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袁 鞠永健 李克新 高璇
[摘? ?要]? ?目的:分析調強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患者使用常規頭枕和發泡膠頭枕兩種體位固定方式的擺位誤差。方法:行頭頸肩體位固定IMRT的頭頸部和胸上段腫瘤患者150例,分為常規頭枕組102例和發泡膠頭枕組48例。常規頭枕組采用常規頭枕+頭頸肩熱塑膜進行體位固定,發泡膠頭枕組采用發泡膠頭枕+熱塑膜進行體位固定。比較兩組患者首次治療時的擺位誤差以及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擺位誤差。結果:發泡膠頭枕組左右方向擺位誤差1.208±1.091 mm,小于常規頭枕組的1.990±2.141 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前后方向、頭腳方向擺位誤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頭枕組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在頸椎C6~7位置擺位誤差最大,胸椎T1~5位置次之。發泡膠頭枕組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前后方向、頭腳方向、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發泡膠頭枕行體位固定的IMRT患者擺位誤差更小、重復性更好。
[關鍵詞]? ?擺位誤差;調強放療;常規頭枕;發泡膠頭枕
[中圖分類號]? ?R730.53 [文獻標志碼]? ?B [DOI]? ?10.19767/j.cnki.32-1412.2023.04.015
調強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保證靶區獲得治療劑量的同時降低周圍器官的受照劑量,從而提高腫瘤控制率[1]。放射治療周期較長,需要良好的體位固定裝置以保證患者治療的準確性和重復性。頭頸部和胸上段腫瘤患者目前大多采用常規頭枕結合頭頸肩膜的固定方式[2],有研究表明使用發泡膠個體化頭枕結合頭頸肩膜能提高患者舒適度、擺位重復性和放療精度[3]。本文選擇本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行頭頸肩體位固定IMRT的頭頸部和胸上段腫瘤患者150例,回顧性比較常規頭枕+頭頸肩熱塑膜與發泡膠頭枕+熱塑膜體位固定的擺位誤差,為選擇合適的體位固定方法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行頭頸肩體位固定的IMRT患者150例,男性104例,女性46例,年齡32~88歲,中位年齡68歲,其中鼻咽癌29例,喉癌32例,食管上段癌30例,椎體轉移28例,其他頭頸部腫瘤31例。150例患者分為常規頭枕組102例和發泡膠頭枕組48例。
1.2? ?體位固定和定位掃描? ?患者仰臥于碳纖維頭頸肩架(美國Qfix公司)上,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常規頭枕組采用常規頭枕+頭頸肩熱塑膜進行體位固定,發泡膠頭枕組采用發泡膠頭枕+熱塑膜進行體位固定。在常規頭枕選定或發泡膠制作完成后,將熱塑膜置于64 ℃恒溫水箱中3~5分鐘后,覆蓋于患者體表進行固定,冷卻15分鐘后進行大孔徑定位CT(Brilliance big bore,荷蘭飛利浦)定位掃描,掃描范圍包括靶區外至少5 cm,掃描層厚3 mm,將獲得的定位圖像導入計劃系統(Eclipse 8.6,美國瓦里安公司)。
1.3? ?計劃設計? ?由放療醫師進行靶區勾畫后,物理師進行5~9野逆向調強計劃設計,射野中心一般以靶區中心為主,并考慮重復性進行微調整。記錄射野中心層面對應椎體,中心層面范圍上界為頸椎C1,下界為胸椎T5,分為C1~2、C3~5,C6~7,T1~5四組。所有計劃經上級物理師和醫師審核,通過三維劑量驗證后在直線加速器(ix5008,美國瓦里安公司)上進行治療。
1.4? ?獲取首次治療擺位誤差? ?首次治療時在完成患者擺位后,使用加速器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距等中心層面上下8 cm,掃描層厚1.5 mm。將CBCT圖像與定位CT圖像進行灰度自動配準,由放療醫師手動配準,評估符合治療要求后分別記錄患者前后方向、頭腳方向、左右方向的擺位誤差。對兩組射野中心層面在C1~2、C3~5,C6~7,T1~5等不同位置三個方向上的擺位誤差進行分析。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IBM 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 ? 果
2.1? ?兩組擺位誤差比較? ?發泡膠頭枕組左右方向擺位誤差1.208±1.091 mm,小于常規頭枕組的1.990±2.141 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前后方向、頭腳方向擺位誤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常規頭枕組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擺位誤差比較? ?常規頭枕組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在頸椎C6~7位置擺位誤差最大,胸椎T1~5位置次之。在不同位置前后方向、頭腳方向擺位誤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發泡膠頭枕組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擺位誤差比較? ?發泡膠頭枕組射野中心層面在不同位置前后方向、頭腳方向、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 ? 論
