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杰
摘要:在新時代,要想建設一個體育強國,體教融合是尤其重要的措施之一,體教融合理論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促進我國青少年體格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想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青少年體育教學必不可少,所以說青少年體育教學對促進體教融合有著重要的思想意義。本文在具體研究中,從建設體育強國、青少年體育教學兩個方面對新時代體教融合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同時闡述了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理論;并從提升教學質量、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等方面分析了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價值,為體教融合的實踐應用提供理論保障。
關鍵詞:新時代;體教融合;理論;實踐
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深化體教融合是重要的舉措,要重視青少年體育鍛煉與文化知識學習的協調發展,樹立起健康、全面的教育理念,從多個方面不斷加強學校體育教學,讓更多的青少年通過體育鍛煉增強其身體體質,并在此過程中錘煉其意志,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為了能夠更加深入的學習并貫徹意見中的相關論述,這就要求各體育教師能夠更加積極的投入到體育建設工作中,將體育建設者的工作成果充分的展示出來,促進我國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體教融合理論的出現,要求體育教師加強對中國特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也就是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新模式。青少年體育是體育強國建設中的一個劣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體教融合理論,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在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價值取向方面產生了沖突,導致體教融合在概念、價值以及目標等多個方面出現了問題,下面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1.新時代體教融合的重要性
1.1體教融合是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方式
在全國第十九次人大代表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也進一步指出了我國體育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體育事業發展造成的影響進行審視分析后發現,正確的認識到社會的主要矛盾,明確社會矛盾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造成的影響,并以此為前提,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戰略進行重新調整、規劃和設計,準確的理解我國體育事業所面臨的大環境[1]。2022年初,冬奧會籌備現場習主席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中,體育強國建設是重要目標之一。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建設體育強國是對我國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矛盾解決的有效舉措。
1.2新時期青少年體育教學需求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的體育教學也就成了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同時對青少年進行體育教學,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更是全民體育運動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所以說,對青少年進行體育教學關系著多個方面,事關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成效。現階段,我國在青少年體育教學體系建設中,由于尚處于初始階段,遇到的問題比較多,因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了體教融合在實踐落實方面也出現諸多問題,尤其比較突出的問題有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的溝通不暢通,對青少年體育教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等均產生不利影響[2]。多年以來,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同驅動了青少年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就是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側重點不同,前者重視通過競賽來培養后備人才,后者則重視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可以看出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導致兩個部門在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方面產生了“體”和“教”的分離。近幾年來,相關部門在促進青少年體育水平提升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專門的機構成立,結合學生體質監測體系,對學校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方式也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缺少經驗,很多時候仍然以失敗告終,總之,因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體育教學目標不同所致,兩個部門在體育強國建設方面無法形成合力。
2.新時代體教融合理論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在體育教育理念方面,相繼提出了體教結合、教體結合、教體融合和體教融合等理念,每一個概念的側重點都不同,但是從總體上都是指出了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比如在上述提到的《意見》中對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的內涵以及發展途徑進行了重點關注,但是也沒有對體教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這可能是因為體與教之間融合或者結合過程中表現出的邏輯不能相一致。體教結合其主導部門為政府,落實載體為各級各類學校,由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合作對人才進行培養,解決了我國經濟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習與訓練、訓練與競賽等相互分離的問題。教體結合則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指出了體育是學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體教融合概念的提出考慮到了三個方面,即整個學術界對體教融合的討論、政策文本中對體教融合的解譯以及國際視野。整個體育學術界對體教融合的討論,體育學術界在2013年前后提出了體教融合,初步認為經濟體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體育與教育資源進行融合,互相滲透,使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實現對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實際上,體教融合時在體教結合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政策文本中對體教融合的解譯,近些年來我國逐步推進了體育強國的建設,國家治理體系中應用到了融合觀,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并且在一些相關政策文本,甚至全國人大代表提案中常常會出現體教融合概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體教融合的含義,一針見血的解決了青少年體育發展方面存在的困難,促進了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
體教融合在明確體育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全面促進教育腳步的基礎上,對各學校、運動隊、社會體育組織體育建設的過程中,同時融入了文化教育和運動訓練的全領域。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在新時代,基于我國體育深化改革的需求、國家治理體系融合的觀念但提出的體教融合也就成了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重要措施。建設體育強國與其密不可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以健康第一為教育理念,在提升體育教學水平的同時,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
3.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價值
