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燕 顧思揚 金小紅 陳志明 沈王琴
[摘? ?要]? ?目的:探討彈力帶抗阻運動對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生活質量及體能狀態(tài)的應用效果。方法:行放射治療的頭頸部腫瘤患者95例,按入組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患者按原有運動習慣進行運動訓練,觀察組選擇50%單次重復最大力量(50%1-RM)中等運動強度進行彈力帶抗阻運動。于干預前、干預12周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和體能狀態(tài)評價。結果:干預后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core30,QLQ-C30)中功能維度(除認知功能)、癥狀維度、整體健康狀況以及特異性條目中失眠、便秘、經濟困難感知等項目得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WHO體力狀態(tài)評分觀察組1.22±0.90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1.67±0.7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6分鐘步行距離(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368.47±31.16 m,高于對照組的344.46±28.52 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實施彈力帶抗阻運動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體能狀態(tài)的恢復,提升患者運動能力,減輕癥狀,提高整體健康狀況。
[關鍵詞]? ?頭頸部腫瘤;彈力帶;抗阻運動;生活質量;體能狀態(tài)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志碼]? ?B [DOI]? ?10.19767/j.cnki.32-1412.2023.04.026
頭頸部腫瘤包括口頜面部腫瘤、耳鼻喉科腫瘤和頸部腫瘤,占全身腫瘤的19.9%~30.2%[1],其中70%以上患者需要放射治療[2]。頭頸部腫瘤放療可能引起患者語言及吞咽功能減退、個人形象受損等不良反應,部分患者不愿參加戶外活動和集體運動,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體能狀態(tài)[3]。研究表明彈力帶抗阻運動能有效促進慢性病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選擇2022年1月—12月我院放療科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103例,探討彈力帶抗阻運動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體能狀態(tài)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103例,以2022年1月—6月入組的49例為對照組,2022年7月—12月入組的54例為觀察組,最終對照組46例、觀察組49例完成研究。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12例,年齡53.22±8.55歲;有配偶44例,無配偶2例;文化程度初中21例,高中及中專15例,大學及以上10例;有醫(yī)保41例,無醫(yī)保5例;鼻咽癌28例,其他腫瘤18例;疾病分期Ⅱ期3例,Ⅲ期30例,Ⅳ期13例;放療天數30.96±2.53天。觀察組男性36例,女13例,年齡53.37±9.67歲;有配偶46例,無配偶3例;文化程度初中25例,高中及中專15例,大學及以上9例;有醫(yī)保42例,無醫(yī)保7例;鼻咽癌29例,其他腫瘤20例;疾病分期Ⅱ期2例,Ⅲ期33例,Ⅳ期14例;放療天數31.10±2.54天。兩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醫(yī)保情況、病種、疾病分期、放療天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確診為頭頸部腫瘤,行放射治療患者;(2)年齡18~70周歲;(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4)四肢關節(jié)活動正常;(5)患者愿意配合運動訓練。排除標準:(1)嚴重心肺疾患、惡液質或極度虛弱不能耐受運動者;(2)伴有顱內轉移、骨轉移或損傷性神經病變等。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運動方法
1.2.1? ?對照組:按原有運動習慣進行運動訓練,運動方式包括慢跑、伸展拉伸運動、散步以及室內老年操等,每次運動30分鐘,隔日1次,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運動前后進行熱身、放松活動,保證運動安全。
1.2.2? ?觀察組:(1)成立運動干預小組:由2名康復治療師、2名腫瘤科醫(yī)生、2名省級腫瘤專科護士組成運動干預小組,共同制定運動方案,專科護士負責實施。(2)制定彈力帶抗阻運動方案:參考王乾沙等[5]對鼻咽癌患者實施運動療法的研究結果以及彈力帶相關運動方案[6-7],結合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的特點及專家意見,制定周期為12周的運動干預方案。①運動強度:干預前測定患者上下肢單次重復最大力量(1-RM),選擇50% 1-RM中等強度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②運動動作:坐姿腿屈伸(鍛煉股四頭肌),坐姿胸前推(鍛煉胸大肌、前鋸肌),站姿屈髖(鍛煉股四頭肌、腹直肌、髂腰肌),站姿腿后伸(鍛煉臀大肌、腘繩肌),站姿髖外展(鍛煉股外側肌、臀中肌),坐姿收腹下位(鍛煉腹肌),坐姿直臂前平舉(鍛煉三角肌、肱二頭肌),坐姿直臂側平舉(鍛煉肩部肌肉中束及前束)。③運動頻率:每個動作重復10次為1組,每次完成3組,組間可休息3~5分鐘,隔日訓練1次。(3)實施運動干預方案:由康復治療師對專科護士進行運動方案培訓,并考核合格。在正式實施運動方案前,向患者播放運動動作視頻,并作現場示范,發(fā)放圖文并茂的運動手冊,并要求患者能正確回示。