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藝娜 譚婭 向開明
[關鍵詞]朝鮮族;“禮”文化;認同;實踐
一、引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a旨在以各民族群眾為主體,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在把握中國幾千年歷史演進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團結奮斗、共同繁榮。[1](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等‘五個認同意識。”[2](69)共同體代表著包容、接納、尊重、和諧,這一理念也為中國朝鮮族的“禮”文化所推崇。通過“禮”的表達,朝鮮族人民在與社會群體的關系中定位自我,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持續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對中華民族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諧關系在于自由交流,以兼容并蓄來提升民族認知、以溝通交流而達成共識,這些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思想、朝鮮族社會生活中的“禮”文化密切相關。
“禮”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模式,即用規范的、等級性的制度將人的行為意義化。隨著中國儒家思想的東漸,朝鮮半島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切影響。朝鮮朝時期,儒家思想被定為國教,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禮、智、孝等逐漸根植于朝鮮半島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和禮俗文化之中。中國朝鮮族在中國東北地區形成民族聚居區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東北各族人民一道參加了反侵略戰爭,在中國沃土上深耕厚植,辛勤勞作,開拓建設邊疆、書寫奮斗歷史、創造燦爛文化,在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朝鮮族文化。在朝鮮族文化中,“禮”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進一步發展,滲透到人民勤勞、樸實、善良、樂觀的生活態度中,歷經人生的過程,如出生禮、婚禮、壽禮、喪祭禮,保存了繁雜講究的儀式程序。
二、新時期“禮”文化建設與實踐
“朝鮮族是非常有禮儀的民族”,這是周恩來總理在20世紀60年代視察延邊工作時對朝鮮族禮儀文化的充分肯定。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禮”文化建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社會背景下“禮”文化建設與實踐
1. 德育為先,誠信為本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3](5-13)孔子認為,“禮”是人能夠立足社會的根本。“禮”無疑是用來經國理政、安定社稷、維護百姓和睦相處的經書,“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4](298),“禮”可以造福后世。
朝鮮族社會非常重視“和合”理念,倡導“和為貴”,注重道德修養和誠信精神,這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延邊州”)的社會生活中尤為常見。建州七十多年來,延邊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傳統,開創了一系列“全國之最”。1953年3月,延邊州在全國最早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1954年8月,在全國第一個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月”和“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率先制定了“自治條例”,第一個在民族地區創辦少數民族綜合性大學(延邊大學),第一個普及初等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延邊州連續五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地區;2016年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州”;全州8個縣市均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延邊州民族團結進步的不凡歷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縮影?!跋駩圩o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a,已成為全州人民的共識。延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黨的民族政策成功實踐的典范,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示范意義。
2.崇“禮”尚“樂”,尊老愛幼
