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忱 陳鎮新
摘?要:后疫情時期,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所面對的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大學生的就業標準、就業偏好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新變化。就業人數的攀升、大學生就業心理和認知的變化、就業指導教育的不完善不充分、多元信息的沖擊是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就業慢的主要原因。要加強思想引領,建立?“融合性”思政就業理念;完善職業規劃,推動“專業性”就業課程體系;優化就業指導,提供“精細化”就業服務指導;發揮家校聯動,創建“精準性”就業創業機會是后疫情時期高校就業工作精準服務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后疫情時期大學生就業;精準服務指導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33
就業是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橋梁和紐帶,黨和國家高度關心和重視就業問題。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黨和政府多次強調要把就業放在推動“六穩”、實現“六保”之首。黨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們所面對要實現的最大民生是就業,堅決持續推進就業優先戰略與積極就業政策等,實現就業的更高質量和更為充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但隨著國內外疫情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和復雜。進一步探究后疫情時期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現狀,總結大學生就業精準服務指導的優化方法路徑,對于解決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后疫情時期大學生就業工作現狀
1.1?大學生就業環境更加嚴峻化復雜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的高等學校畢業生“統一包分配”就業制度,漸漸不能適應社會國情的快速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已逐漸形成了“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就業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式,完善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受疫情影響,大學生就業環境從需求端發生了系列變化,各行業公司企業等受國際市場經濟下滑、教育體系的“雙減”政策、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等的影響,在用人市場需求端也產生了較大不確定性,各行各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供給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均在持續增加。根據教育部的最新數據統計,?2023年我國應屆大學生畢業人數預估將達1158萬人,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時畢業生人數874萬人相比,增長32.5%,相當于平均每年增加近95萬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嚴峻復雜。
1.2?大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就業選擇較為單一
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復雜、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心態發生了較大改變。一方面,大學生們即將或剛剛踏出校門,社會經驗不足、生活經歷缺乏,心理普遍不夠成熟,加之大多數學生在成長和學習生活過程中較少遇到挫折失敗等坎坷導致對于自我認知、心理認識等建設不足,對于一時的受挫、失敗等抗擊打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心理調節、自我調適等方式方法,呈現出對未來就業的迷茫和悲觀。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時期,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去向選擇上偏重薪酬福利和工作穩定性,追求行政事業單位等,或選擇繼續升學,表現為就業認知偏向消極,對民營企業認可度低等特點。一部分畢業生家庭條件優越,沒有生活的經濟壓力和思想壓力,導致他們畢業后甚至不就業,成為“啃老族”。還有一部分學生在選擇讀研深造或者是報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導致考研和公務員、事業單位競爭更加激烈,不能順利上岸的學生仍然會選擇繼續備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導致每年就業競爭人群更加復雜龐大,慢就業現象越來越嚴重。
1.3?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不完善不充分
當前,大學畢業生受到的就業指導教育仍不夠充分完善,主要有:第一,隨著網絡信息的爆炸化傳播、自媒體的廣泛興起,00后大學生們對網絡和自媒體的接受度和依賴性大幅上升,日常習慣從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渠道獲取信息。目前學生普遍反映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方式較為傳統和局限,缺少當代青年大學生喜歡和樂于接受的方式,導致就業教育指導工作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不佳。
第二,大學畢業生們對于就業的認知仍然較為淺薄,主要依賴于從各類媒體渠道獲取信息,反而對各類校園宣講會、招聘會等信息缺少實際了解,對我國“穩就業、促就業”下各類舉措等信息缺乏具體了解,導致信息接收較為片面瑣碎、缺少系統完整性;導致其在市場形勢與就業環境的認知上與實際情況有一定偏差,產生較為片面的消極悲觀想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的心理壓力,誤認為“畢業即失業”,出現逃避就業、為避免就業而升學的想法。
第三,當前多數高校的就業教育指導仍停留在簡單講解就業政策,流程或求職技巧、儀態等方面,并未根據畢業生們的擇業進展與心理變化等實際情況加強針對性指導、強目的性教學,手段單一,導致教學效果、指導內容的有效性降低,就業指導效果不顯著。
