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源 鐘楚穎 范琪琪
摘? 要? 幼小銜接是當前學前教育領域關注的重要議題。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提出的幼兒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為依據,對D鎮D幼兒園進行個案研究,結果發現:D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在身心準備方面存在“重身體輕情緒”、在生活準備方面存在“重形式輕效果”、在社會準備方面存在“重交往輕任務”、在學習準備方面存在“重學習輕游戲”等問題。究其原因,這主要與鄉村幼兒家長教育觀念滯后、幼小銜接教育管理偏離初衷和鄉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不足等因素有關。對此,家長要主動更新教育理念,幼兒園要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小學要將入學適應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教育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公平。
關鍵詞? 鄉村幼兒園;幼小銜接;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8-0090-03
幼小銜接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也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強調:“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本文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提出的幼兒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為依據,對D鎮D幼兒園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參與式觀察和對相關人員的訪談,剖析鄉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并進一步提出有效實現幼小銜接的建議。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陜西省D鎮一所鄉村幼兒園為研究個案,通過參與式觀察與訪談收集一手資料并進行文本分析,揭示該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成因分析和對策探討。
(一)研究對象
D幼兒園位于陜西省某縣的D鎮,距離縣城大約一個小時,當地居民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為大巴車和汽車,生活和收入以“農、養殖、商和外出打工”為主。D幼兒園是該鎮上唯一一所公立幼兒園,屬于該鎮中心小學的附屬幼兒園。園內共有196名幼兒,21名教職工,小班、中班、大班各兩個,每個班配備兩名教師,沒有保育員。在訪談中得知,D幼兒園只有三名教師為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均為大專學歷,另有五位特崗教師和四位臨聘教師。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參與式觀察法、訪談法和個案研究法,即通過深入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觀察,面向園長、教師的正式訪談與入園離園時向家長的非正式訪談、個別兒童的家訪來獲取資料。在獲得教師和家長的同意后,訪談內容以錄音的方式保存并及時轉化為文本資料。
二、鄉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現狀
(一)D幼兒園幼小銜接采取的行動
1.激發幼兒入學期待
D幼兒園主要從兩方面來激發幼兒的入學期待:一是開展主題繪畫活動——“我心中的小學”,讓幼兒以繪畫的方式描繪心中的小學,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會以“幼小銜接”為主題進行環境創設,打造“我要上小學”的氛圍,潛移默化地感染幼兒。二是帶領幼兒參觀小學,感受小學課堂。D幼兒園通常在大班幼兒畢業前組織一次“幼小銜接之走進小學”活動,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的計算機房、圖書閱覽室、書法室、音體室以及學校食堂等,讓幼兒提前感受小學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2.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巴金曾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D幼兒園十分關注幼兒的習慣養成,主要培養幼兒的“四大”習慣。一是培養閱讀、傾聽習慣。D幼兒園積極開展“40天親子閱讀打卡”活動,通過看繪本講故事或者家長陪同幼兒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與傾聽習慣。二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讓幼兒參與拖地、擦桌子、擺放碗筷等活動培養他們的良好生活習慣。三是培養學習習慣。教師積極引導幼兒仿寫自己的名字,逐漸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同時在大班后期還會模擬小學課堂教學,讓幼兒學寫一些簡單的漢字。四是培養愛運動的習慣。D幼兒園邀請小學體育教師為幼兒上體能課,培養幼兒愛運動的習慣。
3.注重家園合作共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D幼兒園會給大班幼兒家長發放《幼小銜接適用手冊》,并充分利用微信等通信軟件向家長提供有關幼小銜接的知識。同時,D幼兒園還會邀請家長參與“40天親子閱讀打卡”活動,并要求家長引導孩子在家參與勞動,如自己穿衣、刷牙、洗臉,打掃衛生,整理書包等,以拍照或者視頻的方式發送到班級群,以起到積極示范的作用。
(二)D幼兒園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1.在身心準備方面“重身體輕情緒”
在幼小銜接身心準備方面,D幼兒園更加注重大班幼兒身體健康、四肢動作協調等,而忽略了大班幼兒的情緒發展。通過觀察,D幼兒園部分教師在日常活動中存在呵斥幼兒、將不聽話的幼兒與其他幼兒進行比較的現象。這會對幼兒的情緒和自尊心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形成穩定的、積極的情緒。在談論如何處理幼兒不良情緒時,Z老師表示:“只要幼兒沒有過分行為,也不影響到其他幼兒,我通常采用不理睬的方式。他們很快會被其他事物吸引,忘記不開心。”教師沒有引導幼兒以合適的方式去釋放和調節不良情緒,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2.在生活準備方面存在“重形式輕效果”
D幼兒園在生活準備方面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讓幼兒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但存在表面化、淺顯化的問題。在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方面,大班教師會呼吁家長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沒有告知家長如何強化幼兒在園習得的優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在勞動教育方面,部分幼兒不愿意參與拖地、擦桌子、擺放碗筷等活動,即使教師督促、說教,但效果并不理想。
3.在社會準備方面“重交往輕任務”
在幼小銜接社會準備方面,D幼兒園在大班教育中增加了合作類游戲、規則類游戲,旨在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規則意識。觀察發現,D幼兒園重視幼兒交往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從訪談中得知,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認識都比較薄弱,有些家長甚至從未關注過這個問題。L老師表示:“在日常活動中,大班幼兒對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不強,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不高,容易受外界影響而轉移注意力。但是,幼兒園沒有針對這個現象采取具體改善措施,而將更多關注力落在了合作能力和規則意識培養上。”
