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
(川北醫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我國對課程評估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在高等教育領域,課程評估的研究與實踐是近幾年才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且尚沒有形成影響廣泛的研究成果。目前,對高校課程評估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課堂教學效果上,主要從現狀、理論依據、設計原則、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等方面開展[1-5],更多的是對西方課程評估的借鑒與發展、西方主要課程評估模式及當代課程評估趨勢的研究與探討。這些研究僅僅豐富了課程評估的理論,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分裂,基本沒有提供指導和借鑒的意義,且缺乏可操作性及推廣價值。雖然當前課程評估研究已成為課程建設的熱點,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評價對象不全面、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法不科學、評價標準簡單等缺陷。為此,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挑戰,結合 “金課”和“雙一流”建設戰略,通過開展高校課程評估體系建設與實踐的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合理、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評估體系,為高校打造“金課”、建設一流課程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經驗。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難題,最主要的是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質量不均衡的問題。課程作為教育過程中的最重要載體,其質量尤為重要。本研究結合當前“金課”和“雙一流”建設戰略,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為指導綱要,制定以“線下課程”評估指標為基礎,以“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整合課程”評估指標為特色的高?!耙换A四特色”課程評估指標體系。該指標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突出課程類別與特色,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從規劃標準、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質量保障、改革成果和課程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審視課程現狀,促進課程建設與發展。
本研究通過建立“一基礎四特色”課程評估指標,構建一套科學合理、易于操作、突出課程的類別與特色、具有實踐意義的高校課程評估體系,不僅能客觀地反映課程建設的現狀,引導課程高質量發展,而且能為高校優化課程體系,深入推進課程建設,全面提高課程水平,暢通課程育人“最后一公里”提供制度保障。
本研究以川北醫學院為實踐對象,以新制定的“一基礎四特色”新型課程評估指標體系為標準,將川北醫學院課程分為臨床類、基礎類及其他類,通過院系自評、學生評價、集中評估和抽評的“四維評價”方式對課程開展評估。其中,院系自評自主確定被評課程及開展評估工作,集中評估為學校督導委員會對全部送評課程開展統一評價,學生評價為課程授課學生受眾對課程開展評價,抽評由校領導、校督導委員會、國家級一流建設課程負責人組成專家組對抽評課程開展報告審讀、聽取匯報、查閱資料、現場咨詢和點評。
本研究對川北醫學院17個院系的74門課程開展了評估,其中,臨床類26門,基礎類10門,其他類38門。本研究對74門被評課程中的13門課程進行集中現場抽評,其中臨床類7門,基礎類1門,其他類5門。從量化評價結果來看,課程自評平均分為85.96,其中臨床類91.33分,基礎類93.56分,其他類81.44分;學生評價(參評學生共計4 899人次)平均分為91.52,其中臨床類92.44分,基礎類88.1分,其他類91.8分;專家評價平均分為83.48,其中臨床類90.1分,基礎類90.9分,其他類78.33分;專家抽評平均分為90.23,其中臨床類95.17分,基礎類88.88分,其他類83.6分。
1.總體結果分析
本研究課程評估實踐通過院系自主確定被評課程,按照院系自評、學生評價、集中評估和抽評四個程序,對川北醫學院17個院系的74門課程開展了全方位評價。從評分結果來看,課程自評得分大部分集中在85~95之間,表明課程對自身情況認知清楚,能夠看到課程自身存在的問題。學生評分大部分也集中在85~95之間,表明學生對課程較為滿意。對比學生和自評得分,部分課程兩個分值差距較大,表明課程在自我肯定的情況下,學生滿意度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理念貫徹不到位,強調自我建設發展,忽視受眾接受程度。專家評分普遍低于自評評分,大部分差值較小,表明專家認可課程自評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個別院系課程自評與專家評價分值差距較大,表明可能存在院系對標準理解不到位或者存在夸高現象。對于抽評評分,絕大部分抽評評分均高于專家和自評評分,表明課程在經歷自評和專家評價后被確定為抽評對象,引起了課程重視,課程重新認真梳理自身情況,規范相關流程,凝練特色亮點,提升了課程質量。
