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王儀含 丁夢圓 許學明
[摘? ?要]? ?目的:對蘇州市醫療機構送檢的新生兒溶血病標本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建立產前抗體篩檢的必要性。方法:新生兒溶血病標本106例進行ABO、Rh等血型鑒定及溶血三項檢測,O細胞陽性患兒的血漿及放散液進行抗體鑒定。結果:新生兒溶血病標本106例中陰性33例,陰性率31.13%,其中A型10例,B型14例,O型9例。陽性73例,陽性率68.87%;陽性標本直抗強度<1+ 53例,1+ 6例,≥2+ 14例;抗-A 30例,抗-B 23例,抗-D 7例,抗-E、-c 6例,抗-E 3例,抗-c 1例,抗-M 3例。蘇州市新生兒溶血病以ABO血型系統為主,患兒為A型或B型,溶血癥狀輕;其次為Rh血型系統,患兒均為二胎或二胎后,以抗-D,抗-E、-c,抗-E,抗-c等抗體為主,溶血癥狀嚴重;MN血型系統抗-M抗體引起溶血少見,癥狀不嚴重。結論:孕婦產檢應建立合理的產前ABO和Rh等血型鑒定及意外抗體篩檢,如檢出意外抗體時應進行抗體鑒定,采取干預措施,預防新生兒溶血病導致的嚴重后果。
[關鍵詞]? ?新生兒溶血病;溶血三項;抗體篩檢;抗體鑒定
[中圖分類號]? ?R722.18 [文獻標志碼]? ?B [DOI]? ?10.19767/j.cnki.32-1412.2023.04.022
胎兒與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是由于孕婦產生的與胎兒或新生兒紅細胞上抗原所對應的意外抗體穿過胎盤屏障到達胎兒體內引發的胎兒和新生兒同種免疫性溶血[1]。紅細胞破壞會引起新生兒膽紅素水平升高,嚴重時會對新生兒大腦造成永久損害—核黃疸[2]。因此,孕婦在產前進行合理抗體篩檢,對陽性標本作意外抗體鑒定,提前采取干預措施,對保證母嬰健康尤為必要。本文對2021年1月—2022年9月蘇州市各醫療機構送至本站實驗室檢測的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標本106例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建立產前抗體篩檢的必要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與儀器? ?單克隆IgM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人球蛋白試劑(IgG+C3d)、反定型細胞、譜細胞、2-巰基乙醇(上海血液生物);抗-A,B(法國DIAGAST);低離子抗人球蛋白卡(瑞士DiaMed GmbH)。KA-2200臺式離心機(日本KUBOTA),37 ℃水浴箱(蘇州珀西瓦爾),微波爐(格蘭仕,輸出功率800 W),微柱凝膠卡用孵育箱、離心機(BIO-RAD)。
1.2? ?檢測方法? ?(1)分離血漿及紅細胞:患兒全血標本3 mL,1 000 g離心5 min,血漿吸至干凈試管待用。(2)紅細胞洗滌:取6 mL塑料試管1支,加1 mL壓積紅細胞,再加生理鹽水4 mL,1 000 g離心1 min,去盡上清液,重復3次。(3)配置紅細胞應用液:患兒3%紅細胞懸液,取1支玻璃試管,加入3 mL生理鹽水,再加入100 μL洗滌后壓積紅細胞,混勻;1%反定型細胞懸液,取3支13×75 mm玻璃試管,分別標注Ac、Bc、Oc,各試管加入200 μL生理鹽水,再加入相應100 μL商品反定型細胞,混勻。(4)ABO血型、RhD血型及直抗檢測:取4支13×75 mm玻璃試管,分別標注抗-A、抗-B、抗-D、直抗,相應加入IgM型抗-A、抗-B、抗-D、抗人球蛋白試劑(IgG+C3d)50 μL,再加入50 μL 3%紅細胞懸液,1 000 g離心15 s,目視觀察結果。(5)放散液制備:采用微波放散法[3],于100 mL燒杯中盛入37 ℃蒸餾水60~80 mL,洗滌后壓積紅細胞試管中加入1 mL生理鹽水,試管置于燒杯中,將燒杯放在微波爐特定位置,20%火力加熱1 min,取出試管后立即1 000 g離心1 min,取上清液。(6)將血漿(游離試驗)及放散液(放散試驗)70 μL加入低離子抗人球蛋白卡各3孔,再分別加入1%A細胞、B細胞、O細胞各35 μL,37 ℃孵育15 min,85 g離心10 min,目視觀察結果。對O細胞陽性者,血漿及放散液進行抗體鑒定,血漿及放散液70 μL分別加入低離子抗人球蛋白卡10孔,各孔加入1~10號譜細胞各35 μL,37 ℃孵育15 min,85 g離心10 min,目視觀察結果,根據譜細胞反應格局判斷意外抗體類型。