第四,隨著疫情管控措施取消,各企業單位更傾向于到學校內實地開展招聘工作,提供更多更高專業匹配度的崗位,但最后反饋多為宣講會無人參加、招聘會參加人數少、符合要求人數更少等等。可見在后疫情時期,大學畢業生仍不缺乏就業機會和崗位,由于前述消極悲觀想法,總體就業積極性較低。
2?后疫情時期精準就業服務指導路徑
在后疫情時期,我們應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理念革新,力求實行精準化全過程就業指導,結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育規律和特點,推動形成“思想引領—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家校聯動”的立體四維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促進大學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地就業。
2.1?強化思想引領,發展“融合性”思政就業模式
大學生畢業與就業是學校每年的工作內容,需要我們積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全員全過程指導,發揮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同頻共振作用,結合專業教學和就業指導,加強思政教育與就業教育,在就業意識、就業能力等多方面提升強化,指引教育大學生將個人理想志向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大局中,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力量;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適應新的就業形勢。
2.2?完善職業規劃,建設“專業性”就業課程體系
隨著就業形勢的發展與變化,越來越多學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融入了大學生生涯規劃、增加就業指導課程的比重,甚至將其添加進必修課程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的認知,幫助其尋找和挑選符合自己專業技能、性格特質和理想目標的職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質量對大學生學習生活質量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對其求職就業或未來職業生涯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大學生職業規劃,建設“專業性”就業課程體系,一要注重職業規劃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階段的就業課程教學,可從基礎認知、能力提升、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多方面多層次加以引導教育;二要結合院校特色和專業特色,分析過去幾年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提高畢業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就業信心。
2.3?優化就業指導,形成“精細化”就業服務指導
后疫情時期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要順應變化、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就業指導部門和人員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搭建求職電子信息互動平臺,暢通就業渠道,一方面通過開設“創新創業培訓”“行政能力測試”“申論寫作”“求職面試能力與技巧”等課程,為學生解讀就業現狀、求職途徑、應屆政策、筆試面試技巧、就業權益維護等提供具體指導與幫助,提高學生擇業就業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學校與各企業、各行業的合作力度和廣度,引進知名企業、行業專家和優秀校友等到校為畢業生授課、培訓等,即“企業進校園”“專家進課堂”“校友進課堂”等系列活動,多角度多方面提高畢業生對就業市場與就業形勢的認知,避免因主觀、片面、盲目的就業焦慮、心理壓力而逃避,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自信,形成“精細化”就業服務指導。
2.4?強調家校聯動,創建“精準性”就業創業機會
有調查結果顯示,80%的畢業生比較看重家人和師兄、師姐的建議,父母對大學生就業選擇和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充分發揮這二者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幫助畢業生調節就業焦慮情緒,積極理性地尋找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父母和親朋好友的人脈資源和社會資源往往也能幫助畢業生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因此,要充分發揮家校聯動的力量,為畢業生創建“精準性”就業創業機會。
3?結語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無論是解決畢業生求職困境,還是完善高校就業精準服務,特別是在當前的后疫情時期,我們要堅持把“三全育人”貫穿其中,引領大學畢業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人生觀等,重視多方聯動力量,尋求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育人合力,深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陳芳.慢就業背景下高校就業創業工作創新[J].中國市場,2018,(21):171172.
[2]楊燕濱,胡寶.推進“四個融合”,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4.
[3]陳薇.改革開放40年大學生擇業觀的變遷[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10(06):610.
[4]郭炳春.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就業問題處理與探討—輔導員就業輔導實錄[J].高校后勤研究,2022,11(248):7880.
[5]陳曉戀,周建鵬,張祎.后疫情時期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的思想特點與引導策略[J].教育探索,2022,11(359):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