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美術“造型·表現(xiàn)”課程中引導學生積極運用綜合材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使用綜合材料的時候,要關注學生使用的材料類型是否豐富,引導學生選擇天然材料、廢棄材料、新型材料,豐富學生的視覺感知。在指導學生收集和選擇創(chuàng)作材料時,要考慮日常生活、主題需要以及親子活動開展這個三方面的因素,這有助于將材料搜集和藝術實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學生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jù)材料的特征進行制作,通過切割重組的方法表達情感,通過呈現(xiàn)抽象形象寄托哲思。
關鍵詞? 綜合材料;造型·表現(xiàn);小學美術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8-0078-03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造型·表現(xiàn)”是美術學習活動的重要領域[1],它是一種強調自由表現(xiàn)、大膽創(chuàng)造的藝術活動,能讓學生通過藝術作品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情感和思想。由此可見,材料利用和作品創(chuàng)作是“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在材料運用上通常比較單一,除了顏料等繪畫材料外,很少使用其他的媒材進行創(chuàng)作。實際上,除了顏料外,學生還可以使用紙材、塑料、木材、廢舊材料等生活中常用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材料被統(tǒng)稱為綜合材料。對此,教師要深入探究綜合材料的分類,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收集材料,并參與到高效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提升“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教學效率。
一、美術綜合材料的類別
(一)天然材料:幫助學生認識造型元素
“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等方式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尋找感興趣的天然材料,并在觀察中認識色彩搭配,理解肌理變化。
例如,在學習“感覺肌理”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大自然中,觀察樹葉、花瓣、木塊、石頭等物品的色彩和肌理,并讓學生說出給人的感覺是什么。如有一名學生在觀察樹葉后認為:“樹葉有正面和反面。正面的綠色比較鮮亮,而反面則給人黯淡的感覺。正面的葉脈比較細,沒有突出葉片表面。但是反面的葉脈則比較粗,還突出了葉片表面。”學生在觀察、撫摸的中初步了解了這些天然材料的色彩和肌理特點。隨后,教師又組織他們參與了拓印肌理活動。學生選擇了一些天然材料,在上面涂抹上五彩繽紛的色彩,然后拓印在紙張上,觀察留下的肌理有什么不同。有學生發(fā)現(xiàn):“樹葉拓印出來后,我們能隱隱看到葉脈的肌理。石頭有的比較光滑,有的凹凸不平,拓印出來的痕跡也各不相同。”這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視覺感知,有助于深刻體會色彩和肌理的特點。
(二)廢棄材料:激活學生無窮想象
增進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收集并觀察廢舊材料,思考如何加工、整合材料,設計出唯美的藝術作品。
例如,“小掛件”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收集、加工什物,制作一兩串掛飾。為了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教師鼓勵他們收集各種廢舊材料,挖掘美的元素,設計出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教師首先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廢舊材料適合制作掛件。學生總結了三個條件:一是必須要小巧玲瓏,二是要造型奇特,三是色彩要鮮艷。根據(jù)這三個條件,學生找到了不少材料,如廢舊廣告紙、彩色吸管、廢舊紐扣、壞了的風鈴等。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加工這些物品,讓它們更適合制作掛件。如有學生收集了廣告紙,需要折疊、剪切,將其加工成小星星、千紙鶴等更美觀的造型。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組合,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掛件。如有一名學生將白色的瓶蓋放在下面,上面掛上一只小小的紙鶴,兩側又掛上了代表日月星辰的紅色、金色小紐扣。這樣就產生了“白鶴在天空翱翔”的姿態(tài),讓欣賞者浮想聯(lián)翩。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不僅豐富了創(chuàng)作的材料類型,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重新審視并定義廢舊材料。
(三)新型材料:幫助學生拓展創(chuàng)作空間
在“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各種美術媒介、制作過程的探索和體驗,發(fā)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xiàn)能力。為了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教師可以帶領他們走入市場或上網(wǎng)搜索新型材料并將其用于創(chuàng)作中。
