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 冰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2018 年12 月13 日,教育部、中宣部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3-5年時間,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基本普及”的工作目標.[1]這顯然對中小學乃至高校美育和影視教育都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2022 年4 月8 日教育部公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便將藝術課程由兩科(音樂、美術)增至五科(新增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三科).[2]很顯然,新課標體現了影視藝術教育之于國家人才培養和育人目標的重要作用:促進人的審美、人文素養的提升及正確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構.然而,強化中小學影視教育,無疑亟需強化高校影視教育的思政理念,因為高校擔負著提供緊缺的中小學影視教育師資的重任——影視作品的繁多復雜與中小學生心智的尚未成熟要求影視教育的思政培育.于此語境下,深入探討高校影視教育的認知功能及價值取向,對中小學影視教育大力弘揚真善美、塑造青少年美好心靈、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做到立德樹人,應大有裨益.
社會學意義上的人生(社會性人生)多指成人踏入社會謀生后的生活、生存及生命狀態.在本質層面上,回避了成人之前的階段——心智尚未成熟,三觀亦未定型的時期.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認為:“直接從自然界產生的人,只是純粹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歷史的產物.”[3]置身主流成人世界,直面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人與他人、人與世界乃至人與自我的關系)的個體,需要尋找并確立自我位置,繼而標明自我人生的方向.由于成人所受教育與所事職業大都不同,閱歷、見識、悟性也大不相同,故成人可被分為不同的類別,或者劃歸不同的圈子.古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戰國策·齊策三》),即有此意.文化人,生意人、為官的、務農的及所謂的金領、白領、藍領,即高級管理者(管理白領)、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等,均是依據不同的標準對成人進行的類屬劃分.類別、圈子相異的人于相異的領域面對不同的對象(人或物)、做著不同的工作(務實的或務虛的)、體味不同的生活狀態與生命實在,感悟出有意義或無意義的人生.
自我是對人生有意義或無意義的自審、判定主觀的,基于自我意識中有意義的前認識(由一定的標準、范疇等組構成的觀念),然后常常以此對自我人生進行價值判定,繼而得出有意義或無意義的結論(與觀念契合就有意義,反之即無意義).高校影視教育中對影視劇的審美,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一種觀念化過程:審美主體以美的觀念對影視劇進行主觀價值判斷(看它滿足主體美感愉悅的程度);較大程度滿足主體審美愉悅的影視作品被認為是美的,反之便不美.似于影視劇的鑒賞、審美過程,合乎倫理道德的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所帶來的很大程度的愉悅,亦使個體在主觀上認為自我人生是有意義的.“因為,對一個立身成人世界的人來說,認識到自我創造性價值并使之得以實現是客觀需要也是主觀追求的.歷史發展的主體是人的發展.人要求自身的發展,必須能在更高層次上不斷突破自己,發掘出自身潛在的創造性價值.”[4]實際上,為道德倫理所認同的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使人陡增自信和成就感,心理愉悅得以極大滿足,繼而對未來充滿美好期待,并繼續追求、實現自我創造性價值——心理愉悅促動下的人生有意義的主觀認定即在自我創造性價值的不斷實現中達成.法國作家愛彌爾·左拉(émile Zola)的一句名言“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5]980可作此注腳.可以說,有向善生活觀念和有向上理想追求的人,能常常體悟到有益無害的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乃人生意義之所在.科研人員在相關領域的創造性突破與發現、技術開發人員創新性設想的實現與推廣、大學生在影視藝術學習中超前性思維的有效實踐,都能使其達成人生有意義的主觀認知.事實上,大學生借助影視教育,努力追求藝術領域向上向善的自我創造性價值實現,就是在質的層面上挑戰了自我并肯定了自身作為“人”的生命價值.