良好的體位固定可以減少擺位誤差,保證整個放射治療實施過程的重復性和準確性。頭頸部腫瘤周圍重要組織器官多,解剖結構復雜,需要精確的體位固定方式。目前臨床上大多使用碳素體架加常規頭枕結合頭頸肩熱塑膜,能較好滿足臨床要求[4]。由于常規頭枕對頸肩部的支撐不足,部分患者頸部、肩部與體架間空腔較大,導致擺位穩定性不足。NEUBAUER等[5]對10例熱塑膜固定的頭頸肩調強放療患者研究,發現放療期間肩關節各個方向平均運動2~5 mm,最大可達20 mm。發泡膠頭枕是現場一次性塑形的個體化頭枕,能為患者提供充分的頸部和肩部支撐,提高了舒適度和體位可重復性,固定效果較好。林桐等[6]對100例頭頸部腫瘤患者研究表明,相對于常規頭枕,發泡膠頭枕能提高擺位的重復性、適形性和舒適性。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發泡膠頭枕組在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為1.208±1.091 mm,小于常規頭枕組的1.990±2.141 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發泡膠頭枕組能減少患者左右方向的擺位誤差。尤其對于一些頸部和肩部固定穩定性較差的患者,如駝背、平躺困難、靶區范圍大的患者,發泡膠頭枕能更好滿足體位固定需求。
頭頸部和胸上段腫瘤患者行IMRT時,以不同區域為參考配準獲得的擺位誤差可能存在差異。LIN等[7]對77例鼻咽癌IMRT患者研究表明,發泡膠頭枕或常規頭枕+熱塑膜行體位固定,以頸部周圍區域配準靶區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頭腳方向的臨床靶區外放形成計劃靶區均明顯大于以鼻咽周圍區域配準獲得的結果。VAN KRANEN等[8]對38例頭頸部IMRT患者研究表明,常規頭枕體位固定時以不同局部區域配準獲得的擺位誤差存在差異,其中以喉部區域進行配準的擺位誤差明顯高于頸椎C1~3配準的結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常規頭枕組在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射野中心層面在頸椎C6~7位置時擺位誤差最大,在胸椎T1~5時次之。常規頭枕組治療時擺位誤差與射野中心層面所處位置有關,因此應采取一定措施,如設置體表參考點,應用光學體表監測技術[9]等,以保證精確擺位。發泡膠頭枕組前后方向、頭腳方向、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治療時擺位誤差與射野中心層面所處位置無關。
綜上所述,常規頭枕和發泡膠頭枕均能滿足頭頸部和胸上段腫瘤患者放療體位固定的要求,使用發泡膠頭枕的擺位誤差更小、重復性更好。
[參考文獻]
[1] ALTERIO D,GUGLIANDOLO S G,AUGUGLIARO M,et al. IMRT versus 2D/3D conformal RT in oropharyngeal canc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meta-analysis[J]. Oral Dis,2021,27(7):1644-1653.
[2] 惠華,陳宏林,王強,等. 使用熱塑體膜進行體位固定技術改進研究[J].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3,22(1):45-46.
[3] 張雷,段詩苗,孫謙. 發泡膠聯合熱塑膜在頭頸部腫瘤放療中的應用研究[J]. 重慶醫學,2021,50(12):2054-2056.
[4] MULLA Z,ALWASSIA R K,SENAN E M,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open-face and closed-face masks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HNC) in radiation therapy[J]. Rep Pract Oncol Radiother,2020,25(3):382-388.
[5] NEUBAUER E,DONG L,FOLLOWILL D S,et al. Assessment of shoulder position var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IMRT and VMAT doses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J]. Radiat Oncol,2012,7:19.
[6] 林桐,張靜靜,李娜娜. 發泡膠在頭頸部腫瘤患者調強治療中的應用及對位移誤差的影響[J]. 重慶醫學,2020,49(20):3441-3444.
[7] LIN C G,XU S K,YAO W Y,et al. Comparison of set up accuracy among three common immobilisation systems for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J]. J Med Radiat Sci,2017,64(2):106-113.
[8] VAN KRANEN S,VAN BEEK S,RASCH C,et al. Setup uncertainties of anatomical sub-regions in head-and-neck cancer patients after offline CBCT guidance[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9,73(5):1566-1573.
[9] 杜乙,岳海振,王美嬌,等. 一種基于光學體表監測技術的新型擺位方法在頭部放療中的應用[J].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20,40(3):209-215.
[收稿日期] 2023-02-27
(本文編輯? ?王曉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