2.對比結果分析
本研究課程評估實踐包括臨床類26門、基礎類10門、其他類48門;抽評課程13門,其中臨床類7門、基礎類1門、其他類5門。對比可知,課程評價得分中,其他類僅學生評分在三類課程居中,其他評價得分均明顯低于臨床和基礎類課程,表明川北醫學院其他類課程在課程建設方面與臨床、基礎類課程還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其他類課程師資力量弱,課程開設年限不長或屬于新專業開設的課程,在課程建設上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生評分中,三類課程學生評分差距較小,說明學生對三類課程的滿意度接近;其他類課程評分高于基礎類課程評分,可能與學生對本專業興趣或評價人數較少有關。
1.臨床類課程結果分析
臨床類課程自評得分大部分集中在85~95之間,95分以上有4門,說明個別課程未以指標體系為標準,感性評價。對比專家和學生評價結果分析,大部分課程兩類評價結果呈正相關,但仍有個別課程呈負相關。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在評價時主觀情感因素占比重,對課程綜合方面,特別是內涵建設的評價有局限;另一方面,專家評價時,綜合考慮了課程的縱向和橫向發展,突出對課程的“督”與“導”作用。從院系來看,大部分院系綜合得分較為滿意,仍有少部分院系得分情況不容樂觀。個別院系的課程專家評分均較低。結合平時教學檢查、課程資料和匯報情況分析,該院系課程對相關教學理念和規定理解不夠,執行不強,課程教師之間的教學同質化凸顯不夠。有個別院系課程專家評分相對不高,其原因為該院系部分課程綜合實力強,課程基礎牢,但在一流課程建設中彰顯不夠,未發揮該有的引領示范作用。
2.基礎類課程結果分析
基礎類課程自評得分絕大部分較高,且專家評分與自評及抽評得分差距小,結合基礎醫學院前期開展課程評估指標體系研讀、組建課程評估專家小組集中評審等環節,表明基礎醫學院對課程評估理解深刻,評價到位。學生評價大部分得分較高,表明學生認可大部分課程。個別課程學生評價不高,與自評、專家評價呈反向走勢,說明個別課程還未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部分獲國家或省級一流課程榮譽的課程學生評價和自評有偏差,原因是課程開展了一系列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手段,增加了學習的高階性和挑戰性,學生對課程存在畏懼心理,導致評分不高。
3.其他類課程結果分析
其他類課程自評得分、專家評分大部分較低,集中在70~85區間,表明課程綜合實力還有待加強。對比課程自評得分和專家評分,三類評分分值差距較小,表明課程評估真實、結果科學。部分課程自評及專家評價得分低,表明應加大課程建設力度,夯實課程育人成效。有個別課程自評得分高,專家評價偏低,表明課程負責人未準確把握課程現狀、理解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內涵。大部分課程學生評價得分較高,表明學生對課程比較滿意。仍有部分課程學生和專家評分低,其原因可能是課程負責人未全面了解課程現狀,僅從個別方面,如從師資學歷結構或科研水平等方面去衡量課程質量,導致評分出現差異。
各課程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較明確的課程建設與規劃,有較清晰的課程定位與發展,能契合人才培養方案。各課程大力實施課程思政,挖掘了大量的思政元素,思政手段普遍以說教為主,思政與授課之間欠缺有機銜接,未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大部分課程實施了課程負責人制。在負責人的帶領下,相關制度逐步健全,相關要求逐步規范,各類教學文件逐步齊備,團隊凝心聚力、團結向上,學術氛圍好。
各課程師資隊伍均能較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課程教師職稱和學歷結構合理,絕大部分為講師及以上職稱或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且青年教師占比逐年增加。臨床、基礎及其他類課程教師隊伍力量強弱參差不齊。臨床課程類教師數量豐富,人才配備充分;基礎及其他類課程教師人數較少,個別課程教師僅1人,且為中級及以下職稱,嚴重制約了課程質量的建設與提升。各課程青年教師培養有措施、有考核,缺乏持久的教學技能提升培養計劃。學校課程教師培養,特別是教育教學方面的培養成效還不明顯,引領示范人才數量不多。