例如,“印出來 印出來”教學是讓學生了解手印畫,通過壓印的方式繪制不同的圖形,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更多的美術形象。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教師可以讓他們尋找新型材料,思考是否能用于手印畫的創(chuàng)作,以及會產生哪些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發(fā)現(xiàn)彩泥、油畫棒、色粉筆、秀麗筆、丙烯顏料等新型材料適用于手印畫的創(chuàng)造。有學生將丙烯顏料涂抹在手上,然后印出來,發(fā)現(xiàn)它的色彩特別飽滿、鮮潤,十分適合拓印。秀麗筆雖然不適合用于拓印,但是可以在拓印后用來在外圈描摹,是線描勾勒的好材料,可以輔助創(chuàng)作。新型材料拓展了創(chuàng)作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形式更豐富。
二、美術綜合材料的搜集方式
(一)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材料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圍繞藝術實踐活動搜集各種綜合材料用于美術創(chuàng)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綜合材料庫,并由專門的學生進行定期整理,教學時再分配使用。
例如,要創(chuàng)作好“我造的花園”,就需要搜集豐富的材料。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先觀察、后收集”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首先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花園,了解花園由哪些事物組成,在后續(xù)收集材料的時候就可以針對性地搜索相關的物品。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花園中除了有花草樹木以外,還常有假山、池塘、亭子、石頭桌椅等物品。”然后,教師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材料,并納入到綜合材料庫中。如有學生提交了一些漂亮的瓶蓋。最后,在創(chuàng)作階段,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構思到綜合材料庫中尋找適合的材料。如有學生想設計一套桌椅,放在花園的中心位置,他看到了此前有同學放入瓶蓋,便選擇使用這些瓶蓋。
(二)按照主題需要收集材料
在學生收集材料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先確定好創(chuàng)作主題,然后按照相應的方向收集材料。這樣就使得材料的收集更有效率,有助于提高后續(xù)作品的創(chuàng)作效果。筆者認為,學生可以從材質、色彩、形體這三方面入手選擇材料。[2]
例如,“裝飾瓶”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將空瓶設計成漂亮的花瓶,幫助他們掌握簡易的圖案知識,強化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在指導學生收集材料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尋找不同類型的空瓶,豐富主題創(chuàng)作的素材。在選擇輔助材料時,教師要以引導學生從材質、色彩、形體三方面入手。如從材料入手,就是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容易切割、粘貼的材料,這樣可以將其修剪成各種花樣,粘貼在瓶子上。對此,學生可以選擇紙張、布條、細繩子等材料。從色彩角度考慮,由于該瓶子的功能是裝飾,所以要盡可能選擇鮮艷的色彩。在形體方面,輔助材料的體型既不能過大,又不能過重,否則粘貼在瓶子上容易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因此盡量避免選擇金屬類的材料。總之,在收集材料時,學生結合創(chuàng)作主題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材料,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創(chuàng)造效果。
(三)通過親子活動收集材料
由于小學生的行動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選定主題后,教師可以和家長溝通,讓他們協(xié)助孩子尋找相關的材料。通過這種親子活動,學生不僅能收集到合適的綜合材料,還能增進和父母的情感。
例如,“頭飾和帽子”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立體物品制作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用多種材料制作漂亮的帽子和頭飾。該創(chuàng)作需要一些廢舊的帽子、衣物等,學生很難找到這些東西。對此,教師邀請家長參與“親子共尋寶”活動。家長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尋找材料:一是尋找孩子小時候戴過的帽子、小衣服、壞掉的頭飾等。二是可以和孩子走到大自然中尋找適合做頭飾的花草枝葉、漂亮的小石頭等,用作輔料。通過家長參與,學生不僅獲得了多種綜合材料,還在活動中學會了如何和家長溝通,并利用創(chuàng)作的作品,美化家庭環(huán)境。
三、運用綜合材料開展“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策略
(一)指導學生抓住材料特征進行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
組織“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造型的樂趣,學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媒材創(chuàng)作作品、表達主題。在使用綜合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如引導學生根據(jù)材料的特征,如色彩、形態(tài)等,進行創(chuàng)意制作。[3]