3.1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體育課程在各個學校的建設,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狀態密切相關,建設體育強國、促進民族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青少年健康。《準備與衛國的體育制度》在各學校內的應用極大的影響了學校體育發展的方向。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主要以培養新型人才和勞動者為教育的目標。在新時代,相關體育教學改革、運動場地及配套設施建設也在蓬勃發展,足以說明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并且在2020年,我國多個省市落實了將體育納入中考政策,通過校園足球實現了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戰略[3]。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學校體育教育提出了教育理念和目標,將學校體育深入的融合至教育改革的大局中,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同時,逐漸增加融入的力度。雖然近兩來我國多個地區不是了體育教育工作,但是學校的體育教育水平并沒有提升。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促進學生健康第一,但是大部分學校在手段落實方面還做的不到位,雖然將健康第一作為了學校體育教育的理念,但是手段的有效性和創新性比較弱。比如對學生進行體質測試后發現,與“十二五”時期相比,近視率有所降低,但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耐力、速度、力量、柔韌度以及下肢爆發力也有所降低,而學生的肥胖率以及超重率甚至有所升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比較低。學校在體育教學中,現行的教育體系進行結合,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體教融合的實施對推動學校體育深化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與思路相同[4]。
3.2培養競技體育的后備人才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共和國成立不久,鑒于國際形勢,我國引入了蘇聯體育經驗。之后通過體育學校的大量建設,解決了運動員來源問題,此時各級行政區青少年體育學校是國家運動人才儲備與培養的基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水平也在逐漸提升。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逐漸形成了國家隊-省市專業隊-體校的三級訓練網,也逐漸調整了競技體育類人才的培養模式。1984年,我國女排在洛杉磯奧運會中獲得了第1枚金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我國體育教育模式改革的階段性勝利。北京奧運會中,我國成績優異,說明我國已經進入體育大國行列[5]。新時代,我國在體育強國建設方面投入更大,這也對競技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足球運動、冰雪運動,通過競技體育帶動全民健身。一方面對我國經濟體育的成就提出了肯定和認可,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正確的看待我國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后備人才的培養,一定要在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建設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建設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鼓勵各類體育場地、體育設施向青少年免費開放或者優惠開放,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從根本上改變競技體育類后備人才培養的思路,各學校應該充分的利用自身資源落實校園足球、校園籃球和排球,不斷提高各學校賽事水平,形成校園足球、籃球以及排球文化。為了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尤其重要大,各個地區體校責任重大,同時我國也加強了對運動員退役后的資金補助以及就學安置等力度,但是依然有部分地區運動員退役后工作無法保障,對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影響,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愿意讓子女從事競技體育,導致競技體育人才數量大幅減少[6]。國家相關部門提出要建設具有體育傳統特色的學校,提高學校運動隊伍的建設水平,將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教育模式有效落實,解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
4.新時代體教融合的具體實踐
4.1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體教融合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措施,這也在體育界已經形成了共識。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有效融合也是促進體教融合的關鍵,雖然二者在各自落實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價值沖突,但是總體上兩者要緊扣體育強國的建設理念,將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落實在具體的工作中。在進行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過程中,要加強對體教融合路徑的探索和優化,并且將中國特色展現出來,擴大競技體育后備隊伍,不斷提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水平。學校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以中國特色為出發點,進一步深化體教融合,為學校體育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方向,比如通過校園球類運動,在教練的指導下,監督學生勤加練習,為學生提供一些比賽的機會,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位一體的教學觀念,不斷提高學校發展的水平[7]。
4.2落實各項改革政策
體教融合已經成了我國深化體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后發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教融合一方面能夠實現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還能進一步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而這也正是準確的體現出了我國體育體制的結構化特征。首先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面要建立一致的目標和同等的價值,相關部門通過政策對青少年體育發展提出指導意見,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要通力合作,準確解讀相關政策法規,保證體教融合措施的有效實施[8]。不論是清華模式還是南體模式,都應該明確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教育理念,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體教融合,為運動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出路,讓專業的運動員在退伍之后能夠走進學校,或者能夠參與到相關政策、教育教學指導性文件的擬定中,對相關專業教材的編輯、師資培養以及學生培訓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同時還要定期對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檢測,通過互相配合,促進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形成一種合力,不斷形成學校體育文化。
5.結束語
總之,建設體育強國已經成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腳步的重要基礎,各高校以及體育機構要高度關注青少年身體健康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問題。首先,對青少年體育運動要大力普及,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其次,重點關注體育強國建設,通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來推動青少年體育高質量發展,這也為不斷提高我國青少年體育教育水平提供了方向。體育學界各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入探究體教融合的具體方式,對其他國家應用成功的經驗進行分析,走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道路,同時通過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媛媛.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融合教學研究——以《職業禮儀》與《形體塑造》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119-120.
[2]蔣亞斌,張恩利,康博華.體教融合背景下取消體育特長生升學加分政策的理論審視與實踐反思[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2):17-24.
[3]楊國慶.論新時代"南體模式"新發展——關于高等體育院校體教融合實踐的探索與思考[J].體育學研究,2020,34(4):1-10.
[4]石芳芳,鄧秋雨.共生理論視域下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機制與路徑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2,44(1):101-106.
[5]童燕.新時代背景下高等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未來——評《大學生體育訓練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9):后插45.
[6]江娟,程正義,郭慶,等."雙減"政策背景下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3):29-36.
[7]呂帥.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高職學生"五育融合"實踐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5):99-102.
[8]蘇陽,彭國強,葉強.數據驅動學習:新時代學校體育教學的創新趨向與發展應對[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2):18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