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麗
(運城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運城 044000)
高校要圍繞社會主流價值觀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制訂思政育人方案,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和課程思政理念,立足辦學特色,開發特色思政教育素材,積極落實“雙一流”戰略。高校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協同育人理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思政教育氛圍。高校要關注大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實踐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地感受道德的力量。高校要積極構建“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借助線上線下教學和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實現“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構建多元化高校協同育人模式。
課程思政是對立德樹人的再度深化,也是黨對高校教育改革、育人目標的重新解讀。高校除了要守護好思政課堂,還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群、社會實踐和教育評價體系中,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1]。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解決新時期“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為高校持續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要把主流價值觀融入思政教育中,讓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正能量的熏陶,為培養中國夢建設者和民族復興事業奮斗者而努力。
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以來,高校進一步號召專業課教師、公共文化課教師都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來,鼓勵不同專業的教師積極構建個性化思政教育模式,鼓勵教師們“百家爭鳴”。課程思政進一步轉變了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打破了單一化育人理念,督促教師們主動挖掘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政教育素材,例如工匠精神、紅色基因和家國情懷等,真正實現“潤物無聲”的協同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打破了思政課與各門專業課之間的壁壘,加快了高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為高校完善專業化核心課程群、加快“雙一流”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校教師可以進一步探索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的路徑,讓教師理解課程思政理念和立德樹人理念。教師要將培養德才兼備型人才作為教育教學目標,打破傳統的唯分數、唯學歷和唯學術的育人理念。
隨著互聯網文化的盛行,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個別學生出現了沉迷網絡游戲、盲目追星和崇洋媚外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要把互聯網轉化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工具和思政教育的渠道,積極推廣藍墨云班課、慕課和“雨課堂”等智慧教學軟件,讓互聯網打通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引導學生摒棄有害的互聯網文化[2]。
無數共產黨員具有的勇擔使命、吃苦耐勞和樂于奉獻的精神都能在紅色文化中得到體現,這些精神也是“00”后大學生比較欠缺的。紅色文化可以讓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艱辛的奮斗歷史,督促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師要結合紅色文化,講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講解共產黨員為民族獨立和復興做出的努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得“糊涂”。
很多思政教師只是專注于教材教學,很少主動去了解所帶班級,造成了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割裂的局面。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德育對專業課、就業、家庭生活的影響,這種態度也會影響專業課學習[3]。此外,很多思政教師還忽略了職業道德教育,沒有結合學生的專業來講解職業道德。很多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比較膚淺和片面。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依然存在“鴻溝”。
思政教育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引導、意志力的錘煉,更是對學生心靈世界的重塑。目前,高校開展的思政教育缺少打破僵局的創新力,課堂教學還是以理論講述為主,“互聯網+”教學模式和新媒體運用比較少,線上線下教學使用頻率比較低,互聯網優質資源和時政新聞熱點的融入比較少,思政教育缺少新鮮“血液”的注入。
思政教育不能滿足于思想層面的教育,更要注重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實踐教學和評價體系還不太完善,思政教學沒有融入專業課的教學和社會實踐中。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班級貢獻、課堂貢獻和個人榮譽的考核,很難起到發人深省的教育效果,也很難改變思政課在學生心目中邊緣學科的形象,不利于構建協同育人格局。
大學生的道德素養關系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安全。高校要堅定不移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師可以結合愛崗敬業精神開展教育,結合學生的專業講解敬業精神和科研精神,為學生介紹各行各業的勞動楷模,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高度[4-6]。
課程思政開創了高校“百家爭鳴”的育人格局,倡導門門課程開展思政教育、各個專業滲透德育教育。高校要從職業道德素養、科研精神、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等層面開展思政教育,逐漸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中,構建“多點開花”的思政教育模式。