4.在學習準備方面“重學習輕游戲”
觀察發現,D幼兒園在大班教學中常以講授的方式教幼兒學習知識。Q教師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幼兒提前適應小學上課模式,但小學化傾向較為明顯。”實際上,這種講授教學忽視了大班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獲取為主,通過玩中學、親手操作來獲取知識的實際,沒有意識到大班幼兒仍需要以游戲的方式實現探索世界、建構自我認知的學習特點。游戲是幼兒園大班活動開展的基本形式,在游戲中,幼兒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逐漸形成對世界的認知。
四、鄉村幼兒園幼小銜接“難”的原因
(一)鄉村幼兒家長教育觀念滯后
受客觀條件的影響,鄉村幼兒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弱,教育子女能力有限,對幼小銜接認識不夠,多認為幼小銜接是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和家長的關系不是太大。這種認識誤區造成了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的“無為”和“不為”。另外,通過訪談發現,由于客觀現實原因,鄉村幼兒父母多外出務工忙于生計,D幼兒園教師很少能與幼兒父母進行溝通交流,導致幼小銜接教育缺乏家長深入參與。
(二)幼小銜接教育管理偏離初衷
通過調查發現,D幼兒園雖然每年都會組織大班幼兒去小學參觀學習,但由于時間有限,整個過程出現了“走馬觀花”的現象,幼兒對小學的上課時長、形式以及一日生活安排等無法形成深入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管理部門對幼小銜接教育的管理存在偏差,組織開展的幼小銜接交流活動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交流學習屬于淺層次,并沒有觸及幼小銜接中幼兒的發展需求,這會造成幼兒園和小學銜接的方式錯誤,違背學生的發展規律。
(三)鄉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不足
D幼兒園只有三名教師畢業于學前教育專業,其他教師多是鎮中心小學的特崗老師或臨聘教師。從訪談中得知,大部分教師的留園意向并不強烈,尤其是特崗教師,只是將幼兒園當作未來發展的一個“跳板”。由此可以看出,D幼兒園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化學習,在專業知識儲備與教學勝任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未形成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和教育能力。除此之外,D幼兒園教師資源有限,每個班只配備兩名教師,未實行保教分離,教師承擔事務繁重,壓力過大,導致幼小銜接工作不能有效開展。
五、思考與建議
(一)家長要主動更新教育理念
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是阻礙幼小銜接順利進行的關鍵。[1]因此,家長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正確認識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幼小銜接不等于小學化,它涵蓋的內容較為廣泛,如果家長僅聚焦幼兒學習準備就容易導致幼小銜接片面化。家長要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不能將幼小銜接當作教師布置的硬性任務來完成,更不能當“甩手掌柜”,而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組織的活動,主動交流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困惑,共同探討解決。
(二)幼兒園要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長期以來關于幼小銜接的話語體系主要是由成人建構起來。”[2]隨著《兒童權利公約》的頒布,人們漸漸意識到兒童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個人本位兒童觀被大眾熟知并接受。有研究發現,學前兒童能夠很好地理解幼兒園和小學的差別[3];還有研究發現兒童對于升入小學的情感是復雜的,既盼望開始新生活,但又很焦慮。[4]因此,幼兒園需要尊重幼兒主體,培育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品質,不宜將小學學習內容提前納入學前教育,如要求幼兒提前寫字,而是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運筆技能等。
(三)小學要將入學適應教育納入課程體系
幼小銜接體現了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雙向互接的關系。[5]小學要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強化銜接意識,將入學適應教育作為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納入一年級課程內容。同時,在教育教學方式運用方面,小學也應做到與幼兒園相銜接,如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課程。作為課程實施者的小學教師,應主動去幼兒園體驗幼兒一日生活,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合理的幼小銜接策略。在幼兒進入小學后,教師應適當安排入學適應期,關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創設與幼兒園相銜接的班級環境,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轉變。[6]
(四)教育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公平
鄉村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關注“宏觀+微觀”“顯性+隱形”的教育公平,為弱勢一方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幫扶和關照,而非繼續面向優勢一方“錦上添花”。[7]當前鄉村幼兒園發展存在教師流失嚴重、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問題,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在政策、制度的制定過程中予以統籌考慮和適當傾斜,努力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張淵源 鐘楚穎 范琪琪,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武漢 430079)
參考文獻:
[1]李召存,李琳.邁向高質量教育時代的幼小銜接[J].學前教育研究,2022(5):1-10.
[2]李召存.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
[3]MIRKHIL M. I Want To Play When I Go To School:Childrens Views on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From Kindergarten[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10(3):134-139.
[4]CHAN W L.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Parents and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639-664.
[5]蔡迎旗.學前教育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3.
[6]李召存,李琳.邁向高質量教育時代的幼小銜接[J].學前教育研究,2022(5):1-10.
[7]程方平.新中國教育調查回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296.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