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允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金融改革重要任務。從2014年第一批5家民營銀行獲批成立至今,我國民營銀行數量已達19家。截至2022年末,民營銀行資產總規模達1.78萬億元,同比增長8.53%,凈利潤總額達176.29億元,同比增長29.31%,不良貸款率為1.52%。民營銀行成為支持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和居民融資的重要力量。
目前,民營銀行整體運行穩健,并呈現出差異化發展的勢頭。截至2023年6月末,19家民營銀行中,資產規模在4000億元以上的頭部民營銀行有2家(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資產規模突破或接近1000億元的有4家(眾邦銀行、蘇寧銀行、新網銀行、中關村銀行),資產規模在300億元至600億元的有10家(億聯銀行、三湘銀行、金城銀行、富民銀行、民商銀行、客商銀行、華瑞銀行、藍海銀行、錫商銀行、華通銀行),資產規模在300億元以下的有3家(振興銀行、新安銀行、裕民銀行);從盈利水平看,除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占據“鰲頭”外,新網銀行、蘇寧銀行、眾邦銀行、民商銀行、富民銀行、三湘銀行等民營銀行也均表現出較高的盈利水平和持續盈利的能力。
設立民營銀行是為了實現金融資本多元化經營與治理多樣化,更好地為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服務,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但在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民營銀行改革未能進一步深化,在民營銀行發展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時,若干關于民營銀行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困擾著我國民營銀行的健康發展。回顧民營銀行發展的十年征程,我們仍然需要拷問:何為民營銀行?我國需要什么樣的民營銀行?民營銀行的未來方向在哪里?為此,本刊特邀業內專家學者,從多角度檢視民營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同時,以眾邦銀行為例,探討民營銀行的創新發展路徑,供同業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