誠然,自我創造性價值實現的心理愉悅見于人主觀追求的過程中,并非僅體現于理想結果達成的那一時刻(即使最終結果并不理想).正如王安石所言:“盡吾志也,而不能到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6]毋庸置疑,若以正能量的自我創造性價值實現為目的條件,影視藝術創作及審美的過程與科技的論證、實驗及哲學的思辨、闡發等的過程相似,都可謂有意義的生命時刻.其實,生命的意義就體現于合乎道德倫理的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及相輔相成的理想追求持續被付諸實踐的關系之中.如下圖所示:

圖1 自我創造性價值實現關系圖
自我創造性價值實現及自認人生有意義的過程是具體的、當下的和動態發展著的:不斷認定人生有意義,且持續高揚理想價值追求;二者互為支撐,彼此促成——價值的追求及實現是人生有意義的前提條件,人生有意義的認定作為基礎也促成了價值的追求及實現(循環往復,持久綿延).之于高校影視教育,其通過優秀影視作品的觀摩、分析、論證,也讓大學生認識到人生的有意義,并在相關領域進行向上向善的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而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又為大學生對人生有意義的確認提供了條件;隨著價值認定關系的循環往復,生命個體便會持久感到人生有意義.在本質意義上,于影視藝術領域挑戰自我的過程(從事影視創作、影視教育、影視評論等的創新性學習與實踐)及最終實現自我創造性價值也是對自我人生的肯定、張揚,并由此奠定燦爛人生的基礎.
個體之于個體,正能量的自我創造性價值的實現即其的成功.然做人乃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在漫長或短促的人生旅程中,做人是最為重要的.如果做一個成功的人是每個人一生的追求目標,那么下面的命題是可以成立的:一個人做人做得不好,其他事做得再好,那他也不是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人做人做得很好,但其他事做得不好,那他可以成為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其實,也可以這么說,一個做人做得極為失敗的人,是不可能把其他事做得好的,因為好事是積淀在闊廣的胸懷、淡泊名利的心智和普泛的人文關愛的基礎上的.很難想象,一個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是之也.顯然,高校影視教育也應借助優秀的影視作品闡明正確的做人與做事的道理,尤其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無疑,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是社會的精英;作為有知識的青年,將會成長為民族的靈魂.然如《錢理群寫給理想大學的一封信》中所指出的:“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的創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還有社會和人類的承擔”;大學教育應杜絕“實用主義,實利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教育”,更不能培養“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7]客觀而言,鑒于影視藝術的行業特點及影視作品較強的示范作用,高校影視教育尤其要注重“精英”的認知與培養.
在某種意義上,成功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其說人是為生活而努力,不如說是為成功而奮斗.歐洲有位智者這樣說:“知識、辨別力、正直、學問與良好的品行,是成功的主要條件,僅次于興趣與機遇.”[5]1046那么,什么樣的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呢?抑或,什么樣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人呢?筆者認為,真正成功的人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其一,被周圍的人乃至被社會較廣泛的人群所認同.這指向知識、學問、技能等智能方面.如果說一個人是成功的,那他通過勤奮所獲得的學識、能力應首先能為周圍的人所承認.換一個角度,他不是靠歪門邪道、不擇手段來獲得某種物質報酬的,在不了解他的人那里贏得的名聲也不是浪得的,因為成功是由勤奮分娩的.古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只有在非常了解他的人那里得到肯定,進而由了解他的人將其名聲傳播到很廣泛的社會領域,并通過可驗證的方式得到某一領域的社會大眾和公信力較高的社會組織的認可,一個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顯然,這是需要正直的人(當然包括接受影視教育的大學生)長時間不懈地努力追求的.有時間忙于蠅營狗茍之事的人是不屑于此的.
其二,擁有可支配的能夠承擔正常的社會責任的財力.這包括個人抵御突然的人生風險和承擔自己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兩個方面.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不能養活自己,而要依靠別人的供給或只能流浪街頭,顯然他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或者,一個人或他的親人在健康方面出了問題,需要支付較多的財力,倘若他能夠負擔,那無疑幸甚,若不能負擔,無疑很遺憾,也很令人痛心.再者,如果其他與自己無關的人需要財力的幫助,而自己也有義務或很樂意予以幫助,可卻沒有這個財力.這同樣是令人遺憾的.因而,可以這樣說,擁有可以體面地養活自己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幫助他人的財力是必須的.當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增廣賢文》)財力是要靠自己正當有益的努力來贏取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其結果只能為親人、朋友和更廣泛的人群所唾棄.無疑,這應為即將走向社會的影視藝術相關專業(導演、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播音與主持等專業)的大學生所記取.
