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張紅
[摘 要] 隨著高質量內涵發展不斷推進,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探討了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發展現狀和特點,闡述了其獨特的發展規律、機制和制約條件,展示了民辦高校圖書館通過搭建優秀文化平臺、培育傳統文化素養、引導優良閱讀習慣、積極服務社會和推廣地方特色文化等實踐經驗,為校園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提出了圖書館應進一步提升文化引領功能、信息化水平、提升服務意識和質量三個方面,持續為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 圖書館;民辦高校;校園文化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研究課題“民辦高校圖書館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的模式研究”(MBXH22YB285)
[作者簡介] 劉強(1973—),男,四川廣安人,碩士,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軟件技術、教學管理研究;張紅(1979—),女,四川仁壽人,學士,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圖書館館員,主要從事圖書情報、文化與健康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9-0013-04[收稿日期] 2022-10-08
在我國“人才強國”和“科教興國”的教育發展戰略下,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承擔了重要的作用,學校舉辦方、社會、師生對高水平校園文化需求更加強烈。本文探討了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發展現狀和特點,通過案例分享了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踐經驗,并提出了進一步發揮圖書館作用的建議。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民辦高校校園文化,是指民辦高校全體師生員工為了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在建設學校各個領域中,通過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產物”[1],其以人為主體,是影響人才培養的“軟環境”。它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精神和大學品牌的重要體現[2],更是大學獨特價值觀的體現。只有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等領域持續傳承這個價值觀,不斷吸引和塑造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培養出具有高辨識度的人才。
獨特的校園文化能夠增強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民辦高校成立時間不長,沉淀少,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還存在著領導者建設意識不強、師生認識不夠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和成效,對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化認同感和師生歸屬感是一所高校師生的內在凝聚力,對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當師生認同學校,形成歸屬感,才能自覺地按照學校的規范行事,他們才能夠與學校形成一個整體,形成學校特有的“氣質”[3]。
針對校園文化建設,有學者提出了“隱性課程”的觀點,并用物理學“場”的理論來研究校園文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隱性課程的“場源”潛藏于校園文化之中,場內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相互溝通[4]。
從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校園文化發展歷經了不同的階段。初始階段,人們主要關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隨著理論研究逐漸深入,人們對校園文化的認識不斷提高,逐漸提出了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校友文化、校園政治文化等概念,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這些新的研究和探索,為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民辦高校歷經40年的發展,不斷展現出獨特的發展路徑和策略,逐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品牌,其校園文化由于其歷史背景、辦學目標等方面的特殊性,也逐漸展現出獨有的特點。
(一)校園基礎設施與校園文化建設同步發展
民辦高校在建校之初,主要滿足基本的教學、學生生活和日常管理的基本需要,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就讀,就必須在校園環境、管理制度、設施設備、教學理念等方面體現其區別于普通公立高校的獨特性、易識別性,使得校園文化建設從一開始就融入校園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由于民辦高校建校時間短,師資水平、師生科研能力、校友成績、辦學成果等積累很少,與積累深厚的公立高校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民辦高校往往通過新穎的建筑外觀和功能、技術領先的教學設備等來彰顯學校的辦學實力,宣揚辦學理念,建立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信心。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性
民辦高校資金主要來源于學生學費,具有明顯的市場化特色,為滿足學生、家長和社會不斷提高的預期,必須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學校策略,這就展現了巨大的體制優勢。作為民辦高校的特殊類型——獨立學院,繼承了原母體學校的優勢學科,在市場需求刺激下,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逐漸呈現出與母體學校不同的專業發展之路,展現了更大的發展活力。靈活的內部體制、創新性的發展路徑,是民辦高校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發展更為迅速
