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梅
【摘要】根據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從學校、家庭生活、人際生活、自我意識等四個方面分析當代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剖析了家庭因素、學校管理因素、社會影響因素、自身意識因素在小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倡導多元價值觀,呼吁精細化教育,樹立理想教育觀。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人才,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當代的小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本文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一、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1.學習方面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壓力一般來自學校,包括學校管理層、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帶來的壓力以及同學之間的競爭壓力。諸如課程多、作業多、學習任務多、考試多等,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講,學習吃力,乃至于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輿論壓力,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通常會引發學生性格孤僻,不愿意多說話,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等。學生承擔過高的學習心理負擔,容易導致精神層面萎靡不振以及食欲下降,使學生出現神經衰弱、失眠等問題,從而降低記憶力,導致思維遲緩。當前在學生群體中經常還會出現厭學的問題,除了部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會出現厭學心理之外,部分成績較高學生同樣會產生厭學心理,由此能夠看出厭學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問題。
2.家庭方面的問題
學生生活方面的問題主要來自家庭父母。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有的學生家庭教育嚴重缺位,諸如單親家庭、流動家庭、留守兒童,長期以來,缺乏親子之間的溝通。還有很多家庭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管理教育,以至于跟孩子的關系日益疏遠,導致學生的身心長期缺乏關愛和照顧。這樣的學生臉上常流露出茫然呆滯,甚至冷漠的表情。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基礎,和學生擁有最為緊密的聯系,對于學生而言,家庭的影響也是最大的,能夠對學生心理產生深刻影響。為此需要學生家長提高重視,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特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合理疏導。
3.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首先從模仿開始,在人際交往方面,學生的經驗主要來源于家庭和學校,那么就需要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風,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人際交往需要一個長期的經驗積累過程,學生在與同伴之間、與父母之間、與老師之間,都會產生人際關系,一旦溝通不到位,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作為小學生常見問題之一,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層面,分別是教師關系、同學關系以及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人際交往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占據較大比重,如果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將會嚴重困擾學生心理,從而無心進行其他方面的活動,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形成羞怯心理,影響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不利于學生未來成長。
4.自我意識方面的問題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人與人之間存在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由于遺傳和環境的影響,有的學生在幼兒時期就顯得膽小自卑,有的則因為家庭溺愛而處處驕縱跋扈,有的孩子缺乏對自我的認知,甚至會做出傷害自我的荒誕之事,這些都是外界因素影響而導致的學生自我認知和對世界認知的偏差。此外,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還存在青春期方面的心理問題,因為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初步進入青春期的階段,容易遇到各種復雜問題,比如青春期的閉鎖心理,主要表現為近似封鎖關閉的外在表現以及內心復雜多樣的活動同時存在于學生個體中,封閉心理也是青春期的特殊標志。
二、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問題的分析
1.家庭條件因素
(1)家長工作繁忙。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家長忙于生計,平常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親子之間關系冷漠,或者是“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父母對孩子缺乏良好的言傳身教,教育缺乏目標性、系統性和持久性。
(2)家庭關系緊張。有的家庭因為父母之間或者婆媳關系緊張,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間接對學生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在學生幼小的心里蒙上陰影。學生壓抑的心情無法排解以及對學校作業喪失興趣,并認為自身的痛苦是父母造成的,從而對整個家庭產生憎恨,認為家庭是一種不幸的代表。
(3)教育方式錯誤。由于家長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不同,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會對學生產生不同影響,比如學生的家庭如果十分和諧民主,對學生而言,家庭就像是溫暖的港灣;而處于專制家庭環境中,子女和父母之間通常缺少正常交流和溝通,容易使學生養成專橫、孤僻的性格。家庭對子女造成的傷痕會使學生遭受不同層面心理傷害。部分研究指出,父母關系不和比父母任意一方死亡對兒童的心理傷害更大,因其通過父母觀察到了惡劣的人際關系。父母關系不和也會從多種層面影響學生心理,容易使學生出現憤怒感和被拋棄感,從而變得更加敵對、抑郁。一些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對學生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粗暴,還常常冠之以:“打你罵你,就是愛你!”殊不知學生雖然年幼,也有自尊心,最親近的父母常常“棍棒”教育,年幼的孩子是敢怒不敢言,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學生在今后的成長中形成叛逆的個性。
2.學校環境因素
(1)教師管理失當。由于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時常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日常班級管理中,有的班主任不放過任何一件小事,凡事斤斤計較,這也讓學生焦頭爛額,缺乏自我管理的空間。另一些班主任又過于大意,大事小事都是交給學生去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之下,學生之間容易滋生各種情緒。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缺少理解,因為信任度不足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對教師形成一種對抗心理,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認知還會進一步加劇學生壓抑心理,容易引發學生自身的攻擊行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對教師具有較大依賴度,將教師看作是公正的代表和理想目標,并期望能夠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與愛護。假如教師缺少愛心、耐心與理解,無法通過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幫助和輔導,反而加大指責,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失望心理。部分教師甚至對學生價值進行貶低,導致學生遭受巨大心理創傷。因此,如果教師管理失當,容易增加學生壓抑感,形成消極情緒,加劇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
