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宇
摘要:高校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有助于豐富高校音樂課程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高校音樂課程形式,是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助力,應得到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高校應轉變傳統(tǒng)音樂課程教學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新音樂課程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交流與互動;優(yōu)化高校音樂教學材料,構建實踐教學平臺;科學開展教學評價改革工作,對教師隊伍進行優(yōu)化。
關鍵詞: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新媒體技術;改革路徑;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8-0025-04
“互聯(lián)網+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不斷發(fā)展,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在為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工作指明發(fā)展方向的同時,也對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新媒體技術在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期間,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音樂課程教學資源,確保高校音樂教師可以掌握前沿的音樂教育信息,并且結合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特點以及高校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甄選其中優(yōu)質的音樂課程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此外,借助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推動教學改革工作順利開展,助力師生角色互換,保證師生之間開展密切的互動與交流。為此,教師應選擇恰當?shù)姆绞脚c恰當?shù)臅r機,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學生開展科學引導,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推動高校音樂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新、穩(wěn)定發(fā)展。本文基于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特征,對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路徑進行探討,以期為高校音樂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1.音樂課程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在傳統(tǒng)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獲取音樂課堂教學資源與音樂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因此主要依靠自身經驗以及音樂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音樂作為時代發(fā)展背景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產物,不僅具備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而且具備新穎性特征與時代性特征。高校音樂課程教學內容不僅包含大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而且體現(xiàn)了世界各國的音樂文化。利用新媒體技術,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更加豐富、更加優(yōu)質的音樂課堂教學資源,使學生可以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感受音樂作品的內涵。不僅如此,借助新媒體技術,教師不僅可以對音樂課程教學素材進行優(yōu)化,而且可以突破單一式音頻媒介的限制,通過視頻形式、文字形式、圖片形式、音頻形式有機融合的一體化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將音樂藝術的魅力充分展現(xiàn)出來,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與理解程度。
首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以及興趣愛好,結合課程重點教學內容,精準提煉與之相契合的音樂風格,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感受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其次,教師借助新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地呈現(xiàn)音樂作品的演繹風格以及多元化音樂素材,能使學生對音樂課程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再次,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音樂欣賞作品,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中,對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進行體會與感悟。最后,教師結合新媒體技術的多種展現(xiàn)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拓展與豐富,能為學生帶來多重感官刺激,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所展現(xiàn)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意蘊。由此可見,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極大程度地豐富高校音樂課程教學資源,而且可以使學生順利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內化,帶領學生真正走進音樂的世界。
2.音樂課程教學方式更加多元
新媒體技術在豐富高校音樂課程教學形態(tài)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與作用。高校音樂課程教學內容很多,包括歌劇教學活動、樂器教學活動以及文化教學活動,傳統(tǒng)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方式主要以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搭配機械式訓練為主,對技能教育與實踐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而合理引入新媒體技術,可以極大程度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使教師不再采用單方面知識輸出方法,而是選擇更加多元、更加新穎的音樂課程教學方法完成教學活動。具體而言,在備課期間,教師深度研究教材,掌握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以此為基礎,科學設定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結合高校辦學條件以及一系列硬性要求,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活動。與此同時,音樂課程的表現(xiàn)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可以是相對基礎的課堂教學活動,也可以是更加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鑒賞形式、音樂比賽形式或者音樂文化交流形式。新媒體技術可以助力高校音樂課堂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課堂教學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與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移動設備在互聯(lián)網教學平臺中獲取優(yōu)質的資源,開展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主題以及學生實際發(fā)展需求,在互聯(lián)網上收集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將其上傳至互聯(lián)網教學平臺,供學生自行選擇。這種方式,不僅能實現(xiàn)師生角色互換,而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寬學習渠道[1]。
首先,教師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通過更加形象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呈現(xiàn)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更加精準、更加全面地掌握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突破傳統(tǒng)理論灌輸教學模式的限制,展開科學引導。例如,新媒體技術在音樂表演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有助于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拓寬學生認知視野,助力學生積累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除此之外,新媒體平臺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更加豐富的藝術傳播形態(tài),使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音樂作品。其次,學生借助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在互聯(lián)網上獲取教師所提供的優(yōu)質學習資料,并且結合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針對理解不夠深刻的知識開展針對性學習,可以顯著提升自主學習效率,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再次,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有助于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改善教學效果[2]。
1.轉變傳統(tǒng)音樂課程教學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
首先,高校應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科學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融合理論與實踐。部分教師更加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重視,部分教師更加注重舞臺表演,而對理論知識傳授缺乏重視,這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新媒體技術功能全面,在教育領域擁有極為廣泛的應用空間,這也意味著音樂課程教學方法越發(fā)多元。為此,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制約,合理利用多元化媒介,使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通過實踐豐富理論知識,從而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成效。其次,高校應科學組織線上教學。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在于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更加多元的信息資源。教師可開設互聯(lián)網音樂課堂,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選擇優(yōu)質的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助力學生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再次,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進先進的音樂課程教學設施。具體而言,高校應對新媒體教學有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引進先進教育理念,加大音樂課程建設力度,科學創(chuàng)設新媒體教育環(huán)境,為校內師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信息獲取渠道,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從企業(yè)獲取技術支持與資金支持,從而促進高校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3]。