學校對教學的投入逐年遞增,用于課程建設與使用的經費能滿足課程需要。各類教學資源(線上、線下)能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求,線上教學資源自創率不高,大部分引用網絡或其他院校資源,且更新的積極性不高。課程教材嚴格按照國家教材使用相關規定,選用三大出版社或國家規劃教材的最新版本,有些課程還編寫了課程講義、實驗指導或習題冊供學生使用,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課程實驗安排合理,實驗開出率高,由于學校招生人數擴增,部分課程實驗場地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場地條件破舊,設備更新慢,制約了實驗課程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各課程按照學校要求均開展有集體備課、教案講稿書寫等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有記錄、有執行,內容質量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書寫的規范性還需統一,如有的集體備課記錄多年雷同,講稿存在明顯錯誤等。課程教學手段大部分以講授為主,教師對PBL、CBL、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理念理解不夠深入,欠缺實踐。課程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不強,個別課件質量差,內容繁雜,存在一張PPT鋪滿黑白文字,個別教師不會制作PPT動畫和動圖,不會利用PPT動畫教學等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各課程教學內容科學準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與教學目標契合,能結合學科前沿,能與學生互動,能有效管理課堂秩序,教學效果良好。課程考試有成績分析、原因和改進措施,但對學生學業評價方式單一,以評促學作用體現不強,改進措施落地不實。
川北醫學院課程質量監督與保障落實不夠,領導、專家、同行和學生評價雖然在開展,評教得分也為良好及以上,但PDCA環存在斷口,缺乏有效的監督與追蹤,沒做到持續改進。二級院系對課程開展的教學質量監督工作大多未做到常態化、精細化和剛性化,個別二級督導小組工作不夠扎實,任務存在走過場、形式化問題。
近年來,川北醫學院大力倡導教育教學改革,鼓勵、引導教師開展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各課程教師改革熱情高漲,廣泛申報各級各類教改項目,發表教改文章。教學過程中的改革嘗試較少,教改覆蓋的范圍也較小,形成的教改成果推廣力度不強,教改成果不顯著。課程教師教改呈分散狀,教師之間的教改項目未頂層規劃,未形成合力,導致高質量的教改論文和成果較少。學校課程教師教學改革還局限于面上,縱向發展不足,大多局限于本課程,橫向發展不足。
部分課程經過持續改革,課程整體質量和學生滿意度較高,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較大,特色和成效較顯著。比如,有的課程把線下線上活動聯動起來,將課程思政貫穿始終,通過分階段進行多樣化教學和過程性評價,從而提高課程的人才培養質量;有的課程開展改良版PBL教學,經過一系列優化與改革,現已形成學校教學改革特色課程。學校大部分課程特色不夠凸顯,還是以傳統的方式方法授課,創新力度不強,還存在于知識點的講解層面,對學生“學”關注不夠。
學校要持續推動課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做好課程思政,讓立德樹人任務貫穿課程始終,讓思政元素始終浸潤課程每個角落,明確課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核心要義。
教師應嚴格按照要求,做實課程集體備課、教案、講稿、課件、教學進度表、考試分析等課程資料。資料內容應做到書寫規范,內容翔實、系統完整。
學校應通過內培外送、以老帶新等手段持續開展教師教學方法培訓,培訓內容涵蓋教育教學理念、方法、技術等,特別是要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使教師真正成為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新時代高校教師。
學校需廣泛開展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做好教學改革頂層設計,統籌兼顧橫向與縱向教改研究,使教改覆蓋面廣,涉及程度深,人才培養效果佳。
學校應鼓勵教師開發、挖掘符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網課等資源夯實教學效果。教學資源要緊扣學科、時代前沿,與時俱進、及時更新。
學校要用好院系二級督導小組,閉合質量保障PDCA環,使PDCA環持續運轉,檢查改進不斷循環,注重質量文化內涵建設,使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深入人心。
課程評估是全面了解高校課程建設狀況的有效手段,是打造“金課”,淘汰“水課”的重要途徑,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本研究以“一基礎四特色”課程評估指標體系為標準,從規劃標準、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質量保障、改革成果和課程特色等方面入手,通過“四維”的評價方式對課程建設及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是深入推進課程建設,全面提高課程水平,暢通課程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措施。筆者計劃以本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3年時間對川北醫學院進行“地毯式”評估,總結出更精練、科學、適用的課程評估體系,為國家一流課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