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靚靚
?內容摘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普遍兒童的認知結構是通過順應與同化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提高、豐富和發展。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設置和挑起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本文主要從創設情境、引發猜想、制造“陷阱”、利用錯誤、設置追問五個方面闡述如何挑起學生認知沖突,從而引發思維碰撞。
關鍵詞:認知沖突;激發欲望;思維碰撞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教師在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時,要先了解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點適時地挑起認知沖突,滿足學生自主探索的需要,激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愿望,為組織有效的學習交流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和諧的發展。
一、如若使學生主動建構,設置認知沖突需巧妙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因為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產生新的變化的。在教學中把新知識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再在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合理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1、設置認知沖突需創設情境
新課程提倡從生活中回歸,強調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謀求科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和諧統一。例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時,教師以這樣舉例,鄭州某日最高氣溫為10℃,夜晚由于寒流入侵,氣溫驟降了15℃,請同學們求出寒流入侵后的氣溫。這種實際問題與原有知識引起了認知沖突,使得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為新課講授做了很好的鋪墊,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設置認知沖突應引發猜想,
學生對于新知識、新技能,往往抱以好奇、猜測的態度,而且也會有濃厚的興趣去了解和探究。在教學中,我們不妨讓學生去對一些新知識進行大膽猜想,然后想辦法來證明猜想的正確性,以此來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如在“教植樹問題”上先讓學生看圖找出“兩端都植樹,樹的棵數就比段數多1”的規律,然后緊接著就讓學生嘗試猜想:兩端都不植樹時,樹的棵數和段數之間的關系?當學生大膽的嘗試猜測后,立刻鼓勵學生用圖形證明一下他們的結論。這樣不但可以挑起學生認知的沖突,而且能較好的鍛煉思維。有這樣的模式后,學生活躍了思維,也提高了學習能力。從而完善自己的思維。
二、想激發學生思維碰撞,需自主引入認知沖突
1、教師不能是認知沖突的呈送者
有一位老師在《認識小括號》一課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通過情境讓學生收集信息,并提出問題: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條船限乘客9人,至少要租幾條船?接著讓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再進行反饋交流,在反饋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下面的方法29+25÷9 =54÷9 =6(條)。于是問學生“你們有意見嗎?”這時學生都非常一致的認為這種方法是正確的。老師沒辦法,只好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運算順序有無問題,個別學生才發現這樣列式應先算除法。老師又問學生“那該怎么辦呢?” 這時教室里還是鴉雀無聲,教師只好把小括號介紹給學生認識。這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認知沖突過于直接、過早地呈現給學生,沒有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沒有讓學生帶著屬于自己的問題去探究,學生不能真正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新奇,興奮與成功的喜悅。
2、學生才是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究者
又如上例教學《認識小括號》中,先通過暗設認知沖突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再反饋交流并評價學生的錯例,使學生充分經歷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的過程,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斷的提高、豐富和發展,建立了穩定的認知結構。整個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使學生遇到問題的“機緣”創造者,而不是問題的呈送者,而學生才是問題的發現者。教師應利用好學生思維差異這種特點,它對學生的思維碰撞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在教學中,老師應為實現學生的思維碰撞創造機遇,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地把自己對問題的見解、思考方法、策略等與別人交流,并自主分析產生不同的原因。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習活動的關鍵處,不斷地、適時地挑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并讓學生充分經歷認知沖突的過程,使他們在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和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發現并體驗到已有知識經驗的局限性,進而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性學習的強烈愿望,并且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此來完成我們的教學目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曹培英,《聚焦探究性學習》,《小學數學教育》,2003.1-2期
[3]?易凌峰,《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4]《數學教育的認知論和心理學》,《數學教育評價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