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中國朝鮮族“禮”文化中的“禮”“樂”思想備受推崇,“禮”文化研究與實踐成效顯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區域實驗研究”課題,系統地梳理了“禮”文化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功能,其把家庭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把知識教育的核心定位在學校教育,把社會教育作為實踐育人的平臺。崇“禮”尚“樂”,尊老愛幼的實踐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延邊州以紅色北山理論宣講團為引領,組建基層宣講團、教師宣講團、工會主席宣講團等,面向基層、突出特色,開展宣講430余場次,受益群眾7.2萬余人次,并不斷夯實各族群眾“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如開展中小學教師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學之中;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群眾性主題宣教活動,創作《百歲母親頌》音樂劇,舉辦“最美延吉紅色遺址”隨手拍、黨史文化活動等大型藝術活動。延邊州結合領導干部支部聯系點工作,記錄“我為群眾辦實事”地區實踐活動情況,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大調研、大走訪”活動370多次,辦結各類民生實事89件。在“文明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中,組織開展了740余次相關活動,組建新時期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并啟動民族團結主題廣場、展廳建設,舉辦“鄰居節”b“朝鮮族民俗文化展”c“中國旅游日”d等節慶活動,將“禮”文化的重德治、重孝道、重人格等優秀價值理念以鏈接的形式呈現出來。
(二)學校教育中“禮”文化建設與實踐
在學校教育體系中進行“禮”文化建設與實踐,是朝鮮族“禮”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一環。
1.素質教育中的“禮”文化建設與實踐
1996年至今,延邊州參與了關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實驗研究全國總課題組a,研究覆蓋了全州漢族、朝鮮族中小學,這些學校被統稱為實驗校。延邊州把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作為學生素質提升的重要環節,切實做到了“禮”的落實、“禮”的建設。
延邊州各縣(市)十分重視實驗校建設,有的學校把傳統美德中的“禮”教育納入課程,有的學校利用每日早讀一分鐘時間進行禮儀文化教育,從提升校長對“禮”的認識出發,自上而下地將“禮”文化教育推向素質教育的高峰。例如,延吉市延邊第一師范附小把朝鮮族“禮”文化中的傳統美德教育與師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延吉市北山小學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禮儀教育為核心向小學生傳授“禮”文化;再如編寫出版朝漢小學禮儀教育實驗教材《朝鮮族傳統美德故事》《朝鮮族禮儀規范》《朝鮮族禮儀》等;編寫《朝鮮族傳統美德教育概論》,對朝鮮族“禮”文化的沿革進行系統的闡述。在這一建設過程中,校方不是單一地進行禮儀學習,而是突出禮儀教育,結合傳統美德、道德教育等內容進行引導。
2.藝術教育中的“禮”文化建設與實踐
朝鮮族藝術教育實踐與建設以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為中心呈同心圓模式向社會面散開。1957年建院伊始,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便是專門培養朝鮮族藝術人才的學府,“禮”的文化思想在教學工作中貫穿始終。學院秉承民族文化堅守、傳承、自信、自強的精神,以民族文化作為課程建設內容。學院設有中專、本科、研究生三個階段的教育培養模式。其中,中專階段的教育以民族藝術技能型為主,大學階段的教育以民族藝術技能結合文化教育為主,研究生階段則將文化放在技能前,在深入了解文化知識的基礎之上加強技術教育。在這樣的藝術教育模式下,“禮”文化肩負著時代責任。
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主要活動?!岸Y”的教育構成了共同的實踐理性精神,其理論仍是以“人道”觀念作為時代精神,藝術的美學依據也因此具備了重視、反映現實生活的全新社會意義。
(三)音樂、舞蹈作品中包含的“禮”文化及其表達
儒家經典《禮記》云:“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盵5](344)禮樂合一,乃天地秩序之表征。藝術作品是優秀的文化因子,對民族精神將產生持續影響?!岸髨蟾嫣岢觥獔猿忠匀嗣駷橹行牡膭撟鲗颍瞥龈嗵嵘嗣窬窳α?、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文化藝術人才輩出的精品力作”b,這與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理念相契合,[6](175)將文藝作品與人民的情感、經驗和價值觀緊密聯系是優秀文藝作品的使命。
1.音樂作品中的“禮”文化表達
