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昕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當金融活動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時,意味著金融經濟時代的到來。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保障國家安全必須保障金融安全。在金融經濟時代,經濟金融化是其主要特征,大量金融交易活動的產生增加了經濟系統的風險。經濟金融化雖然可以提升各國的依存度,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但也帶來了波動、危機、蕭條等負面效應。本文著重分析金融經濟時代經濟金融化的趨勢,探討經濟金融化帶來的風險,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求促進經濟的穩定。
一、基于金融經濟時代的經濟金融化趨勢
(一)金融經濟時代金融的地位
根據經濟系統的演化進程,依次是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和目前的金融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工業經濟時代通過市場交易的經濟活動,獲得最大化的利潤。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價值運動與實物運動逐漸脫離,金融與市場的聯系更加密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工業經濟時代差異明顯。在金融經濟時代,經濟運行、價值分配的主導是金融。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證券、金融衍生品不斷增多,金融產品更加多元化,呈現爆炸式的增長。經濟活動的主體是金融,掌握了金融,意味著掌握了全球價值分配、全球財富分配的主導權。強大的金融,可以保護本國的財富不轉移、不流失、不貶值。全球經濟的掌控能力,體現在金融掌控上。金融制度成為重要的基礎制度,金融安全關系著國家的安全。
(二)經濟金融化的趨勢表現
第一,金融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國內與國外、行業與行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主要交易聯系方式,不再是過去的商品交易,而是以金融交易為主,社會財富大量流入金融領域。微觀金融、證券業、銀行、保險等不斷向實體企業滲透,金融交易在經濟形態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產業資本逐漸被金融資本控制,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的比重越來越高,來源于金融的利潤占比也越來越高。
第二,市場主體經濟聯系方式發生轉變。市場主體過去以投入產出為主的經濟聯系,在經濟金融化趨勢下,轉變為與資產負債、債權債務的聯系。經濟聯系以金融為主,收益權成為核心,產權趨向結構化,他物權越來越重要,自物權退居幕后。資產負債表決定著企業是否會破產,這種破產體現為現金流動性出現危機、現金流斷裂的破產,并不是實物意義上的破產。債權債務關系的擴張創造了巨額利潤,刺激了經濟發展,以產品生產為經濟重心轉向以金融服務為主。
第三,資產定價規則發生變化。工業化經濟時代,產品按供求關系定價,同類商品的價格雖有差異但差異不大,按照市場價格來定價,工業化過程是技術化、標準化、規模化。金融經濟時代,資產和資產交易具有金融屬性,按風險定價,并不以供求定價。資產市場很多沒有供求關系,資產也不是同質性的東西,它可帶來預期收益和增值,資產價格的確定具有數字化、虛擬化、主觀化的特點,其價值來自主觀評估。不同于消費品是越便宜越買,資產是越貴越買。金融不斷向實體滲透,實體交易受到金融交易價格的影響,并為金融交易服務。
第四,經濟風險更多表現為金融風險。由于宏觀上的經濟金融化,金融風險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主要風險表現。在農業經濟時代,人為因素如戰爭,自然因素如自然災害,這些不確定性風險會導致生存危機。在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危機主要來自市場失靈導致的產品過剩。金融危機是金融經濟時代的重要表現,尤其是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金融危機的傳播渠道更加廣闊,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容易出現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其主要特征是金融體系崩潰、大型銀行破產、股市劇烈動蕩。
二、金融經濟時期的經濟金融化風險分析
(一)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經濟金融化會導致杠桿率上升,債務規模擴大,持續增加借貸投機,增加宏觀經濟運行的風險。較大的債務規模,較高的杠桿率,增加了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過度負債,或者高杠桿率,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當經濟增長放緩時,過度負債的利息負擔,很難通過投資回報彌補回來,就會增加金融風險,甚至導致金融危機。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宏觀杠桿率已經上升到2022年的281.6%,而2008年的宏觀杠桿率僅為142.4%。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提升了全社會的風險防范意識,以及“去杠桿”意識,抑制了債務規模過快上漲的勢頭。2022年美國的宏觀杠桿率從2021年的280.8%回落到264.6%。我國的宏觀杠桿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經濟金融化的趨勢不斷演進,債務規模不斷增大,系統性金融風險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市場的主體為追逐利益而來,金融資產價格上升,金融市場的進入者更多,使銀行的利潤更高。但大幅增加的金融利潤,并沒有大量增加金融業的就業崗位。經濟金融化的產物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品的惡性泛濫。任何一個金融產品都可以在金融市場交易、流通或者轉化為其他金融衍生品、資產支持證券,期限、利率和貨幣十分多樣化。金融業占全部利潤的比重不斷上升,實體經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占比和利潤增速不斷減少。一定程度上,經濟金融化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有部分的擠壓。如果社會沒有創造足夠的投資機會,給資本家進行積累,就會使其轉向消費。企業不會將資本投向生產擴張,而是傾向于提高壟斷力量,提升利潤水平。實體經濟失去發展的動力機制,政治經濟力量向金融利益服務的趨向增強,經濟也會走向長期停滯。
