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教師追求的永恒。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不再流于形式,落到實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重點反思我在合作學習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不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這對于剛剛開始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尤為重要。教師要耐心扶助,除教給他們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還可努力創設便于學生思考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動腦欲望,逐步形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說。
(二)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在聽課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發言的主要觀點,并與自己的意見相比較;二是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行為,也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積極實踐、動手操作的習慣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也離不開實踐操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操作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善于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其次,要培養學生把實踐與思維結合起來的習慣。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但往往會出現操作后仍不能正確解答數學問題的現象。這就是沒有很好地把實踐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必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系,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最后,要培養學生合作實踐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操作活動,更要體現合作意識,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操作時,要有意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注意的事項
(一)合作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二)合作學習應正確處理好組內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為此,教師可首先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動手,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其次,在組內安排他們優先發言,讓學困生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第三,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聽完再動手操作,細致分析一下過程;第四,教師行間指導時,應重點指導學困生學習操作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
(三)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