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琦博 鄢春喜 黃凱健 梁佳佳 張劍
[摘? ?要]? ?目的:觀察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發生橈動脈痙攣患者應用球囊輔助跟蹤技術(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的臨床效果。方法:PCI術中橈動脈痙攣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行常規處理,觀察組行BAT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橈動脈痙攣程度、入徑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透視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9.44±1.42 min、18.31±3.67 d,低于對照組的15.89±4.73 min、25.73±6.73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重度痙攣、彌散痙攣發生率分別為8.33%、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33.33%,觀察組入徑成功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1.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BAT能有效處理PCI治療時發生的橈動脈痙攣,明顯縮短術中透視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改善痙攣程度,提高入徑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 ?球囊輔助跟蹤技術;冠狀動脈介入術;橈動脈痙攣;入徑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 ?R654.2 [文獻標志碼]? ?B [DOI]? ?10.19767/j.cnki.32-1412.2023.04.01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采用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療方法,其入路有股動脈路徑和橈動脈路徑[1]。由于橈動脈路徑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止血快等優勢,目前已成為PCI的首選。但橈動脈入路也存在較多不足,如橈動脈直徑小、穿刺困難、器械受限,橈動脈痙攣發生率較高,導絲誤入分支而造成前臂血腫[2],導管無法通過迂曲的橈動脈。球囊輔助跟蹤技術(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是由PATEL等首次進行的新技術,能克服橈動脈痙攣和解剖異常等問題[3],目前已廣泛應用于PCI中。本文選擇南通大學附屬啟東醫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PCI術中發生橈動脈痙攣的120例患者,分析BAT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行PCI術中發生橈動脈痙攣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65~89歲,平均59.41±5.37歲;橈動脈重度痙攣31例,彌散痙攣29例。對照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66~88歲,平均57.89±6.71歲;橈動脈重度痙攣26例,彌散痙攣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PCI適應證,發病在12 h內;(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其他器官障礙;(2)橈動脈纖細或解剖畸形;(3)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處理:發生橈動脈痙攣時應用J型超硬導絲加力操作。觀察組患者保持右側上臂外展位,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應用橈動脈穿刺套件Seldinger法行橈動脈穿刺。穿刺完成后,將鞘管完全置入,回血良好,沿著動脈鞘管注入70~100 U/kg肝素。應用泥鰍導絲推送造影導管,當橈動脈痙攣或處于扭曲狀態無法通過時,需退出導絲和造影導管,經導管注入造影劑顯示橈動脈痙攣。經導管進入PCI導絲通過橈動脈痙攣、迂曲嵌頓處到達肱動脈,沿著導絲進入(1.5~2.0)×(15~20) mm預擴張球囊至導管開口處,突出開口5~10 mm,給予壓力3~6 atm擴張。沿著PCI導絲同時推送導管和球囊通過橈動脈痙攣、迂曲嵌頓位置,通過后更換J型導絲。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透視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2)橈動脈痙攣情況:統計兩組患者重度痙攣、彌散痙攣發生率。(3)入徑成功率: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成功的定義為在PCI術中能順利通過橈動脈途徑介入。(4)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造影劑滲漏、血腫形成、迷走反射。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 ? 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透視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橈動脈痙攣程度及入徑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橈動脈重度痙攣、彌散痙攣發生率分別為8.33%、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33.33%;觀察組入徑成功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1.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并發癥2例(3.33%),包括造影劑滲漏者1例,迷走反射1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8例(13.33%),包括造影劑滲漏者3例,血腫形成4例,迷走反射1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 ? 論
據統計,PCI術治療時橈動脈痙攣發生率1.0%~29.4%[4],嚴重的橈動脈痙攣影響橈動脈入路介入術的成功率。橈動脈主要表達α受體,無β受體表達,在患者局麻不充分、血管狹窄、反復穿刺等情況下易引起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引發血管痙攣[5-6]。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提高穿刺技術避免反復穿刺、使用硝酸甘油等抗痙攣藥物有助于預防痙攣[7],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橈動脈痙攣,導絲、導管難以通過嚴重痙攣部位,造成橈動脈入徑失敗。
BAT技術主要是借助球囊擴張后的錐形、圓錐形頭端置于導管開口處[8],容易推進造影導管,增加導管平滑性,避免開口損傷嵌端和內膜,同時也增加了導管頭端的靈活性,更容易通過橈動脈迂曲段、痙攣段、穿孔損傷段[9]。BAT技術能保持導管和動脈的同軸性,有助于防止導管邊緣的剃刀效應,避免橈動脈損傷[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透視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重度痙攣及彌散痙攣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入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BAT技術可減輕患者橈動脈痙攣程度,提高PCI術入徑成功率,安全性良好。應用BAT需注意:(1)確定導絲在橈動脈內;(2)直徑小于1.25 mm的橈動脈及其分支血管不宜行BAT[11];(3)操作應輕柔緩慢,避免強行推送;(4)術后需密切觀察有無前臂出血、腫脹發生等。
綜上所述,PCI術中發生橈動脈痙攣的患者采用BAT技術治療可明顯縮短術中透視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改善痙攣程度,提高入徑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王磊,傅濤,羅建平,等. 球囊輔助指引導管通過迂曲橈動脈完成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可行性探討[J]. 空軍醫學雜志,2020,36(2):123-125.
[2] 趙慧強,金洪珍,王東興,等. 經橈動脈入徑采用球囊輔助技術協助的無鞘技術引導7F指引導管完成冠狀動脈復雜病變的初步經驗[J].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20,28(2):102-106.
[3] 張施明. 雙超滑導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橈動脈路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并發橈動脈痙攣中的應用效果[J]. 廣西醫學,2020,42(11):1340-1344.
[4] OKTAVIONO Y H,HUTOMO S A,AL-FARABI M J. No-reflow phenomenon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 patient with polycythemia vera: A case report[J]. Medicine,2020,99(9):e19288.
[5] 張施明,吳西林,黃德堂. 雙超滑導絲在冠脈介入治療并發橈動脈痙攣時的應用價值[J]. 四川醫學,2020,41(9):907-912.
[6] 韓風杰,邱翠婷,鄭海軍,等. 遠端橈動脈入徑球囊輔助指引導管無鞘技術在冠脈介入術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2,50(1):44-45.
[7] 于海東,馬存凱,楊海明,等. 球囊輔助栓塞技術治療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5):962-966.
[8] 張在勇,解強,宋明才. 經橈動脈單指引導管技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20,28(7):386-390.
[9] 劉東升,李彬. Guidezilla延長導管與拘禁球囊技術聯合治療前降支復雜病變1例[J]. 介入放射學雜志,2021,30(3):317-318.
[10] 韓麗,尹力. 手部鍛煉操在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6):1213-1218.
[11] 簡新聞,樊澤元,季漢華,等. 拘禁球囊技術在AMI患者急診介入處理分叉病變術中的安全性及對近中期預后影響[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20,12(7):855-857,865.
[收稿日期] 2023-04-26
(本文編輯? ?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