護士選擇50% 1-RM運動強度指導患者進行彈力帶抗阻運動,運動前后分別作5~10分鐘熱身準備和放松活動,指導患者正確的呼吸方法,確保運動安全。(4)過程監(jiān)測:患者在院期間由專科護士負責運動方案的實施和督促,記錄每次運動訓練的動作序號、運動組數、時間等,康復治療師定期現場查看和指導。如患者運動訓練時出現肢體疼痛、頭暈、胸悶等主訴,則立即停止訓練,對癥處理。出院后小組成員每周電話回訪2次,詢問患者的病情、運動訓練落實情況及運動感受等,指導家屬協助督促患者完成彈力帶抗阻運動。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在入組時(即放療前1天)和干預12周后進行評價。(1)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core30,QLQ-C30):由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制定的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體系中的核心量表[8],該量表15個維度,其中含5個功能維度(軀體、角色、情緒、認知、社會功能),3個癥狀維度(疲勞、疼痛、惡心嘔吐),6個單一條目(每個條目是1個維度),1個總體健康狀況維度。共30個條目,條目1至28,分4個等級,從“沒有”到“非常多”分別計1~4分;條目29、30分7個等級,分別計1~7分。此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813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敏感性[9-10]。由2名經培訓人員使用標準指導語指導患者填寫問卷,現場收回。(2)WHO體力狀態(tài)評分表:由專人負責評分,0分:活動自如,從事患病以前的工作不受限制;1分:不能完成重體力活動,但可行走,能坐著工作或從事輕體力活動;2分:生活能自理,可以行走,但不能從事任何工作,清醒時間達50%以上;3分: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僅限于床上或椅上活動;4分:活動能力完全喪失,生活完全局限于床或椅子上。(3)6分鐘步行距離(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11]:由專人負責測量和記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 ? 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QLQ-C30量表15個維度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后兩組認知功能、呼吸困難、食欲下降及腹瀉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11個維度得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體能狀態(tài)比較? ?干預前兩組WHO體力狀態(tài)評分及6MWD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WHO體力狀態(tà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6MWD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 ?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QLQ-C30量表中功能維度(除認知功能外)、癥狀維度、整體健康狀況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HOFMANN等[12]研究結果相似。機體進行抗阻運動時,神經系統(tǒng)產生緩解肌肉緊張和精神抑郁的微電刺激,減輕腫瘤治療引起的疲乏和疼痛等癥狀,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免疫力。彈力帶運動涉及多個肌群,提高日常活動能力,減輕全身炎癥反應[13],使腫瘤患者對自身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有較好的評價。
本研究觀察組干預后情緒功能和失眠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鄭麗娜等[14]研究結果相似。抗阻運動可提升多巴胺能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表達,增加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15],使人產生愉悅感;運動能促進神經保護因子釋放,改善腦部結構及功能,提升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緒狀態(tài)[16]。彈力帶抗阻運動作為一種居家運動方式,避免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在公共場所或戶外運動的心理負擔,減輕負性情緒,緩解睡眠障礙。干預后觀察組疲勞、疼痛、惡心嘔吐癥狀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兩組呼吸困難、食欲下降、腹瀉等項目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頸部腫瘤患者放療后出現口腔黏膜損傷、味蕾萎縮,造成食欲下降;咽喉部組織充血、水腫,可引起呼吸困難,這些癥狀難以通過單純的運動訓練得以減輕,需聯合相應的對癥處理。頭頸部腫瘤患者腹瀉發(fā)生率不高,干預后兩組患者腹瀉項目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前兩組WHO體力狀態(tài)評分和6MWD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WHO體力狀態(tài)評分較干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這可能與放療副作用、疾病進展等因素有關;但干預后觀察組體能狀態(tài)優(yōu)于對照組,6MWD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彈力帶抗阻運動明顯促進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體能狀態(tài)的恢復,保持運動能力,與李靜雅等[17]對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研究結果相似。抗阻運動能激活骨骼肌蛋白質合成信號通路,增加蛋白質合成[18],改善骨骼肌質量與功能。彈力帶運動是多關節(jié)同時參與的重復性柔性抗阻運動,與重力力量訓練器械相比,更能激發(fā)肌肉群活性,在對抗彈力帶拉伸時產生負荷的過程中,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逐漸增加。