“三全育人”理念督促高校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積極了解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時政新聞,打破思政教材的限制,用時政新聞對思政教育進行延伸和拓展。高??梢越Y合大學生就業、紅色文化和國家安全等開展時事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就業優勢和就業劣勢,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高校要立足本校的優勢專業,積極編寫與工匠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相關的主題教育教材,讓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實現“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針對理工類專業,思政教師可以把工匠精神作為教育亮點,結合我國的粵港澳大橋、航空航天成就、高鐵列車和智能機器人等開展思政教育,展現各行各業勞動者的風采,展現不同領域的大國工匠的敬業樂業精神。教師可以制作微課和書面材料,微課主要介紹我國航空航天科研人員扎根荒漠,全身心投入科研事業的敬業精神,展示我國粵港澳建筑工人創造的“海上奇跡”,展現建筑工人精益求精、艱苦奮斗的職業精神。針對人文類專業,思政教師要播放外交部的發言視頻,展示我國外交官妙語連珠的語言藝術以及不卑不亢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督促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中。思政教師要積極了解專業設置情況,開發個性化思政教育素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對專業課學習和就業的積極影響。
高校要積極搭建“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借助藍墨云班課平臺開展線上思政教育,組織各個專業骨干教師和思政教師聯合開展線上思政教育。思政教師可以聯合專業課教師開展“工匠精神”專題直播教學,由教師親自“上陣操作”。思政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線上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大國工匠有哪些特質、工匠精神對就業有哪些影響等,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工匠精神[7]。此外,高??梢陨暾埼⒉⒍兑艉臀⑿殴娞枺_辟新的思政教育渠道,例如,利用微博賬號宣傳校園公益活動、藝術節和思政教育講座等。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線上討論,利用抖音等社交軟件開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讓互聯網打通思政教育和學生生活之間的“鴻溝”,讓學生主動配合和參與思政教育。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民族從危亡走向新生、邁向輝煌的精神力量,具有獨特的思政教育價值。紅色文化濃縮了黨的奮斗歷史,見證了黨的初心使命,具有很強的政治價值導向和精神感染力。思政教師要積極開發紅色文化素材,為青年大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抗爭歷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8-9]。例如,思政教師可以結合百年黨史開展教學,為學生播放延安精神紀錄片,展示革命先烈開辟延安根據地的過程,使學生了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了解革命老區人民支援革命發展的奉獻精神,了解軍民魚水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思政教師要借助紅色文化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為學生解釋革命先烈們為維護民族獨立、領土完整做出的犧牲,培養大學生戒驕戒躁、潛心科研事業。思政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奮斗和創新書寫青春故事,讓大學生把紅色基因繼續傳承下去。
高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例如交通志愿服務、愛心助學、勤工儉學、校園清潔和社會公益活動等,讓思政教育轉化為開放式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地感受道德的力量,啟發學生對道德、理想、家國情懷進行思考。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鄉村教師支教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報名,體驗支教老師的辛苦,感受山區孩子對知識的渴望,讓學生感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改掉花錢大手大腳和沉迷網絡游戲的壞習慣。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清潔活動,配合清潔工人清理學校垃圾、校園小廣告,配合保安維護校門口的交通秩序,讓學生體驗工作的不容易,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高校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思政教育要時刻保持新鮮感,要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思政教師要精心挑選熱門的時政新聞,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思政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為守衛祖國疆土而犧牲的四位戍邊戰士的事跡,帶領學生了解這一事件發生的始末,了解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和陳紅軍烈士英勇抗擊外軍、誓死守衛邊境線、保護戰友的崇高情懷。最小的陳祥榕烈士只有18歲,是很多大學生的同齡人。思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陳祥榕烈士的戰斗日記,分析他為什么選擇參軍、為什么愿意堅守在條件艱苦的雪域高原。思政教師要號召大學生學習烈士熱愛祖國、守衛祖國安全、不畏艱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養。思政教師要挑選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時政新聞,用熱門時政新聞活躍思政課堂,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讓思政教育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高校要樹立不破不立的思維,用課程思政打破當前僵化的思政教育局面,精心挑選時政新聞事件,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構建全新的“互聯網+思政”教育格局。思政教師要借助智能化教學軟件和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立足辦學優勢,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開創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