其三,做利他利人或利人利己的事.利他利人的事(包括利于集體、國家的事)和利人利己的事.這指向人的道德、品行方面.若一個人有學識、有技能也有財力,但他總是做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必然,他不可能得到周圍了解他的人以至廣泛的社會大眾所認同.毋庸置疑,他不是一個成功的人,也不是一個大寫的人,不是君子而是一個小人抑或壞人.做好事的德行根源于一個善良仁愛的心;人的美好的德行是靠善良的心靈雨露來滋養的.古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8]就說出了這個道理.當然,這一點是需要渴望成功的人誠心持守的.因為如毛澤東同志1940 年1 月15 日在中共中央為吳玉章同志補辦六十壽辰慶祝會上所說:“一個人做點兒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但做好事是值得包括從事影視藝術學習的大學生在內的每一個想獲得成功的人終生付諸實踐的.因為,積善成德,為善最樂是一個人一生所真正擁有的財富.
應該能夠說,每一個大學生都渴望成功.那么,高校影視教育應如何培育大學生對成功的認知呢?或者說,從事影視相關專業學習的大學生如何才能通過大學幾年的學習來鋪就通往成功的坦途呢?比照一個成功的人應具備的條件,筆者以為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起:
2.2.1 被老師和同學們所認同
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此后,很多人就要直面社會,接受社會的檢驗.因而,之于高校影視教育,大學生應努力通過影視理論和優秀影視作品的分析、審美,來獲得豐厚的知識和正確思考問題的方法,進而使自己具備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素質和能力.這無疑需要長期的點滴積累.在平時學習期間,大學生應該認真地向老師學習,聽好老師的每一節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無論怎么衡量,這樣一個結論都是正確的:一個老師所講的每一節課或多或少總有對學生有益的內容.如果一個學生能把老師所講的點滴有益的內容積累起來,那對他的學習及以后的成長,自是大有益處的.當然,認真向老師學習的同時,大學生也應努力地系統地向優秀的影視作品學習與借鑒,大量觀看中外影視經典名作及高揚真善美的具有浪漫現實主義風格的國產新主旋律影視劇,如新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韓三平、黃建新,2009)、《建黨偉業》(韓三平、黃建新,2011)、《建軍大業》(劉偉強,2017)、《我和我的祖國》(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2019)、《中國機長》(劉偉強,2019)、《我和我的家鄉》(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2020)、《懸崖之上》(張藝謀,2021)、《1921》(黃建新,2021)、《革命者》(徐展雄,2021)等——實際上,“利用已經普及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或組織影院觀影),播放回顧百年黨史,或具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利他利人及勵志奮進思想等的紅色電影(紅色多象征革命、斗爭、拼搏、犧牲精神),鼓舞、激勵廣大師生,應是頗為有效、可行的”.[9]同時,大學生還應結合影視作品進行廣泛的閱讀(這屬于自學的范疇;人的知識大部分來自自學),并不時地向周圍優秀的學生或社會上先進的個人學習.向老師、影視作品、書本或模范學習,是值得驕傲的事.還很年輕、心智不甚成熟及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務必要避免“無知無畏”的浮淺魯莽和“老子天下第一”的驕傲自滿情緒.要知道,真正的謙虛,乃一切美德之母.
具備良好的處理問題的素質和能力,顯然會令老師和同學們打心眼里佩服.那么應如何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呢?對影視藝術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走上社會后,應會與多種文體的寫作(如影視文學劇本、影視分鏡頭劇本、影視導演闡述、影視策劃文案等的寫作)打交道.故而,“寫作”大到所謂的“做文”,是這些專業的大學生應該重點培養的一種能力——常言說“嘴上能說,筆下能寫”亦體現出這個道理.對這些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如果你成績很好,且又擅寫作,那你定能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但做文必先做人.做人是第一要義,做文是在成功做人的前提下鞏固知識、愉悅心性、提高素質、培養能力以至能夠智力投入、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不自私,不偏邪,公正公平,富有愛心,一個人才可能寫出優美的作品.
