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霞 李鵬 楊致芬 楊致榮 李娜 王琪 劉亞帥 郭春絨


摘? 要:作為涉農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對農林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農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影響。為落實教育部提出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貫徹“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該文在探討新農科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上,通過重構課程體系,深入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內涵,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教學途徑,創建多元考核方式等策略,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提升課程質量的同時,實現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并行,充分發揮專業課程中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新農科;教學實踐;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0-0164-04
Abstract: As a basic course for all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Biochemi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agronomy professional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le was to explore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refacto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depth m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o broaden the way of teaching way, way of creating multiple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realize the parallel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urs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為我國高校將意識形態貫穿辦學治校作為重要工作指明了方向[1]。2019年,黨中央做出了“新農科”建設的部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求涉農高校對接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要求,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推進育人模式、教學和課程體系的改革[2]。在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將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相協同,將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綜合能力與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高校作為維護意識形態主戰場的作用,做到真正的“教書育人”[3]。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安定的根本性問題[4]。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入了新層次,傳統的農業教育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對于高素質農林人才的要求。生物化學作為涉農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高素質應用型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5]。本文從基礎部(以下簡稱“我院”)針對思政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法和途徑出發,重新定位課程目標、深入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內涵、拓寬教學方式和途徑,同時采用思政相關討論、翻轉課堂等過程進行有效考核,以及時形成信息反饋并調整教學策略。本文的改革思路和實施舉措為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院校生物化學的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 生物化學的課程特點及其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在山西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培養的本科生中,生物化學是涉農各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相關知識內容豐富、體系龐大,與人類生存、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6]。生物化學課程不但是各專業學習專業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思政育人的載體,能夠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對高素質應用型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
山西農業大學農科特色鮮明,擁有作物學、草學學科、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和園藝學多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兩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生物化學作為全校農林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和考研選修課程,每年約2 400余名學生修習本課程,是我校新農科建設和培養具備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創新型、復合型“三農”人才的重要支撐[7]。然而傳統的生物化學教學往往專注于單一知識體系的構建,理論知識的傳授,未能將新農科理念中要求的育人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學生學習該課程時僅能機械地掌握化學理論知識,缺乏靈活學習具有農林特色的生物化學的能力,缺乏對當前農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的認識,缺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更不符合當前所需的具有生物化學學科素養、科學探究精神、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及“三農”情懷的新型農林復合型人才[8]。
為契合新農科建設與發展的要求,我院對生物化學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我們將重構課程體系,結合新農科要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專業認同和“三農”精神等多方面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結合,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結合,讓學生主動感受思考思政元素,養成思政思維。通過翻轉課堂,小組任務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9]。采取多元評價方式進行課程考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農林人才,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10]。
二? 生物化學思政課程建設策略
(一)? 重構課程體系,教師充分挖掘滲透思政元素
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其規定了我們在培養目標時所實施的規劃方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也是當前社會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育體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新農科不斷建設和發展,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才能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我們根據新目標修改教學大綱和教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專業認同和“三農”精神等多個方面的思政元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分析,如圖1所示。
愛國主義教育思政元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在教師備課過程中搜集中國科學家突出的研究成果以及背后故事,融入到相關的專業知識點中,讓學生了解中國科學家的經歷,通過中外橫向對比,中國不同時期的縱向對比,展示我國過去、現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感受科學家們無私奉獻、銳意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責任心。例如,講授“蛋白質結構”時引入吳憲先生的“蛋白質變形理論”故事,延伸到現代科研工作者施一公、顏寧等在蛋白質結構領域的貢獻。講授“抗生素”時引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究員及其團隊研制出的青蒿素類抗瘧藥,挽救了我國乃至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在我國條件艱苦時期,在湯飛凡、樊慶笙、朱既明等先輩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首批青霉素于1944年9月5日在昆明問世等事例。通過這些科研事件激發學生濃濃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感受科學精神和科技力量。
人生價值觀思政元素:“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立;立志不定,終不濟事”,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程內容講授中融入哲學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講解糖酵解分為兩個階段:投入階段和產出階段,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引出俗語“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讓學生感悟要索取必先奉獻的偉大品格和奉獻精神。激素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胰島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它們之間相互協調共同維持內環境穩態。講解該部分課程時,讓學生體會世界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內部是既統一又對立的關系,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最終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解“基因工程及蛋白質工程”時,引導學生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講授“DNA復制”時引入李家洋院士提出的“將從頭馴化野生植物作為一種作物育種新策略”,有望對糧食生產帶來顛覆性革命,引導學生將實現個人價值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通過“分子伴侶輔助蛋白質正確折疊”案例,引出社會規則對個體的約束,引導學生誠實守信,遵法守法。