民辦學校建校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首先要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隨著辦學規模逐漸穩定,在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過程中,國家對高等教育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在提升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強大壓力下,民辦高校逐漸意識到,要成為領先的品牌,必須投入更多資金、人力和資源,必須建立領先的教育理念和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并迅速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使之落到實處,促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我們可以大膽預測,隨著民辦高校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設施設備逐漸完成階段性投入,在不遠的將來,必將有一大批民辦高校的品牌和文化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四)高效靈活的決策機制是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功的基本保證
由于民辦高校的投資和管理可能來自不同的利益訴求方,在學校文化和品牌建設過程中,必須確保重大決策高效靈活,要有一個“一錘定音”的決策者。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全校上下行動高度一致。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效靈活的決策機制是民辦高校的核心文化,是民辦高校文化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五)民辦高校校園文化水平的高低受師生基礎條件的制約性更強
不可否認,民辦高校學生的自信、自律、學習基礎等方面,與公立高校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限于師資力量、外部資源等條件制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師生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較少,高水平的成果積累比公立高校更為困難。
民辦高校收費較高,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期望值也較高。為實現高質量就業,學生迫切需要學校提供充足的活動場所和設施設備滿足其大量活動的需要。但是資金來源有限,導致需求和現實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容易引發學生的不滿情緒。在資金條件、師生基礎和設施設備三大因素影響下,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比公立高校更具挑戰性。
三、民辦高校圖書館的地位和作用
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中心,在弘揚和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即承載著保存人類精神文化遺產、提供信息服務等職能。圖書館應該深刻認識到自身的文化價值,主動研究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提供豐富的資源、組織多樣的文化活動等,積極開展校園文化理論和實踐研究,持續推動校園文化的創新和升華。
圖書館文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體。其一為最外表的物質文化,主要體現在建筑外觀、藏書、館內設施設備等方面。其二是處于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主要體現為圖書館為保障正常運行所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組織機構,以及為機構和制度正常運轉所提供的必要物質保障。其三是精神內涵,表現為圖書館內員工的精神面貌、服務意識和質量,是圖書館價值觀的體現。
在學校文化建設體系中,圖書館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宣傳作用
圖書館是一所大學文化底蘊、成果沉淀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大多設置在學校標志性建筑之內,其建筑外貌、設施設備、閱讀環境、藏書特色等,已成為眾多學校宣傳的窗口。
(二)教育作用
首先,圖書館的功能是對學生信息素質和利用文獻能力的教育。《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三十一條中明確規定: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其次,圖書館承擔著傳播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職責,是延伸課堂教學、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的重要場所,是學校環境育人的重要場所。最后,圖書館優質的服務,能讓朝夕相處的學生感受到友好的氛圍,是服務育人的重要場所。
(三)服務作用
圖書館首先要服務于校內師生教學和科研,為他們提供最新、最全、最深入的圖書資源。其次要服務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圖書館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圖書館要主動作為,應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不斷探索和創新,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展現更多價值。圖書館應與社會各界緊密合作,為學校創造更高質量的文化品牌。另外,圖書館還應服務于讀者的終身學習,從培養學習習慣和營造環境入手,為建立學習型社會提供更多的資源服務。
(四)文化引領作用
圖書館是學校重要資源的匯聚地,是開展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豐富的圖書資源、靜謐的學習環境、濃厚的學習氛圍、良好的閱讀體驗,對學校文化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在耳濡目染之間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讀者通過閱讀各種書籍,通古今,明事理,可以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風貌。在建設全民學習型社會過程中,圖書館也將起到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四、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圖書館校園文化建設途徑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圖書館經歷了20年的發展,目前已建立了成都、德陽、綿陽三地四校區四個分館,服從學校發展戰略,不斷開拓創新實踐方式方法,持續為全校3萬余名師生提供優質服務,努力做好學校品牌建設的“文化中樞”。
(一)做優秀文化平臺的搭建者
圖書館堅持“資源、管理、服務”三位一體協調、可持續發展思路,為提升科研服務能力,建立“文獻保障與知識服務研究中心”,成功申報綿陽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四川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文化繁榮,建立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驗中心和校外優秀傳統文化傳習基地,打造了“地方文化講座” “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等品牌文化活動,成為優秀地方傳統文化的傳習基地。
(二)做文化素養培育的踐行者