2.2.2 學會獲得財力的正確而有效的途徑
毋庸置疑,大學生走上社會之后,必然要面臨“掙錢養家糊口”的問題.那么一個社會人獲得財力(掙錢)的正當途徑到底有哪些呢?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用“手腳”掙錢:靠自己的勞動力(體力勞動)來獲得貨幣.在本質意義上,這種掙錢途徑的最終結果實現的是簡單的交換和代償.如一個農民種了稻子,收獲后把稻子賣出,然后用賣得的錢去買生活必需品(如衣服、食品等)和種下一季稻子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以及支付其他必須的開支(如醫療費用、子女教育費用等).又比如一個在家具廠或裝修公司上班的木匠,他用自己的雙手做了家具等,并得到了工錢,而后他用掙得的工錢去購買生活必需品(如衣服、食品等)和支付其他必須的開支(如醫療費用、子女教育費用等).效益回報往往局限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因為個人的勞動力是有限的.
用“腦袋”掙錢:用自己的智力(腦力勞動)來獲得貨幣.這種途徑最終實現了智力與貨幣的交換結果.如作家、律師、教師、會計師、設計師等的掙錢途徑,都可歸入此類.這些從業人員大都因社會需要而生活在城市里,他們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才能運用于富有創造性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能等產業,得到國家、集體或個人發給的工資和其他合理的勞動所得.因獲得知識和才能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如多年的寒窗苦讀等)和高昂的費用(如讀高中、大學等所花費的不菲的學費等),人的這種智性投入所獲取的貨幣回報也較一般的體力勞動為高.
用“錢”掙錢:用自己所擁有的資金投資于可盈利的產業以贏得比投入成本更多的貨幣.這種途徑最終實現的結果是錢錢交換.如銀行家、大額股票和基金證券投資者、房地產投資者、企業投資者等的掙錢途徑.這些人大都因為產業需要而生活在城市里,并擁有較多的可供支配的資金.他們根據市場的需要,用錢對有豐厚貨幣回報預期的產業進行適量投資,以贏得較大的經濟效益.鑒于擁有豐厚的資金并非易事.
對接受影視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大學階段是其奔向成功之路的最初階段.在走上社會的初始時期,絕大多數因無較多的資金儲備,要實現的只能是用腦袋也即用智力掙錢.自然,在大學階段刻苦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獲得豐富的知識與技能、擁有從容應對復雜問題的心智和能力,乃是實現用智力掙錢目的的前提條件.通過學習,大學生應掌握影視劇(包括微電影、微視頻等)的編劇、導演、前期拍攝、后期制作及審美鑒賞、理論評論等方面的能力——在影視藝術成為藝術門類的“顯學”,微電影、微視頻、網絡電影快速崛起,國產影視創作亟需質量提升,中小學影視教育亟待加強的當下時代,圓滿完成高校影視教育的學習實極為重要,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2.3 做有益于他人、集體、國家的事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這就是說,窮困不得志的時候要注重提高個人的才德修養;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其實,古之所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亦言此理.因從事影視相關專業學習的大學生尚處于求學時期,還沒有到“達則兼濟天下”或“治國、平天下”的階段,故而只需把個人的才德修養好.而做有益于他人、集體、國家的事,乃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培養歷程的重中之重.因而,高校影視教育要借助優秀的影視作品,重點培養大學生在嚴以律己、獨善其身的同時,以誠待人、助人為樂,努力做對他人、集體、國家有益之事的認知與能力.
做有益于集體、國家的事,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這是一個毋需論證的命題.而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則無疑會贏得他人的尊重,為他人所認同;也能夠結交很多的朋友,自然也可以給自己創造較多有益的機會,繼而也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讓你站在他的肩膀上繼續前進.俗話“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即使再有知識、能力,但如無別人的幫助和扶持,亦很難成功.即使是天才,也很難在孤獨的狀態中發展.天才的成功也是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一個人如果有了較高的修養、豐富的知識和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又有了很好的機遇,那他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或者說,他極容易獲得成功,即實現或容易實現合乎倫理的自我創造性的價值.
2018 年9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說:“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0]2021 年9 月8 日,習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回信中要求廣大教師要“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11]無疑,這些都是極為正確的.因為大學生是青年,而“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祝愿從事影視相關專業學習的大學生在老師與優秀影視作品的引領、啟迪下,經過個人品德修養的培養和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修養的有知識的能夠負責任的成功的好人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這之于當下國產影視行業的良性建構,無疑必要而急需.具體到需要加強的中小學影視教育,高校影視教育盡快培養出眾多優秀(至少是合格)的中小學影視教育的師資,亦是一個不得不急切面對且要深度建構的時代命題.希望不遠的將來,我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和高校影視教育比翼齊飛,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