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社會以及市場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人才培養的理念存在差異,使得高職院校培養出的管理會計人才無法較好地融入企業。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首先簡要分析了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必要性,其次闡述了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措施,以期對相關部門的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業財融合;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5.022
[中圖分類號]F230;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5-0075-04
0? ? ?引 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不僅已經得到大眾的認可。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僅是高職院校的發展重點,也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儲備人才力量的必然要求。因此,為保證職業教育能夠高速發展,高校應重視與企業間的溝通及交流,重視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促使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工作可以得到創新以及升級。
1? ? ?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必要性
1.1? ?滿足管理會計人才供給
因為企業以及市場對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較高,而國內的人才培養體系處于起步時期,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差距較大,二者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導致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存在人才培養的差異以及人才定位不同的現象,最終使高職管理會計人才與市場的需求不協調。因此要將校企融合的培養機制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一方面,教師在校內為學生講授基礎理論知識,并嚴格遵守教育部門的規定。另一方面,學校要增加人才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可以使人才盡早進入企業實踐,為人才創造機遇。另外,這一人才培養機制的創建,使企業的人才培養計劃貼合業財融合背景,這也充分體現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必要性。
1.2? ?符合高職管理會計人才需求
基于業財融合背景進行思考,企業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呈增長趨勢的。而管理會計人才領域內部卻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若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僅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發展,則很難滿足當前市場以及企業的發展需求。換個角度講,對于營利性的企業而言,其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其需要全面性的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并且這種人才必須具備成本核算的能力。所以,高職管理人才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企業可設定明確的考核目標,控制人才的產出質量,讓每位人才都具備企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最終使人才的適用性增強。只有這樣,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才能保證企業利益最大化。
2? ? ?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師資隊伍不強大
校內的部分教師未畢業即上崗。雖然其儲備的知識較多,但缺少實踐經驗,難以從企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無法從企業的采購、準備、核算以及銷售等流程進行思考,更無法教授學生應急處理方面的知識。這些教師僅僅依靠教材講解內容,且在課堂講解過程中缺少豐富的教學案例,從而造成學生的知識面狹窄,難以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教師的實踐經驗匱乏,使學生案例搜集、剖析以及整理方面的經驗較少。同時教師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接觸較少,難以勝任會計教學改革計劃中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存在師資隊伍不強大的問題。
2.2? ?人才與社會的脫節
課程培養內容設計不合理,教材內容過于陳舊,阻礙了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發展。因為在互聯網技術、會計信息處理以及風險識別等課程中出現內容匱乏的現象,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一旦企業更新了經營理念及技術要求,則會阻礙人才發展,導致人才與社會脫節。
2.3? ?復合型人才欠缺
以往財務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只要掌握簡單的核算即可,如:成本、核算收入、利潤、費用、記賬等內容。而現今企業的經營方式更注重事后的監督以及管理操作,使業務以及財務信息分開核算,這大大增加了財務部門在核算工作方面的難度。這樣一來,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的現象,則會忽視對學生管理會計業務能力、信息化能力以及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培養。那么在學生走向社會后,則只能做簡單的統計、核算以及制單工作,無法跟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速度,更無法勝任高職管理會計的崗位要求。最終會被企業,甚至被社會淘汰,無法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3? ? ?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措施
3.1? ?加大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讓教師自身的知識掌握能力有所提升,培養其綜合素質,確保每位教師都能掌握大數據技術、信息技術、財務智能化技術以及財務機器人等方面的知識。培養教師的業財融合思維,確保教師能夠獨立操作會計軟件,具備較強的數字化操作能力。
首先,對于教師隊伍而言,應增加高職稱、高學歷的教職工作者。增加教師團隊內的新力量,確保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師資隊伍是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的。其次,可引入智能化、大數據方面的技術,定期對教師開展培訓。例如創建數字化技術培訓班及信息化技術培訓班,加強教師與先進知識的接觸力度,運用動態的培訓方式,使教師的綜合技能得以提高,以培養出一支綜合能力及素質較高的教師團隊。
3.2? ?明確業財融合下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的會計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核算方面的知識,更需要運用網絡,生成財務分析報告,運用業財融合的方式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因此,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會計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認知能力,滿足新時代人才的發展要求,在傳統的會計操作領域上進行升級,從而滿足當前企業以及社會的需求。
人才需要具備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基于業財融合的背景下,管理會計人才需要創建出規模化的知識儲備區域,將融資、金融、計算機、投資、互聯網等知識內容進行整合,掌握更多的知識,方可站在管理會計的角度觀察整合企業的發展狀況。
在會計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培養其溝通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傳統的財務會計接觸的多是書面上的內容,而現代的財務會計不同,管理會計人才需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其需要通過網絡渠道進行數據的收集,其所執行工作會涉及不同的部門。例如,在企業預算以及決策工作開展過程中,管理會計需要逐一對接企業的員工,參與到預算管理、編制、執行以及決策工作中,從而將自己所執行工作整合到數據庫內,才能確保財務部門預算以及決策工作的嚴謹性。所以,對于會計人才而言,其需要具備良好的協調以及溝通能力,才能盡量保證后續工作不會出現問題。
