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邦,何曉清,王 靜,周田華,王 杰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九二〇醫院全軍創傷骨科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2)
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常見病癥,可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1]。由于CNLBP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導致其治療可能將是多樣化和個性化[2]。腰骶支具常用于腰背痛的對癥治療。盡管有文獻認為腰骶支具有利于亞急性或急性腰背痛患者人群的康復[3],但是否有益于CNLBP患者在治療尚無相關報道。此外,目前國內尚未發現關于腰骶支具長期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這項隨機試驗為國內首次評估佩戴腰骶支具對CNLBP患者的影響。主要評估核心穩定訓練聯合腰骶支具是否有利于CNLBP患者的疼痛緩解、生活質量的改善及對核心肌群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2018年6月-2021年12月,筆者對解放軍駐南部戰區非特異性腰背痛戰士進行招募。總共有80名患者符合所有納入標準并同意參與者(平均年齡:36.1±4.3歲;10%女性)。所有患者完成初始評估,本文使用了從0到100的計算機生成的隨機數,在此基礎上,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治療組或對照組。納入標準: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是指原因不明的某一特定病理的疼痛,或胸腔下緣與骶骨之間局部張力疼痛為特征,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排除標準:伴有不穩定的腰椎滑脫、腰椎手術史、最近一年使用過支具或進行過物理治療、以及精神疾病史。該研究得到了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倫理和研究委員會的批準。所有研究參與者都提供了書面知情同意書。
所有參與者接受由物理治療師指導的運動計劃。運動方案主要包括穩定與控制盆腔運動,軀干、四肢肌肉強化與伸展運動。治療組除參與康復訓練外,還需佩戴腰骶支具。在治療期間,康復治療師指導參與者如何佩戴支具及護理。

在這項隨機試驗中,共篩選出145名腰痛患者。總共有80名患者符合所有納入標準并同意參與研究(平均年齡:36.1±4.3歲;10%女性)被隨機分配到治療組或對照組。2組的所有變量的初始參數相似,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人口學特征
2組組間V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RMQ殘疾調查問卷線性回歸分析結果,組內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者的RMQ殘疾調查問卷評分下降幅度(降幅:5.1)比治療組(降幅:4.6)更大,2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末次隨訪2組組內ODI值均有顯著改善(P<0.01)。對照組ODI值(變化值:13.2)與治療組(變化值:11.1)相比,有更大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
TSK評分組內或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8周,治療組TSK評分變化分數為42.4±11.0,隨訪12周時為43.6±9.4;而治療后對照組為41.1±12.1,隨訪12周時為41.3±14.7。這表明2組的這一結果測量值改善很小,對照組則稍大一些。McQuade測試在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的測試結果有顯著改善,且有統計學差異(P<0.05)。指尖到地板的距離顯示2組組內變化顯著(P<0.01),2組組間差值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2。
在生活質量方面,方差分析顯示治療12周后隨訪時組內SF-36調查表各個檢查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2)。在其他評估項目:治療組在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組內變化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對照組的身體功能、身體角色、身體疼痛和一般健康)得分組內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的平均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治療后和末次隨訪SF-36生活質量
治療8周,12周后核心肌群B超影像顯示2組的TrA,LM 肌肉厚度均有顯著改善(P<0.05),組間無統計學差異。末次隨訪對照組TrA,LM橫截面積較實驗組顯著增加,且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治療后肌肉大小和橫截面積(mm和mm2)組內和組間變化的平均差異(95%置信區間)
腰骶支具用于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的輔助治療,作為其他保守治療的一種方案存在爭議。研究表明腰骶支具通過姿勢支撐來幫助CNLBP患者緩解癥狀。采用體位攝影,Munoz[4]研究了腰骶支具所提供的支撐力,并認為支具有助于患者身體平衡。研究[5]發現穿戴束身衣的Cochrane[7]患者,比不穿戴產生更好的臨床效果。在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疼痛評分隨時間的變化上沒有顯著差異。與對照組相比,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組早期的功能評分優勢逐漸減弱,這可能由于腰骶支具限制運動所致。腰骶支具的固有功能是減少軀干運動,這在某些工作條件下可能是有益的[6]。2008年的分析認為,有證據表明與接受過舉重技術訓練的受試者和未接受任何訓練干預的受試者相比,腰椎支具不能預防或治療急性或CNLBP或損傷。這可能說明專業知識的教育有利于CNLBP的預防和治理。
軀干的肌肉萎縮、無力和僵硬是腰骶支具的常見不良反應,可能導致患者疼痛和生活質量惡化,但這并沒有得到高質量文獻研究的明確支持。近期多項有研究關于腰骶矯形器對軀干肌肉力量和表現影響的系統性綜述表明,沒有確鑿證據支持這種腰骶支具導致軀干肌肉無力、萎縮或功能障礙的說法[8,9]。但文章同時認為該研究的方法質量欠佳包括他們的分析方法,并呼吁進行更高質量的研究。有研究認為腰骶部支具不能提供疼痛緩解,且不利于腰背肌功能改善[10,11]。在本研究中,筆者測量肌肉厚度及體積或硬度,結果佩戴腰骶支具患者核心肌群可能存在肌肉萎縮、無力的風險。這就需要大樣本,長期的隊列研究進一步得出更有信服的結果。
有研究表明,某些職業中腰骶支具在預防復發性腰背痛和腰背痛損傷方面具有潛在的作用[12,13]。有證據表明腰骶支具的固有功能是減少軀干運動,這在某些工作條件下可能是有益的[14]。然而,研究分析認為,接受過舉重技術訓練的受試者和未接受任何訓練干預的受試者相比,腰椎支具不能預防或治療急性或CNLBP或損傷[15]。
目前國內無腰骶支具使用的相關研究。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對使用支具的態度是依從性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因素。佩戴支具帶來的良好體念感超過主觀的不適,或者支具磨損帶來的不良并發癥大于支具佩戴益處,都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評估。Eklund A等[16]人在2019年的研究發現脊椎指壓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改善期望較高的患者,臨床療效得到“明顯改善”的可能性要高達58%。因此,本研究需要在實施支具干預之前評估CNLBP對背部支撐的態度和期望。
這項研究表明,穩定與控制盆腔運動、軀干肌肉強化與伸展運動能有效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治療期間腰骶支具的使用并非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