2.創(chuàng)新音樂課程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交流與互動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對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首先,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傳統(tǒng)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更加注重課時設置,這意味著教材中的課程教學資源具備穩(wěn)定性特征,通常不會發(fā)生變化,這也導致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應突破教材的限制,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趣味性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其次,選擇恰當?shù)姆绞脚c時機引入。教師要針對音樂課程教學內容、音樂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深入思考,選擇恰當方式與恰當時機,合理引入新媒體技術,對音樂課堂教學手段進行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與之相應的高校音樂課程教育情境,確保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感受音樂知識學習的樂趣。再次,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新媒體平臺及專業(yè)的互聯(lián)網教學平臺自主獲取信息,并開展自主學習,然后針對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進行精確記錄,并且將其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對學生開展精確評價。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突破時空的束縛,將碎片化時間科學利用起來,滿足高校學生彈性學習需求。最后,促進師生交流互動。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還需要保證師生之間的密切互動與交流,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助力學生音樂知識的學習與音樂技巧的掌握[4]。新媒體背景下,音樂課程教學信息處于雙向傳播狀態(tài),學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向教師尋求解惑,而教師則需要充分發(fā)揮服務作用與引導作用,選擇靈活多變的方式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活動。教師應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學生開展互動與交流,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觀點,然后結合學生反饋信息,分析學生共性問題以及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科學制訂音樂課堂教學計劃,調整教學模式,保證音樂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時效性,不僅滿足音樂課程教學改革需求,而且與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相契合[5]。
3.優(yōu)化高校音樂教學材料,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眾所周知,音樂教材是高校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教材中蘊含極為豐富的音樂知識。在音樂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音樂教材也需要與時俱進。但目前的音樂教材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正確對待,如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同質化嚴重,與社會缺乏緊密聯(lián)系,無法滿足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需求,更無法為音樂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新媒體背景下,為顯著提升音樂課程教學質量,助力學生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高校應對音樂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構建實踐教學平臺,確保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實現(xiàn)有機融合[6]。首先,教師應在音樂教材中融入與民族音樂相關的內容。文化復興背景下,國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十分重視,而民族文化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因此需要得到高校音樂教師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加大力度開發(fā)音樂教材,引進更加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不僅是音樂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其次,引入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想要音樂事業(yè)創(chuàng)新、蓬勃發(fā)展,就要得到更多樂器演奏家以及優(yōu)秀作曲家的支持,而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理應肩負起為音樂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這一重任,在音樂教育改革中將培養(yǎng)學生音樂創(chuàng)造力作為首要目標。教師應對音樂創(chuàng)作內容進行優(yōu)化與拓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形象,并對音樂形象進行重新塑造。再次,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分析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并且以此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效及興趣特點,科學選擇教學資源[7]。具體而言,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音樂教學資源,包括流行音樂作品以及戲曲文化作品,針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良好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有效培養(yǎng),在拓寬學生音樂知識儲備的同時,拓寬學生認知視野。最后,創(chuàng)設實踐平臺。為確保音樂教學活動與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合,教師可以將音樂課程的核心知識點拆分組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借助新媒體平臺傳輸給學生,同時創(chuàng)設實踐教學情境,使學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課前預習與課后知識鞏固。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學習平臺,讓學生參與到校園音樂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與知識遷移,同時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積極性。
4.科學開展教學評價改革工作,對教師隊伍進行優(yōu)化
教學評價是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活動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育評價改革也是極為關鍵的步驟,是高校音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助力。在此形勢下,高校應構建更加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推動音樂教學評價改革工作的開展。具體來說,高校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評價改革。首先,評價人員要確保評價標準與評價過程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對音樂教師展開評價時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其次,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開展教學評價工作,并以評價結果為依據(jù),針對音樂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與調整。除此之外,高校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樣會給音樂課程教學成效帶來巨大影響。結合當前高校教師層次隊伍相對單一的問題,在新媒體平臺背景下,高校要對教師隊伍進行優(yōu)化與調整,加大音樂課程改革力度[8]。高校要組織高素質教師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確保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資源,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學習興趣。高校還可以聘請行業(yè)教授擔任兼職教師,推動音樂教學改革工作順利開展。教師也要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和精彩的課程,還應借助新媒體媒介豐富音樂課程教學內容,并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推送優(yōu)質教育資源。此外,教師應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學生開展線上互動與交流,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學習動態(tài),加大藝術推廣力度以及特色組織平臺建設力度,將藝術文化合理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助力學生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
總之,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與作用,整合優(yōu)質教育資源,豐富音樂教育形式,推動音樂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科技性發(fā)展。這樣,能在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同時,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歐陽文思.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方法分析[J].黃河之聲,2019,547(22):38-39.
[2]楊沁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高校聲樂教學實踐———評《新媒體理論與技術》[J].新聞與寫作,2020,429(03):116.
[3]王維,孫南航.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策略研究———評《音樂教學理論新探索及其改革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491(11):103.
[4]張譯心.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研究[J].黃河之聲,2017, 486(09):18-19.
[5]周哲.新媒體時代的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戲劇之家, 2018,282(18):194.
[6]張寧.新媒體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5):104-106.
[7]李小美.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進行聲樂教學的改革[J].黃河之聲, 2018(12):103.
[8]周美玉.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普通高校音樂教學理念與實施路徑[J].科教文匯,2019(29):60-61.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Path of Music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Liu Xinyu
(Shanxi Jinzh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nzhong 0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goal of music teaching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music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elps to enrich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mus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e the forms of mus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mu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t should receive high attention an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universities and music teachers. Universities should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of music courses and create a high-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music courses,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ptimizing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in universities and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s; scientifically carry out teaching evaluation reform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musiccourseteaching;new mediatechnology; reformpath;musicia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