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會計人才需明確業務以及財務互通的目標,培養自身的綜合分析能力;深度分析以及挖掘財務部門的數據信息,根據企業的業務內容,檢索海量數據,以輔助后續企業決策工作的開展。同時,在會計人才開展數據分析工作時,不應將核算內容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應通過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整合,完成在數據庫的存儲工作。會計人才必須主動跳出舒適圈,創新自己的思維模式,將主動觀察行業態勢作為目標,及時掌握同行業產品之間的競爭力,了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見的風險并根據自己掌握的財稅知識,增加自身在企業內的價值。
會計人才需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因為德才兼備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所以,在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加強對防范風險、企業管理等內容的講授,讓人才掌握當前的財經法規,保證人才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使人才能夠深入到業務當中,使其在步入社會后不被經濟利益所迷惑。
適當培養人才的信息化素質。結合《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國家目前已經提高對會計人才的重視,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使人才所掌握的知識量增多。對于大型企業以及中型企業而言,應開展與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相關的信息化培訓,讓人才掌握電子稅務、大數據、物聯網、財務智能等方面技術,使會計信息化的進程加快。以此確保會計可以向信息化轉型,從而實現對新時代會計人才的培養。
3.3? ?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的仿真實訓、課程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課程內容已經進行調整,并且符合業財融合的背景。因此,為保證會計人才的培養工作能夠順利開展,應適當地更改會計專業課程內容,創建出具有深度的教學體系,讓會計人才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讓其能夠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培養其財務智能化、信息化的基本技能,有效提升其綜合能力。
首先,可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使院校能夠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增加與先進企業的聯系,選擇發展及市場信用好的企業,維護人才的利益。將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保證在業財融合項目規劃以及設計過程中都能為人才考慮。鑒于此,則可運用校內實訓的方式,增多人才與企業的接觸機會,讓人才能夠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保證其可以在實踐過程中調整實踐崗位。而校內的教師,也可根據人才的日常表現,豐富教學內容,為人才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定期開展仿真實訓工作。通過對校內專業課程進行設置,讓每位會計人才都能參與到實訓活動當中[1]。
其次,可通過校企聯動平臺的創建,增加校內的實訓活動。讓企業內的領先人員能夠加入實訓課程當中,使人才能夠體驗到新技術以及新設備,培養人才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可通過職業道德課程,以學生會的活動為主體,提高人才的業財融合能力,讓人才可以在實戰訓練的過程中,了解企業的經營以及生產方式,劃分業財融合的重點,促使人才得到全面的發展[2]。
最后,應創建業財融合項目,讓應收賬款的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例如:全面預算管理、Excel財務表格模型等,讓人才結合案例進行分析,保證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會計知識,使其運用實戰訓練的方式,為后續的就職做鋪墊[3]。
3.4? ?制訂信息化課程設置方案
為保證會計人才的全面發展,應加強對高職財務管理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將產教融合作為管理人才培養工作的促進性因素。根據人才及企業的需求,升級當前的課程設置。由于傳統的課程體系難以培養學生的業財融合思維,所以,教師在設置課程時應將基本知識作為學生培養的鋪墊。通過實訓課程,使學生提高自身的技能,保證學生可以強化自身的信息技術、管理知識并拓展會計學的知識面。通過對會計專業內容進行更新,執行信息化課程設置方案,讓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知識深度以及廣度[4]。
首先,創新當前的會計專業教學體系。將業績評價、公司管理、風險管理等內容設置為基礎課,讓學生學習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以及預算管理等內容。同步拓展云會計以及互聯網等知識內容,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5]。
其次,應開展會計專業內容的改革,展現出高職院校的教學特色。根據企業的行業標準以及行業規劃,在校內引入新技術、新設備以及新工藝,讓學生可以提前體驗到任職的感受,運用業財融合的方式,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例如,通過“財務共享中心”的教學案
例,讓學生對A企業的業財融合案例進行了解,使學生深入接觸互聯網并掌握網絡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運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盡早在社會中進行實踐。或者,讓企業內的講師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在講師的帶領下,使學生對企業進行參觀,讓學生能夠及時參與到實踐訓練過程中。
最后,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優先做好教學準備,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例如,運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發言,動腦思考,使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再局限于課堂,更要延伸到社會,使學生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從而使其可以自主學習。
4? ?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保證高職管理會計人才能夠滿足當前社會以及企業的需求,學校應側重于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定向培養的方式,統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確保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高職院校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使企業的業務需求以及社會的財務智能化需求得到滿足,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加大復合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
主要參考文獻
[1]梁慧貞.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財會學習,2022(26):152-154.
[2]韓琦霏.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2):137-138.
[3]劉瀟亭.業財融合背景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市場,2022(12):99-101.
[4]陳娟.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會計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90-91.
[5]呂磊.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商業經濟,2021(11):118-119,173.
[收稿日期]2023-03-20
[作者簡介]楚英英(1990— ),女,河南禹州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學、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