中國朝鮮族音樂家創作了大量謳歌社會、贊揚人民的經典作品。頌揚擁護新中國、共產黨類的作品,如《親愛的祖國》(李幸福詞,鄭鎮玉曲)、《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韓允浩詞,金鳳浩曲)等;體現朝鮮族人民幸福生活、感情思緒類的作品,如《我美麗的故鄉》(崔靜淵詞,鄭鎮玉曲)、《紅太陽照邊疆》(韓允浩詞,金鳳浩曲)等;展現美好親情、熱烈愛情的歌曲,如《情書》(樸哲俊詞,沈相文曲)、《祝媽媽長壽》(許東哲詞,方龍哲曲)等;贊美教師、科學家類的作品,如《每當走過老師的窗前》(金哲詞,董熙哲曲)、《老師的花甲》(樸英紅詞,李夏洙曲)等。這些經典音樂作品中的“禮”意識是文藝工作者們主動創作符合時代需要作品的結果。
朝鮮族音樂藝術作品,講究“德成而上,藝成而下”。a以“仁”的實現為“禮”“樂”的前提,尊老敬幼的社會習俗是最先被倡導的。朝鮮族歌曲《祝媽媽長壽》曾獲得“世紀民族之歌”“全國民族團結歌曲獎”“中國十大名曲”“中國禮儀慶典大全”等榮譽。
一家人歡聚一堂,
祝媽媽花甲大壽。
歡聲笑語歡騰,心中涌起陣陣暖流。
?。?/p>
媽媽呀,祝您長壽,
祝您長壽。
媽媽呀,祝您長壽,
祝您長壽。
以上是《祝媽媽長壽》的部分歌詞,演員在演唱過程中表現了質樸的民風,1982年由《民族團結》《歌曲》編輯部聯合發起的“民族團結歌曲評獎”活動將該曲評為“能夠閃耀著社會主義民族藝術的光輝”之曲。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盵7](122)“興”,朱熹注其為“感發意志”。[8](132)《祝媽媽長壽》將朝鮮族民眾親身感受的生命雨露及其與偉大祖國血肉相連的親情,用詩歌的語言娓娓道來,親切感人?!坝^”通過音樂觀察出風俗的盛衰,甚至從中體悟情感、情趣以及反映的社會情況。該歌曲旋律既歡快又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情,自然地把聽眾帶到朝鮮族家庭慶賀壽誕的宴會上?!叭骸北憩F在社會群體活動中,以“樂”的力量使得人際關系進入融洽的狀態,強調音樂是團體中的情感溝通基石?!霸埂睘椤按躺险病盵9](122),提醒人民對待不良現象要勇于批評,助其改正,對美好現象則不吝頌揚?!蹲寢岄L壽》是以詞、曲、唱三者結合來展現愛、仁、孝精神境界的作品,其褒獎真切、振奮人心,使音樂發揮了其社會作用。由此可見,音樂承載著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的理念。
“樂”的審美可以觸發人心,并將其轉化為理性的情感體驗。挖掘人“本性”的內容,將血緣關系中的親子之愛融入音樂交流中,可以共情共悅。人們在心理和生理上共同獲得的愉悅之情是以“仁”釋“樂”為現實基礎,從而在人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情感及生理本能基礎上闡發其“禮樂”思想,這正是構成孔子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基點。這也意味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具有一種合乎禮樂規范的自覺行為,這種自覺行為體現在“禮”中,便是建立在血緣親屬關系基礎上的等級的自覺遵從,體現在“樂”則是建立在音樂活動中、情感交流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2.舞蹈作品中的“禮”文化表達
孔子在《論語·八佾》中指出了舞蹈藝術在其塑造身體儀態禮儀上的功能,[10](42)人們可以通過游刃有余、虛實相應的舞蹈動作軌跡,看出舞蹈藝術追求的人生?!岸Y”與“樂”相得益彰,恰恰成就了“德”?!稑酚洝吩唬骸岸Y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11](99)在現代朝鮮族舞蹈作品中,“禮”文化始終藏身其中,不僅體現為創作者對意境哲學的追求、表演者對自身舞臺禮儀形態的表現,更表現為在舞蹈中對“下沉”動態勢力的把握。舞蹈“蹲”的動作、普通八字步法、頓步等強調“沉住氣”,此外還具“圓”的意識空間,如在身體的體態以及對全身氣息的運用上,通常以立圓和八字圓居多,此外還有對待自我的“自省”意識中的自我解脫心理,以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去“化解”生活中的疑惑困頓,以達圓滿之境。
孔子認為,“善”是評價樂舞藝術作品的標準。朝鮮族舞蹈《覓跡》用抽象的手法,將歷史敘事轉換成舞蹈語匯,白色作為整個作品的本色,是“白衣民族”自信、純真的精神世界。這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詩意表達,是民族美學品格的舞韻闡釋,是朝鮮族藝術精神的生動寫照。新媒體創作版《覓跡》將“引、入、悟、醒、承”五部分體現出來,引導觀眾進入傳統、了解傳統,通過舞蹈表達的“禮”文化因子觸及民族意識的“根”,悟出天人合一的“和”思考,從而明了文化的源頭,承接文化進程。
《覓跡》嚴肅的儀式氣氛,可以讓觀眾在舞蹈藝術的形式美中感受到朝鮮族對“禮”學的重視,天地人合一。舞臺上虛實相間、靜動互補,將儒家及東方美學的含蓄、留白淋漓展現出來。朝鮮族文化哲學中講的“和”可以理解成“中庸”的思想,即提倡“樂”的感情表現要適度而克制?!吨芤住で浴吩疲骸扒雷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盵12](3)其中的“太和”,是指天地間的一切秩序,都保持著一種至高無上的圓融境界,可視為“禮之用,和為貴”a境界。舞蹈是反映生活和人與人溝通的途徑,音律可以熏陶情操,影響整個生命歷程,可以理解為“移風易俗”。
三、朝鮮族“禮”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朝鮮族“禮”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因子之一
