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潔
摘?要:批改作業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聲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教師可以從中得到教與學的信息反饋,學生可以從作業檢測中了解對所學內容掌握程度。然而傳統作業批改體現的是教師主觀意識下的粗糙判斷,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本文旨在對目前小學英語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做以闡述,并在參考其他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一些作業批改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作業批改;問題;策略
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批改作業是一個薄弱環節、一個被忽視的環節。一段好的批語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但是一直以來,許多教師只注重作業的布置,卻忽視了對作業的批改,致使教學效果無法提高。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對小學英語作業批改的看法。
(一)批改主體多元化
根據教材內容、作業習題的難度和數量,結合課時安排及學生完成作業的具體情況,教師應變換批改形式,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
對于一些必須過關的難點、重點作業,可進行面批。此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學習興趣不濃、基礎較差的學生。這種細致地輔導能讓學生掌握好知識,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掃除學生思想和學習上的障礙,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批改的過程就是個別補課的過程,同時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教育,對他們要耐心輔導。
(二)批注方法藝術化
很多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時,僅以“×”或者“√”在作業上批注,這樣的做法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應考慮到學生的主觀感受。筆者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對英語作業批注方法進行了一些嘗試,發現效果極佳。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1.加框法
在學生作業錯誤之處的上方或下方空白處打個不封口的框,讓學生看到哪里錯了,并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予以訂正,訂正內容就寫在框內。訂正對了,教師在下次批改時予以封口;若訂正錯了,教師則應在課后當面給學生講解清楚。加框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訂正習慣,有利于知識的掌握與鞏固。
2.符號法
教師在逐本批改作業時不寫出正確答案,而代之以各種符號指出錯誤,作業發還后,學生根據符號思考正確的答案,進行訂正。這種方法能夠促使學生認真思考“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錯的”和“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有利于鞏固知識,提高作業質量,教師還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
3.臉譜法
英語是一門需要學生興趣的學科,簡筆臉譜法是一種很好的嘗試。臉譜分二種:微笑和生氣。臉譜法增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改善了學生的作業質量,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1.打分方式多樣化
每一個學生寫完作業都希望能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和贊賞。當學生看到自己辛勤勞動完成作業后得到“A”或“Good”時,就會充滿信心,增強學習興趣。教師應在作業評價中采用多樣化的打分方法。
2.適當地進行分層評價
學生因為個人多方面的差異總是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布置和批改作業。
3.注重作業批改的過程性評價
教師批改作業應做到意在“批”,旨在“改”。教師在作業的批改中下功夫,做到細致、認真,要批得精而細。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較小或需要指導的地方用符號給予修改。
(四)評語書寫藝術化
新課程理念提倡:在批改作業時運用激勵性、表揚性的評語,能讓學生體會關懷、認識自我,促使他們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師在作業批改中的評語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以激勵性的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巧用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
每次批改作業,我都要對作業書寫認真的學生,使用這樣的評語?:“You are a clever boy/girl!”“Very good! Excellent! Good! Nice! Great! Wonderful! Careless! ”等等。
2.巧用評語啟發學生思維,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對于一些學生能抓住一些關鍵性的句子,正確靈活地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可寫上如此評語:“Very good! You are clever.”
3.巧用評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最初批改作業時可以使用較簡單的評語,如A、B、C等。學生最初看到評語有差別一般都會努力讓自己達到最高的A級。建議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只要學生作業有所進步,就可以把作業等級慢慢加上去。
總之,教育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評出好學生和差學生。作業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做作業,而不是評出好作業和差作業。提高作業評價的有效性,需要我們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作業批改只要得法,不僅有利于減輕教師負擔,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正視錯誤的習慣,從作業批改和訂正中學習好的方法,使他們在知識的掌握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麗.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3):52-53.
[2]戴天揚.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與評價的創新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18(10):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