為進一步拓展文化育人功能,圖書館近年來開設了“信息檢索與利用”“大學”“詩經”等信息素養、傳統文化選修課程。“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信息資源體系、檢索工具和方法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基礎信息問題,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自開課以來,每學期均有近500人選課。學生通過讀原文、頌經典,極大地提升了傳統文化素養。
(三)做優良閱讀習慣的引導者
受新媒體、網絡和智能設備影響,“00后”學生傾向于通過“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獲取信息,容易在龐雜的信息面前出現“網絡迷航”問題。繁雜的、經過精心加工的“碎片信息”無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且泛娛樂化傾向的碎片信息,對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正確價值觀的積極作用不明顯。
鑒于此,圖書館在深入調研“00后”學生閱讀習慣、傾向和需求的基礎上,調整服務方式和策略,推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天府閱讀行動計劃”,明確了各單位工作的任務和目標,力求做到全員參與,致力于引導學生從“碎片化”閱讀轉移到更有價值的閱讀方式上來,為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構建特色書香校園,營造崇尚閱讀、堅持學習的濃厚氛圍,培養青年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得到了學生、學校內各單位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四)做積極服務社會的開創者
圖書館從2011年開始向社區居民開放,是四川首家向社會開放的民辦高校圖書館。2019年,與當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公共圖書館等23家圖書情報單位形成了聯盟。圖書館與地方圖書館通過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了館際間的交流合作,彌補了地方公共文化設施的不足,同時也為學校師生、社會讀者提供了更為豐富便利的文獻資源。
(五)做特色地方文化的推廣者
依托地方特有資源,圖書館通過舉辦“四川歷史名人大講堂”、地方非遺文化專題講座、紅色文化專題講座等,深入挖掘和推廣地方特色文化素材,為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增強學生對所屬地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總結與展望
建立優良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全面參與、共同發展的事業。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圖書館雖然在某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是時間較短,積累較少,在文化引領、信息化建設水平和服務質量等方面,仍需不斷提高和完善。
(一)進一步提升圖書館文化的引領功能
圖書館作為學校信息中心、學術服務機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發揮資源優勢,收集、整理、傳播優秀的典藏資源,提升書籍、電子資源的使用效率;要進一步發揮圖書館在學校中特有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優勢,吸引更多師生“入住”圖書館;要精選優質資源、加強藏書推廣、優化內外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深化制度建設、宣揚讀者文化、加強校地合作、建設展覽文化,進一步提升自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二)提升信息化水平
圖書館在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過程中,需整合既有平臺資源,傾聽師生需求,加強總體規劃,深化功能設計,強化信息挖掘,實現互聯互通,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圖書館應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在網絡普及和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情況下,提升師生借閱體驗,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升服務意識和質量
圖書館要根據學校學科發展規劃,貼近各教學單位、師生需求選書。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基本了解專業發展內涵,了解教師和學生的科研發展動態,及時掌握師生利用圖書情況,分析書籍借閱量較低的原因,變被動為主動服務,主動向師生推薦新書、好書,并充分用好、持續開發文化交流平臺,為校園文化建設持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孫旭.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4.
[2]朱京鳳.目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J].中國成人教育, 2010(4):34-35.
[3]徐偉.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研究[J].改革與開放, 2015(20):111-112.
[4]何云峰.隱性課程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 30(6):50-52.
Research on Library Servi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Tianfu College of SWUFE Library as an Example
LIU Qiang, ZHANG Hong
(Tianfu College of SWUF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elaborates on its unique development laws, mechanisms, and constraints, and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building excellent cultural platforms, cultiva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guiding good reading habits, actively serving society, and promo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making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t is proposed that libraries should further enhance their cultural leadership fun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vel, and service awareness and quality,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library; privat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