民族因文化而融合,也因文化而發展、壯大。朝鮮族“禮”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因子,能夠在社會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使社會關系得以協調,在各層次教育引導環節中使更多青年學子體悟到“禮”的魅力。禮儀是風俗、祭祀、人情等交往活動的綜合產物。由于“禮”文化不斷隨著風俗的變化而調整,使得雅與俗、廟堂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調適,各個民族不同形態、不同內涵的風俗習慣與國家的禮制、禮教之風相互碰撞,形成禮俗合一效應。新時期朝鮮族“禮”文化建設與實踐在“德育為先,誠信為本”的社會意識形態認可下,使得“崇‘禮尚‘樂,尊老愛幼”成為社會生活鏈接的價值理念,成為民族地區共生共融的精神紐帶。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因子之一的朝鮮族“禮”文化,在新的時代內涵引領下是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深沉的力量,更是民族文化間相互學習、融通的結晶。
(二)“禮”文化基因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共同價值觀的形成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世界中,“禮”是其起點亦是歸宿點。子曰:“以仁愛之心,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何以歸仁于天下?!盵13](218)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就是按照“禮”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禮”更是朝鮮族傳統文化思想體系的核心,“禮”的文化基因促進了朝鮮族地區各民族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族所有成員對未來的共同追求。
“部分”是指“多元”民族文化中的朝鮮族“禮”文化,“整體”是指“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一體孕育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邏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屬性也蘊含其中。在此基礎上,通過深挖朝鮮族“禮”文化底蘊,樹立大家庭意識,共享文化符號,共建精神家園,在多元一體的文化路徑基礎上,將“共生共榮”的理念構建起來?!岸Y”是朝鮮族藝術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將其融入當下的“思政”教育,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等方面的朝鮮族文藝作品,方可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傳承發展。
(三)朝鮮族“禮”文化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朝鮮族“禮”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淀得以形成。在“禮”文化的語境中,人們可以通過換位思考來提升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念,“禮”在政治、經濟、教育、藝術等民族社會文化傳承與實踐建設中,在各民族的社會建設與關系中成長,促進了新時代朝鮮族社會文化的發展。
在全面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背景之下,各民族都在積極回應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覺意識和身份實踐,即將“禮”融入民族社會建設中,不斷加強重視“禮”文化的傳承、教育,將其貫穿于文藝作品創作的各個環節,不斷增強各民族間“禮”文化的內在價值觀念。這便需要不斷完善區域內黨的民族工作及其激勵文藝作品的政策,不斷健全市場文化創造機制,敢于解放和發展樂舞藝術的文化生產力,為精神文明建設與交流提供良好環境。“2001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又明確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14](37-42)“以德治國”,需要我們重新詮釋當前現代文明新世界中的“禮治”,以獨具魅力的微觀視閾為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自下而上的思考路徑,這是一條通過“禮”主動參與到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神圣使命中的踐行之路。
四、結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須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朝鮮族“禮”文化。中華文化“和而不同”,以民族素質擴展民族包容,同時中華民族是一體,是具有各民族獨特個性的統一體,“禮”文化可以促進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尊重,促進關系和諧,構建認同性。踐行民族工作具有時代特色,“民族團結進步”須言必信、行必果,將優秀價值理念傳承與發揚下去,在新時代形成有利于人類、社會和民族的價值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