個百分點。①盡管該數據較2020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相較于2019年的同期數據,仍然是上升趨勢。根據不良資產業務的逆周期性,現階段不良資產的規模給各不良貸款市場的參與者帶來一定的發展空間[3]。
(二)多元化參與主體下的不良貸款處置的進程還需進一步推進
盡管不良貸款市場的參與者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但是不良貸款處置的進程并沒有實現較快的發展,各個參與主體所投資的對象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例如,盡管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展的業務比較全面,但是其客戶主要是大型商業銀行及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因此處置的資產規模有限。中小銀行特別是區域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主要由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但是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成立較晚,管理機制發展尚未成熟,處置渠道較為單一,導致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進程緩慢。同時,根據《關于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等規定,非持牌資產管理機構不能直接承接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包[4]。在現行不良貸款增長的趨勢下,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范圍及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不良貸款處置以及不良貸款處置市場化的進程。
(三)多元化參與主體加大了不良貸款市場的同行業競爭
隨著不良資產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行業競爭也日益加劇。在此背景下,差異化競爭將是AMC公司爭取業務、獲得市場份額的主要途徑。各參與主體在競爭中的特點表現在,四大AMC相較于其他參與者,逐步形成了傳統處置、收購重組、債轉股以及資產證券化等多元處置體系。而地方AMC公司依賴其本土化發展的優勢,能夠深入了解地方企業的現金流現狀和融資需求,獲得寬松的政策環境,充分調動當地相關行政部門資源,打造地方AMC公司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銀行系AIC的競爭力則體現在其母公司的客戶資源以及債轉股業務方面的優勢。盡管其成立的時間相對較晚,但是隨著該類機構的深入發展,其業務規模具有持續擴大的趨勢。至于非持牌AMC,其處置手段靈活多變,同時具有與上游供給方有密切合作的優勢,因而可以實現客戶對象多元化的發展。
綜上,隨著不良貸款處置市場準入標準的放寬,越來越多的主體進入市場并為不良資產處置帶來了多元化的處置渠道和創新的處置模式。但是,新進入市場的主體由于處置經驗和處置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使得參與者數量與獲得有效處置的資產規模之間并未形成正比趨勢[5]。此外,一些參與主體的融資渠道少、成本高,限制了其不良資產業務的開展,而且還會面臨由于處置效率不高對其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加之相關配套政策、監管政策以及司法保障有待完善,因此多元化參與主體在關注市場機會的同時,還應當審慎分析自身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崔育久.行為金融視角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與應對[J].全國流通經濟,2021(28):141-143.
[2]? ?陳凱,劉筱慧,王雪,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地區差異的泰爾指數分解及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10):116-127.
[3]? ?胡天祿,陳炫榮,韋李麗,等.后疫情時代應對不良貸款反彈的策略思考[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1(2):75-76.
[4]? ?吳茜.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探析[J].銀行家,2021(6):54-58.
[5]? ?譚廣權,賴銳標,申娟.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結構性分析及處置問題研究[J].金融會計,2021(7):51-58.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