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 阮 達 陳俊良
凈息差是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作為評估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它向來為市場所重點關注。近些年我國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見圖1),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已經跌至1.74%,比2022年底降低17個基點,比2021年末降低34個基點。其原因是多樣的,如國家讓利實體經濟的政策號召、LPR的持續下調、市場利率走低、貸款置換等,這些因素都對凈息差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圖1 2017年3月至2023年6月各類型商業銀行凈息差走勢
合理利潤,是指一個適中的利潤空間,不能過高而擠占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也不能過低而損害銀行本身的生存能力以及放貸能力。在銀行業減費讓利支持實體經濟的背景下,本文主要測算銀行業利潤率的階段性底線,即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前提,將銀行放貸能力設定為我國經濟增長階段性所需,從而給出所需ROE與凈息差的推導過程及測算結果。
由于市凈率遠低于1倍和資本市場發展階段等原因,我國銀行通過外源性渠道補充資本的能力較為有限,因此維持一定的風險資產增長主要靠內源性資本補充。實踐中不免有銀行能夠進行外源性融資,但整體體量較小。為使推導簡單、可行,我們以4個假設作為前提:一是資產結構不變,即資產增速等于風險加權資產增速;二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基本不變;三是銀行業分紅率不變,設為30%;四是不進行外部融資,也不新設銀行業金融機構。
要想維持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變,就得保證核心一級資本凈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分子)與風險加權資產(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分母)的同比增長。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以名義GDP為主要目標,按照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2021——203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不能低于4.73%,因此假設我國在未來幾年每年實際GDP增速目標在5%上下,加上2%左右的通脹因素,以及1——2個百分點的貨幣深化因素,我國M2未來增速約為8%——9%。在資產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全行業的總資產增速約等于M2增速,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速約等于銀行總資產增速。進而我們得出,銀行風險加權資產增速約等于8%——9%。于是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凈額也需要保持8%——9%的增速,才能在不需要外部融資的情況下,維持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變。
根據凈利潤扣除分紅的部分用于留存成為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的安排。我們按8%——9%的較低水平計算,則要保持核心一級資本8%的增速以及30%的分紅比例,ROE至少得維持在11.4%。此時,若銀行資本金為100元,ROE是11.4%(此處ROE為“凈利潤/期初凈資產”,與常用的加權平均ROE略有誤差),即獲得利潤11.4元,扣除30%的分紅,剩下8元未分配利潤用于補充資本,則資本的增長率剛好是8%。因此,銀行支持實體增長且無外源性核心一級資本補充的ROE為11.4%。
將ROE分解為ROA與權益乘數的乘積,ROA即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的比,權益乘數即平均資產與平均凈資產的比,凈利潤又可以分解為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其他收入的和減去業務及管理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及其他費用或成本的和。這里我們把其他收入與其他費用或成本合計為其他。另外,由于銀行的生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極高,一般達到95%以上,“凈利息收入/平均總資產”可拆解為“平均生息資產/平均總資產”乘以“凈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資產”,可近似為0.95乘以“凈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資產”即,0.95乘以凈息差。
這樣,我們得到ROE的如下近似式,其中括號里的部分為對ROA的近似。
從11.4%的合理ROE出發,我們嘗試給出凈息差的合理估計。假設以下5個指標保持不變:
權益乘數:目前約在14.2,這是銀行業多年去杠桿的結果,我們認為這一值在未來也不容易反彈。如果資本充足率不變,資產結構不變,那么權益乘數基本上就不會變。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其他收入)/平均資產:A股上市銀行近5年的(2017——2021年,下同)均值為0.78%。
業務及管理費用/平均資產:近5年的均值為0.65%。
資產減值損失/平均資產(約等于信用成本):近5年的均值為0.78%。
其他/平均資產:近5年的均值為-0.15%。
把上述假設值代入式中,得到對應凈息差的估計值,約為1.69%。2023年一季度與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已經跌至1.74%,接近上述的1.69%,且已經低于《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1.8%的值(凈息差低于1.8%的銀行將在評估中被扣分)。這意味著,銀行現在的凈息差要求銀行業需要應用其他的方法來維持ROE。下面一一討論其可行性。
提升中間業務收入:目前我國銀行日常的收費項目都在減費讓利,盈利空間較為有限,除非將來有足夠多其他業務,比如代客交易業務、理財保險等售賣。
降低業務與管理費用:銀行作為競爭性行業,除非政策層面進行強制性指導,否則,在降低費用率方面的工作難以展開,且我國銀行全部費用中約一半是人力資源費用,下降空間較為有限。
降低資產減值損失: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排除掉計提撥備等因素對于短期不良資產損失的影響以及經濟周期的影響,降低資產減值損失也就意味著提升資產質量,也就意味著銀行把貸款投向更安全的資產,信貸資源也就會集中到更優質的客戶,這明顯減弱了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與我們的初衷以及銀行的本質作用相違背。
提升權益乘數:也就是降低資本充足率,這在強調厚實資本基礎的當下,可能性也不高。
總的來看,短期內其他指標對于維持ROE的貢獻空間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保持合理的凈息差非常重要,否則銀行無法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的增長。
相比于大型國有銀行,我國中小銀行的盈利能力更依賴于存貸息差,加上其本身資產規模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弱于大型銀行,凈息差的收窄對中小銀行的影響更加顯著。在當前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大型銀行業務下沉的條件下,中小銀行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賺取息差的盈利空間正在收窄,單一盈利模式難以持續,進而影響其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在負債端,中小銀行應該把控好負債成本。首先是避免高息攬儲的惡性競爭發生,嚴格控制攬儲成本,通過縮短存款期限、調控結構性存款規模等方法來降低存款利率;其次,對于同業存款、債券等應該控制規模以及利率;另外,中小銀行還應注意提升自身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在維護好已有客戶黏性的同時,通過強化自身金融服務、產品、渠道等各方面的能力,來實現低成本資金的積累、沉淀。
在資產端,中小銀行應該提升資產運營能力,提升資金利用效率。首先強化風險定價能力,加強對客戶還款能力的考察、核驗,給予其恰當的貸款利率以覆蓋風險,并加強對客戶還款情況的跟蹤,盡可能降低不良率;其次要提高風險分散、風險管理能力,發揮“組合投資”的優勢,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暴露;還要注重提高零售貸款的比重、壓低無收益資產的比重,在支持實體的同時,通過結構優化來提高資產端的收益率。
中小銀行還應該發力中間業務。提升自身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利用好自身存貸客戶的優勢,拓展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在服務好實體經濟的同時提升手續費以及傭金收入占比,改變當前單一的盈利模式,降低對簡單的存貸業務的依賴程度,緩解凈息差收窄對中小銀行盈利能力的負面影響。
中小銀行也應高效發展金融科技,與其他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合作,在提升服務能力的同時降低人工成本、管控與降低信用成本,此舉雖不能緩解息差下行的趨勢,但能為自身留出更多息差收窄的緩沖余地。
在穩息差、提息差的同時,中小銀行也應該注意風險防范。不能為了提升短期凈息差而過分透支未來的風險承受能力,而是應該根據自身基礎稟賦以及發展情況,找到凈息差與各類風險(包括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等)的平衡點,來設定合理的凈息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