三、經濟金融化風險防范治理措施
(一)合理監管引導金融回歸本質
金融市場要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核心,注意防止資金“脫實向虛”,重視金融的合理監管。金融部門不直接創造價值,但可以發揮正面效應,提供支付清算、資金融通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注意預防“脫實向虛”,重視對經濟過度金融化的治理。堅守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加強金融監管,避免限制金融發展,實現金融業的適度增長。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不斷創新,產品更加多樣化,需要構建監督管理體系,從歐美國家監管金融衍生品中吸取經驗教訓,發揮金融工具的積極作用。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的金融監管制度,圍繞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對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擴張進行監管,加強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指引,協同混業監管、分業監管。對金融市場交易行為進行規范,重視供給側改革的金融支撐,破解內部循環套利的困局,營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環境,實現經濟工作目標。
(二)穩健有序推進金融“去杠桿”進程
如果金融資本不能從產業投資中獲利,就會加大金融杠桿,不斷增加金融交易規模,同時也會加大金融風險。在金融創新、金融開放的環境下,除了傳統的金融業務,金融機構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混業經營傾向越來越明顯。杠桿疊加、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依然存在,容易導致局部性、交叉性的風險,可能升級為系統性金融風險。在金融經濟時代,要化解不斷累積的金融風險,需要加快推進金融“去杠桿”進程,實現經濟“去杠桿”,避免經濟過度金融化。將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相結合,合理制定金融政策,構建金融監管框架。提升實體經濟的邊際報酬率,降低服務業管制門檻,采取金融優惠、稅收優惠等措施,促進資金逐漸向實體產業回流,有效利用金融系統中停滯的貨幣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強化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發展,顯示了金融的產品創新,以及業態模式的創新,促進了經濟金融化的進程。但互聯網金融發展中也存在一些風險,影響經濟系統的穩定。比如P2P網貸爆發的風險,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行業監管框架欠缺,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不足。P2P網貸平臺由于延期支付、提現困難、跑路、停業、轉型等各種因素出現問題,帶來經濟損失。治理經濟過度金融化,需要對行業內聚集的風險隱患進行重點關注。重視互聯網金融風險,嚴格審查P2P網貸平臺,提升風控能力,進行良性清退,突出行為監管、功能監管,加強綜合監管,完善監管的頂層設計。依據金融創新特征,以及互聯網金融的集團化趨勢,健全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監管。
(四)大力推動產融結合的協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高速的經濟發展到高質量經濟發展,產融結合是必然選擇。通過產融結合協同發展,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平衡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緩解失衡困局。制定科學的政策措施,加快金融領域的改革。一方面,加強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密切合作,引導企業合理利用各類金融工具,出臺針對性的政策指引,發揮產業與資金的協同作用,服務實體產業。另一方面,堅持寬嚴相濟,分類監管。監督管理金融準入,保障有效監管,規范引導產融結合。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揮金融紐帶作用,實現企業知識與信息共享。
四、結 語
綜上所述,在金融經濟時代,經濟金融化是正常的經濟現象,也是不可回避的趨勢。經濟金融化有積極影響的一面,同時經濟過度金融化也會引起一系列負面效應,增加經濟運行的風險。經濟金融化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劇兩極分化社會問題,造成經濟停滯和膨脹的惡性循環發展,對實體經濟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合理監管引導金融回歸本質,發揮經濟金融化的積極作用,規避負面作用,大力推動金融和產業的融合,平衡與實體產業的關系,有序推進金融“去杠桿”,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穩定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