例如,“什物拼貼”教學要求學生用撕、剪、拼、貼等方法將紙張、廢舊布片、鉛筆屑、棉花、絲線等物品融合在一起,進行平面造型練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的材質、形貌特點并進行創(chuàng)作。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絲線很細,和花蕊的形狀相似,并選擇了黃色的絲線,認為它的顏色也和花蕊十分相近。在創(chuàng)作花瓣時,學生選擇了廢舊布片,因為布片上有各種花朵的圖案,覺得可以沿著圖案的外延把它剪下來,并用作花瓣的創(chuàng)作。有的花布上印有小動物的形象,學生也直接把它們剪切下來,粘貼在紙張上。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造過程,學生認識到如果能結合原材料的形貌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原始材料本身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點進行表現(xiàn)創(chuàng)造。
(二)指導學生切割重組材料實現(xiàn)情緒表達
借助雕刻、拼貼等手段方法,學生學會創(chuàng)作視覺形象,這是“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切割重組的方式,合理加工綜合材料,并將其組合起來。這樣不僅能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形象,還能創(chuàng)作出能表達情緒的作品。
例如,在創(chuàng)作“有生命的石頭”時,教師鼓勵學生先走入大自然,選擇各種形狀、顏色的石頭,用于此后的創(chuàng)作。在收集完畢后,教師再讓學生觀察石頭的形貌特點,將它們重新組合,設計成新的圖樣。為了豐富創(chuàng)作內容,學生不僅可以添加紙材、布材等其他材料輔助創(chuàng)作,還可以用切割的方式,讓組合方式更靈活。在切割重組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將情緒融入進去。如有學生想要創(chuàng)作環(huán)保主題的作品,展現(xiàn)環(huán)境破壞后的狀態(tài),并表達自己的憤怒之情。學生在切割布片、紙片的時候,沒有選擇剪切,而是選擇直接撕扯,這樣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的粗糙毛邊,能暗示情緒的躁動不安,從而實現(xiàn)將憤怒的情緒隱藏在其中的目的。還有學生打算創(chuàng)作名為“熊貓吃竹子”的作品,想要體現(xiàn)和諧的場景,展現(xiàn)人們對熊貓的喜愛之情。于是該生選擇了光滑的鵝卵石,用光滑、圓潤的材料體現(xiàn)內心的平和、寧靜之情。通過切割重組等方法,學生能打破綜合材料的原始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更有特點、更新穎的作品,利用材料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引導學生借助具體形象融入抽象寓意
“造型·表現(xiàn)”藝術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節(jié)奏、對比、變化等形式進行造型活動。[4]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這些呈現(xiàn)方式,將抽象的寓意融入具體形象中,展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思考。
例如,學生要使用紙條、線、繩子等材料,在平面上通過粘貼組合制作“紙線繩小浮雕”。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了多種不同寓意的紋飾,如祥云、如意紋飾象征著吉祥、美好的寓意。與此同時,教師還向學生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紋飾常用對稱、重復、螺旋漸變等方法呈現(xiàn)美的傳統(tǒng)。這樣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不僅要注意形象美,還要運用具體造型手段呈現(xiàn)出一定的抽象寓意。如有學生想要創(chuàng)作浮雕展現(xiàn)豐收之美,并用麥穗展現(xiàn)豐收的抽象寓意。為了體現(xiàn)農民安定、祥和的生活狀態(tài),該生采用了左右對稱和漸變的方法,如最上面的麥穗最多,到下面漸漸變少。同時,該生還在麥穗中重復展現(xiàn)了一些“笑臉”的形象,讓畫面左右平衡,更具有均衡感。這樣的設計不僅美觀,還巧妙地融入了“豐收、喜樂、安寧”等抽象寓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讓創(chuàng)作者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這有助于學生了解他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從中得到啟迪,促使他們合理運用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寓意深刻的作品。
(魏娜,揚州市汶河小學,江蘇 揚州 225000)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
[2]徐慧麗.立體構成課程中綜合材料運用的探索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9(9):170-171.
[3]馮欣月.綜合材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8):123-124.
[4]劉茂嬌.小學美術“造型·表現(xiàn)”教學中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途徑[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1(12):4-6.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