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梅
摘? 要:思辨性寫作就是學生在寫作中能展現自己的思考,能呈現自己的分辨,能全面地看待問題,能對相關現象進行細致分析。換言之,思辨性寫作就是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呈現自己的思想,能表達自己的看法。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發展期和活躍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思辨性寫作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進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文章提出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開展趣味性活動、建構多元化討論、組織實踐性活動來優化教學環節,為思辨性寫作的開展提供更多可能。
關鍵詞:小學英語;思辨性寫作;教學環節
思辨性寫作是運用邏輯思維和辯證批判思維,以實證、推理、批判等方式,不限文體自由、個性和創意的表達,旨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在當前的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強調更多的是識記與規范,要求學生能記住相關的短語、簡單的句式、固定的表達,以套用到具體的作文中,同時還要求學生注意作文的格式、書寫的規范等。教師強調這些是必要的,但同時也需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學會表達觀點,在寫作中體現自己的情感,讓學生的思辨能力獲得發展。
一、設置開放性問題
思辨性寫作可以與閱讀相融。在解讀文本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展開寫作。這樣的寫作是基于文本解讀基礎的,學生既可以借用文本中的詞匯與表達,又可以展現自己的個性化思維。一般來說,教師設置的開放性問題往往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學生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依據開放性問題展開寫作,學生不僅不拘泥于具體的表達形式,還可以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Story time部分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一只老鼠,在森林里被獅子抓住了,你會怎么辦?這其實就是一個開放性問題,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鼓勵學生獨立地表達,不人云亦云。有的學生說:“我會先假裝死亡,然后趁機逃跑。”他是這樣寫的文章:The lion,the king of the forest caught me when I passed by. I thought I maybe was his food. Suddenly,I came up with a new idea. I held my breath just like a dead mouse. The lion smelt me then went out. When you have trouble,just try to find a way out. 從這名學生的寫作中能夠看出他對問題的真實思考,這也是其思辨性思維的體現。思辨性寫作就是要能讓學生真實地進入寫作的情境中,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依據學生的思考狀況,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以鍛煉他們的思維,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為英語寫作積累素材。
二、開展趣味性活動
提及英語寫作,大部分學生都會心生緊張,認為寫作非常困難。為了緩解學生的緊張感,教師可以將寫作與趣味性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趣味性體驗中寫作,將寫作當成一種樂趣。為此,教師可以在思辨性寫作中開展趣味性活動,使學生在活躍、趣味的氛圍中閃爍思辨性思維的火花。
仍以“The lion and the mouse”為例,教師借助多媒體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動物的尾巴,讓學生用一些學過的詞匯進行描述。教師展示的是一只老鼠的尾巴,長長的、細細的。對于“長長的”,學生很快就想到了用“long”來描述;對于“細細的”他們卻想了很久,“thin”這個詞匯學生雖然知道,但只知道它是“瘦的”“苗條的”意思,后來他們認為形容一個尾巴瘦瘦的應該也可以,于是他們說出這樣的句子:The tail is long and thin. 接著,教師讓他們猜一猜這是什么動物的尾巴,當學生猜測一種動物時,教師就展示出相對應動物的圖片,如果不正確,學生繼續猜測。有的學生想到了自己家曾經養過的豬,但當教師展示豬的圖片時,他們發現豬的尾巴是短的。這樣猜測幾個動物之后,學生終于猜出這是老鼠的尾巴。學生猜測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思辨的過程。學生需要對眼前的事物選擇精準的形容詞,同時要將這些形容詞與他們見過的動物聯系起來。在這樣的趣味性活動中,促使學生在分辨中思考,在思考中明晰思路。
三、建構多元化討論
課堂討論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些基礎理論或疑難問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不斷地切磋與磨合中形成相對一致的觀點。課堂討論既可以全班一起進行,又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的目的是展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本質,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各方面的體驗都是有限的,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討論能讓學生吸取別人的優點,更好地完善自己。對于思辨性寫作來說,討論能讓學生開闊寫作視野,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開展思辨性寫作,在能力與認知上相互補充,共同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4“Hobbies”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有哪些愛好,為后面的思辨性寫作作鋪墊。學生談論的愛好很多,如collecting stamps,playing basketball,drawing,reading stories,watching films,dancing等。教師了解學生的愛好后,提出討論話題:愛好與學業發展是否可以兼得?學生4人一組圍坐在一起,每個人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而發展思辨性思維。有的學生說:“Hobbies can make life more interesting.”有的學生說:“Hobbies takes time. We should spend more time on studies.”還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listen to our parents not to play till homework is over.”基于這些討論,學生可以吸取別人的觀點,進而形成有關“hobbies”的思辨性作文。思辨性寫作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深度與廣度,小組討論為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提供可能。
四、組織實踐性活動
在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思辨性寫作與生活實踐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寫作,在寫作中思辨。寫作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更多的實踐活動,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豐富學生的體驗,鍛煉學生的多樣能力,為有感情的寫作打好基礎。生活實踐活動能帶給學生更多的體驗,能讓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說英語,能讓他們在體驗中用英語,能讓他們體味說的快樂,體味思考的魅力,體味生活的本真。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2“Good habits”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性活動——周末細心地觀察爸爸媽媽有哪些生活習慣是良好的,哪些是不良的,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的實踐性活動需要學生將教材上的認知進行創新與遷移,更好地展現實踐的狀況。學生要先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再給出自己的判斷,這是一個思辨的過程。有的學生記錄到這樣一些場景:My mother gets up early,never goes to bed late. My mother always puts all the things in order. My mother keeps her room clean and tidy. 同樣,他也記錄到這樣的場景:My dad sleeps late. My dad likes shouting. My dad likes playing cards. My dad smokes ofen. 學生基于這樣的現象得到這樣的思考:爸爸是不是一點良好的習慣都沒有。學生再仔細觀察,又發現了這樣的場景:My dad likes cooking. My dad often helps me with my maths. 為此,該學生認為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良好的習慣值得別人去學習,只是有時候沒有被發現。同時,他在觀察之后這樣寫道:I like my dad. I want him to change some bad habits. They are bad for his health. 由此可見,基于實踐的寫作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辨性思維,也更能顯現他們的思辨性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教學環節、設置適切的教學目標,在語用活動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搭建寫作平臺,引導他們開展思辨性寫作訓練,進而提高他們的思辨性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紀婷婷. 依托文本,賦能寫作:語用活動觀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思辨式寫作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0,20(14).
[2]蘇穎杰. 語用活動觀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思辨式寫作策略探究[J]. 讀寫算,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