綜上所述,彈力帶抗阻運動應用于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體能狀態(tài)的恢復,提升運動能力,減輕癥狀,提高整體健康狀況,易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何芳,王紅梅,賈保昌,等.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在局部晚期/晚期頭頸部腫瘤治療中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 中國腫瘤臨床,2019,46(20):1061-1066.
[2] HUANG T L,CHIEN C Y,TSAI W L,et al. Long-term late toxic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survivor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versus non-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J]. Head Neck,2016,38(Suppl 1):E1026-E1032.
[3] 高學珍,姚薇,賈艷慶. 頭頸部腫瘤放療病人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2019,33(24):4328-4330.
[4] 王璐,郭琪. 抗阻訓練對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34(9):1116-1120.
[5] 王乾沙,魏清風,鐘清玲,等. 多模態(tài)運動聯合音樂成像在鼻咽癌放化療患者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9,54(4):527-531.
[6] 劉國華. 彈力帶抗阻訓練對延緩老年女性骨骼肌衰減的效果[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34(2):34-38.
[7] 晁敏,梁豐,孫濤,等. 不同強度抗阻訓練對老年癌癥生存者癌因性疲乏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8):777-781.
[8] 肖興米,馬燕,石英,等. 以家庭為中心的預立醫(yī)療照護計劃在腫瘤終末期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護理管理,2020,20(2):185-189.
[9] 姜寶法,劉春曉,崔永春,等. EORTC QLQ-C30的信度、效度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31-32,36.
[10] GARRATT A,SCHMIDT L,MACKINTOSH A,et al.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bibliographic study of patient assessed health outcome measures[J]. BMJ,2002,324(7351):1417.
[11] 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 ATS stat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17.
[12] HOFMANN M,SCHOBER-HALPER B,OESEN S,et al. Effects of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on muscle quality and circulating muscle growth and degradation factors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women: the Vienna Active Ageing Study (VAAS)[J]. Eur J Appl Physiol,2016,116(5):885-897.
[13] VERHOEVEN F,TORDI N,PRATI C,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Joint Bone Spine,2016,83(3):265-270.
[14] 鄭麗娜,張林艷,陳建,等. 抗阻力運動對老年帕金森病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及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20,18(34):175-177.
[15] 沈芳,王雯婷,沈梅芬,等. 抗阻力運動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運動能力呼吸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23-28,33.
[16] 張爽,陳影,余珍,等. 不同強度抗阻運動用于心血管疾病病人康復效果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9,33(9):1532-1535.
[17] 李靜雅,程亮. 太極拳和抗阻訓練對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老人癥狀及運動能力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34(11):1304-1309.
[18] 范錦勤,杜亞,翁錫全. 不同負重抗阻訓練對老年大鼠股四頭肌蛋白質的影響[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3):100-104.
[收稿日期] 2023-04-12
(本文編輯? ?繆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