專業認同“三農”人才思政元素:“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將“三農”文化充分融入思政教育。讓學生了解農業人才在我國的地位和需求,教學中將生化知識與農業實際問題相結合,增加應用實踐案例,同時追蹤科研新進展并融入到課程中,特別是生物化學理論及技術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的案例和研究。例如:根據氨基酸合成途徑設計的除草劑草甘膦、生物固氮以及生物化學技術在現代農業抗病、育種中的應用等,從而培養學生“愛農知農為農”的精神。講解“糖類合成-淀粉合成”時引入2021年中科院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的文章,在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為實現大量生產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加深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使學生感受到專業知識可以改變個人和國家的命運,培養學生的“三農”精神。
(二)? 編寫蘊含思政元素的新形態教材,錄制思政視頻,充實線上資源庫
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參考、是管理者規范教學的標準。思政教材更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是抵御各種錯誤思想的防火墻,是銜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和使命。當前,教學團隊編寫的《基礎生物化學》教材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并且在第二次修訂版中增加了生物化學新成果、知識點的擴展、科學成果的歷史背景等內容。在下一次的修訂版本中,我們將會添加更多的生物化學知識與農學的結合實例、生化反應過程中蘊含的哲學道理、生物化學科學家背后體現的家國情懷等內容,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思想境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思政教學實施基礎上,拓寬多種知識傳授渠道,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手段必不可少,例如教學團隊通過精選部分章節內容,將知識結構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并進行碎片化處理,組建教學團隊錄制微課、慕課視頻,同時上傳云平臺,學生掃碼即可學習。既節省了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思政內容有效地滲透到了網絡教學中。目前,線上資源中錄制的65個微課視頻中,蘊含思政元素的有20余個。通過重構課程體系,我們將錄制更多的教學思政深度融合的視頻,充實線上資源庫,實時更新,緊跟時代,讓學生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三)? 多種教學模式結合,學生主動感受思考思政元素
課前準備:開課前將相關資料通過線上軟件發送給學生,發布自學任務,并要求學生分工合作,使每一個同學都有效地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課堂教學:時事導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以熱點事件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對農學專業的思考,對專業的認同;榜樣力量與知識講授相結合,在授課過程中發掘課程思政元素,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弘揚前輩探究科學真理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以激勵學生汲取榜樣的力量,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啟發拓展與基礎鞏固相結合,對于基礎知識進行拓展和啟發,通過我國在農學育種領域的突出貢獻,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課后總結啟發:將本節課的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等進行歸納總結,通過線上軟件及時發送給學生,教會學生主動感受思考思政元素,養成思政思維,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增強學生民族自信,領悟科技興農的重要性。
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同時設置教學明線和思政暗線,教師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深度融入教學全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形成思政思維,最終使教師和學生思政思維同頻共振,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圖2)。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課程引入,啟發學生專業認同,知農愛農;學生通過小組任務的完成和展示,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師生通過共同進行案例分析,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責任擔當精神;通過深入挖掘科學家背后故事,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家國情懷;拓展思考,教會學生遵守學術誠信,勇于創新。
(四)? 建立多元課程考核機制
依據新農科的建設理念與要求,改革生物學專業課程傳統的終結性考核方式,以“著重以人為本,著重能力培養”為原則,基于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和教學改革,根據生物學專業課程特點,建立科學、合理、公平的多元考核機制。這對于培養具備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創新型、復合型“三農”人才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課程考核時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增加過程學習及考核,定期發起相關討論,并在單元測試練習等環節中適當融入思政考題,同學們通過查閱、研討、觀后感等形式論述提交,考察學生知識的掌握,綜合能力素質及思政元素教育的總體效果,計入平時成績;小組活動成績由教師評分、組內外互評和自我評價按比例共同得出,對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進行科學有效的考核;期末考卷加入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需要分析推導得出結果的高階性考題。從多角度、多層面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創新性。
三? 結束語
本文針對山西農業大學作為農科類院校的發展特點,闡述了在新農科背景下生物化學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重構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建立多元考核等方式,使教師充分挖掘新農科理念中的德育內涵和元素,解決教學中思政元素簡單穿插,生搬硬套,課程思政沒有真正落實等問題。我院教學團隊提出的生物化學課程思想建設策略在授課中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個人綜合能力、科學素養,真正將知識、能力、素質和育人相統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農”人才。通過思政的融入,教學效果顯著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提高,積極性增強,平均學習綜合成績逐年上漲。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采取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總結出更多的經典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案例應用于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 劉在洲,唐春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契合性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9):64-66.
[2] 楊林莉,胡明,任麗娜.應用型本科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思考[J].智庫時代,2019(26):59-61.
[3] 石玉濤,鄭淑琳,王飛權,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茶葉《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武夷學院學報,2020,39(12):62-66.
[4] 易鵬,吳能表,王進軍.新農科課程思政建設:價值、遵循及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3):78-87.
[5] 臺玉萍,黃新輝,張長水,等.新農科發展背景下“大學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化工時刊,2021,35(4):59-62.
[6] 劉晨光.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生物化學》教學目標與內容的重構[J].生命的化學,2022,42(2):379-384.
[7] 呂杰.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農業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9(2):3-8.
[8] 白靖文,楊昱,付穎,等.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化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3):58-63,114.
[9] 孫巍,尹愛國,夏春雨,等.生物工程專業課程的過程性評價與考核機制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2(11):113-116.
[10] 王小引,宋娜,周平鑫,等.課程思政背景下基于問題導向的翻轉課堂在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3):37-38.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新農科背景下《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J20220304);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實踐”(GH-220458);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基于問題導向的項目啟發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20230390)
第一作者簡介:張武霞(1989-),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化學生物學。
*通信作者:李鵬(1985-),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