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萍 趙然平
二十大精神的深度學習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積極將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與各課程的教學相融合,能夠讓學生從多維角度去解讀,也能讓學生真正將二十大精神讀“活”。尤其是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與二十大精神相結合,不僅能讓學生以歷史眼光去認真分析和領會二十大報告精神,還能讓學生去深度思考二十大精神在歷史維度內散發的光芒。
要將二十大精神真正地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教學過程當中,要做到的是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正確方向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更是深刻領會二十大精神內涵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在大學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必須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真正地將黨的領導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近現代史綱要老師要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思路,要有堅定的信仰,要有大局意識和家國情懷,要確保二十大精神和課程教學相融合的過程中“不變質”,要讓二十大精神內涵在課堂上變得更豐滿。
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要貼合大學生的實際和社會發展的現實,特別是要抓住移動互聯網這一載體,讓互聯網成為二十大精神的宣傳陣地。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加持,將二十大精神進課堂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能通過全新的呈現形式吸引大學生的主義,激發學生在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的學習熱情。
老師要切實將二十大進課堂作為今后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任務,并立足具體實際,打造精品課程。更高質量的課程不僅要求教師能完全準確地將二十大的精神實質與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內容相融合,還要求教師能夠借助更具感染力的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保證學生能準確地從近現代史綱要的角度分析解讀二十大精神,尤其是要學生能從歷史維度分析二十大報告中的一些新提法,幫助學生明確不同的提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二十大精神要高效地融入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必須加大力度創新教學形式,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面對的大學生都思維活躍、思想超前,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要切實轉變教學思路,引進更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形式,比如借助數字化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甚至還可以在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選擇影音資料,豐富課堂呈現。
為了確保二十大精神能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貼合,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并闡明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吻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淵博精深,包含著多種基本思想,如天地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一體、厚德載物、親仁善鄰等,這些思想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宇宙觀、世界觀、人類社會觀、品德觀,與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的西方文化,為了存活和發展,必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了“不忘初心、牢記宗旨”的精神,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厚德載物”的核心思想之一。在講述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史學意義時,必須深入挖掘偉大建黨精神,明晰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贏得歷史發展新勝利的力量根源和精神基因。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可以使二十大精神更加靈活、生動、內涵豐富,更好地呈現給學生。
切記要將報告中的每一項內容與課程教學相貼合,從全局的高度去深刻把握,做到“瞻前顧后”。比如在導言部分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怎樣才能把會議精神很好地反映到中國近現代歷史綱要課的教育之中,首先就是要給他們說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征程中的共同訴求,也是我國百年歷史中的核心準繩,特別是在中國近代史中,始終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作首要重任并為之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核心指引統攝整個歷史課程體系,也為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依托。
二十大精神與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的深入融合,要確保從多個角度深入對比和分析,將報告內容放在具體的歷史階段去分析,才能更精準地把握會議精神的實質。在二十大報告的第二章內容中,要科學地將我國在近現代所采取的各種救國救民的辦法滲透在報告內容當中,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到今天踏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一路上的各類探索經歷過失敗和磨難,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咬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任務迎難而上。在這一章的學習中,也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史學主題與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加以分析,深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促進中華民族輝煌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性的意識,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行”的理解,從多維度理解“馬克思主義行”的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中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全面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祖國等重大原則的把握。
第三章的知識內容其實和第二部分的內容基本相同,應注意本章融入的關鍵內容是要把辛亥革命的努力和失敗的重大歷史問題和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加以研究,從而發現現實局限性,以便更深入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促進中華民族巨大振興的必由之路”這一規律性認識,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行”的認識,深化對“堅持共產黨主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特點,是對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先進制度所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礎的認識。
關于二十大報告中的第九章,在將其融入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這樣幾點:一是要正確闡釋二十大報告中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在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多年研究和經驗基石上,通過十八大至今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性重大突破,我們黨順利推動和開展了中國式現代性。”二是要正確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與主要原則。中國式現代化是由黨所帶領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道路,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映出中國式社會主義性質的規定性特征,既體現在黨的領導這個基本特點上,又體現在促進社會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互動健康發展、人與自然環境和睦共處、走上和諧文明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點上。三是要從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戰略步驟設計的角度,引導學生加深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一個整體的理解,引導學生從全局的觀點看問題。四是要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顯著成績來看,堅持推動創新,堅定不移抓住創新的準確發展方向,以深化人們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代之間的堅持與發展的相互關系的深刻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要把握的重大原則的認識。
本文分析了二十大精神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相融合的具體路徑,從課堂教學的基本著力點、課堂教學要求、課堂整體教學策略等層面分析了怎樣才能讓二十大精神在高校的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落地生根,既關注到了學生對報告精神的深度解讀和踐行,又關注到了學生歷史思維的建立和家國情懷的培養,為二十大精神在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扎實推進提供了積極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