(2)同學關系失衡。同學之間本應該彼此尊重,友好相處,互相幫助,但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各種小摩擦,各種小誤會,這些都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相處不愉快。如果不能正面積極應對,不能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產生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緒,甚至還會產生“隔夜仇”,這些不良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排解,就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小學生除了希望能夠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得到教師的支持和理解之外,同樣十分期望在同學以及班級當中形成歸屬感,并得到同學、伙伴以及朋友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如果學生和同學之間未能形成和諧融洽的關系,甚至出現緊張、對抗的情緒,便會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孤獨感,想要和同學之間恢復良好關系,但卻不了解應該怎樣去做,缺少合理的人際交往技能、知識。
3.社會影響因素
(1)網絡游戲。21世紀是網絡的世界,處處都涉及信息網絡,家長、教師,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電子產品溝通,如觸手可及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游戲對學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不少家長疏于管教的孩子,容易使其沉迷于網絡游戲,如果要規避這一現象,需要家長和教師攜手幫助學生正確面對。部分網絡游戲中存在的各種暴力、不良元素同樣會對學生形成錯誤影響,容易對學生進行錯誤引導。
(2)負面新聞。有的學生個人能力較弱,導致學習成績較差,也容易因為心理暗示形成自卑的心理。有的孩子因病、因傷都會產生不良情緒,需要家長、老師以及身邊人給予及時的關愛。網絡中流傳的各種雜亂信息因為缺少有效管控,容易對小學生內心造成巨大沖擊,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意使用各種錯誤網絡語言,使學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
4.自身認知因素
如果學生長期保持緘默不言,并且沒有得到家長、教師的充分理解,將會導致其形成壓抑心理,衍生出抑郁、焦慮等情緒。
三、對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問題的對策
1.以身作則,靜待花開
教育是一種傳承。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生教師,要想孩子成為品行兼優的學生,父母必須加強自身學習,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輔助家長,共同發揮出各自教育功能。為此,學校教師在組織設計各種計劃、活動中應該聯系家庭因素進行重點考慮,明確家校合作實施心理教育的協同點,發揮出家長和教師的以身作則功能,強化家校聯系,保持一致目標、思路,協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教育目標。利用多樣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合理進行自我調控,實現自我,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系。
2.善于發現,點石成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這是新時代對家長提出的要求。要求孩子舉止得體,懂得謙讓,要求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的踐行,孩子在父母的行為影響下,無形中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因為部分家長對于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缺少專業知識,為此需要學校、教師為家長提供有效指導。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給孩子貼上“好孩子”的標簽,就會成為“好孩子”,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就會變成“壞孩子”,只要家長對孩子多一份期許,多一些鼓勵,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孩子在得到鼓勵的同時,大大增加了自信,性格也會變得更加勇敢自強、樂觀開朗。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心理健康發展,在各種班級管理以及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合理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為學生打造快樂、和諧的課堂環境,加強其心理契合度,促進現有心理教育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在心理教育以及德育實踐中,教師可以合理設計各種趣味性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自我調適以及自我控制的良好情感情緒能力。能夠從多種角度觀察、分析具體問題,在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后能夠樂觀相處,不會隨意鉆入牛角尖,維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3.多一份欣賞,少一分功利
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心”開始,要“蹲下”身子來看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感受世界,才能體會孩子的感受。正如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說:“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所有的外因都無法脫離內因驅動,為此需要學校、家長和教師提高重視,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心理態度。學校教師和家長應該從學生視角考慮,聯系學生實際需求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受挫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意識到人生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挫折,想要事事順心如意只不過是美好愿景。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如果遇到某些挫折與困難應該冷靜處理,順利化解內心負擔,放下壓力,對當前突變的環境通過平和的心理來看待,主動適應。教師通過尊重、欣賞學生的優勢特長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承受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個性,使學生順利實現社會人轉化,更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在人才素質層面的要求,通過幫助學生培養健全人格,為學生未來發展形成健康的心理保障。
4.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漠視
《禮記·中庸》里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樹立以“預”為先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保障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注意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煩惱,滿足學生合理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教師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可以從預防入手,打造合理的心理教育環境氛圍,將心育文化融入校園建設當中,通過設置各種突出的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實時激勵鼓舞,幫助學生重塑心境。為學生構建專門的咨詢專線、咨詢信箱以及心理輔導室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全面的心理健康輔導服務。借助櫥窗專欄、黑板報以及校園廣播等渠道向學生積極宣傳各種心理健康標語,如果學校基礎條件滿足,還可以為學生設置專門宣泄室,打造出良好心育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在進入校園那一刻便邁入陽光地帶。
【參考文獻】
[1]徐慶松,連昕瑤,曹慧等.雙減政策實施后小學生視屏行為和心理健康現狀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22(5).
[2]馮玉玲.新時期家校協同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路徑初探[J].品位·經典,2022(19).
[3]盧琳.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品位·經典,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