1.3? ?結果判斷
1.3.1? ?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三項試驗結果判斷:見表1、2。
1.3.2? ?其他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三項試驗結果及臨床意義:根據抗體鑒定結果,用相應的50 μL抗血清+50 μL 3%紅細胞懸液加入玻璃試管中,1 000 g離心15 s,檢測紅細胞是否存在對應抗原。試驗結果及臨床意義參考1.3.1。
2? ?結? ? ? 果
2.1? ?陽性標本血型鑒定? ?106例患兒中溶血三項檢測為陽性共73例,陽性率68.87%;陽性標本的血型及其在陽性標本的占比,見表3。
2.2? ?陽性標本直抗強度? ?73例陽性標本直抗強度<1+ 53例,1+ 6例,≥2+ 14例,見表4。
2.3? ?陰性標本情況? ?106例患兒中溶血三項檢測為陰性共33例,陰性率31.13%;陰性標本的血型及其在陰性標本中占比:A型10例(30.30%),B型14例(42.42%),O型9例(27.27%)。
3? ?討? ? ? 論
母嬰血型不相合導致新生兒溶血病發生,其中母嬰ABO血型不符最常見,大多母親為O型,患兒為A型或B型。O型母親血漿中往往存在較高效價的IgG型抗-A、抗-B或抗-A,B抗體,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與胎兒紅細胞發生免疫反應。這些抗體天然產生,在第一胎就能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由于胎兒出生時ABO血型發育不全以及補體量很少,臨床癥狀通常較輕[2,4]。
本文檢測結果顯示,ABO血型系統陽性標本直抗強度均≤1+,間接證實ABO血型不合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癥狀較輕。73例陽性標本中有53例(72.60%)為ABO血型不合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其中A型30例(41.10%),B型23例(31.51%),與人群中A、B血型分布有關。33例陰性標本中A型10例(30.30%),B型14例(42.42%),O型9例(27.27%),新生兒出生后臨床有溶血癥狀,醫療機構送檢目的為確認是否存在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后排除。A型患兒與B型患兒比較,A型陽性率75.00%(30/40),高于B型陽性率62.16%(23/37),原因是同一個體抗-A效價大多高于抗-B[5]。
Rh血型是除ABO血型外最容易出現新生兒溶血病的血型系統,一般在第二胎后引起新生兒溶血病。本文73例陽性標本中17例(23.29%)為Rh血型新生兒溶血病,均為二胎及二胎后,臨床癥狀嚴重。原因是Rh抗體對補體依賴性低,可同時引起血管內和血管外溶血。Rh血型系統中D抗原免疫原性最強,其次為E、c[6]。由于臨床上對RhD陰性孕婦血清中檢出抗-D抗體比較重視,加之采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進行預防,抗-D抗體引起的嚴重新生兒溶血病在減少[7-8]。本文17例Rh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病,抗-D抗體7例(9.59%),抗-E、-c抗體6例(8.22%),抗-E抗體3例(4.11%),抗-c抗體1例(1.37%),說明在妊娠、輸血等免疫刺激下,產生抗-E、-c抗體概率最高,這與抗原分布有關[9],中國人群中CCDee表型(缺E、c抗原)在Rh血型系統中比例最高[10]。溶血三項檢測顯示,Rh系統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中82.35%(14/17)患兒標本直抗強度≥2+,佐證了嚴重臨床溶血癥狀。實際工作中,大多數醫療機構會對RhD陰性孕婦進行意外抗體篩查及鑒定,一般不考慮對孕婦進行常規抗體篩查,因此Rh血型系統中抗-D抗體之外的意外抗體存在漏檢的可能。
其他血型系統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較少見,本文檢測到3例為MN血型系統,其中2例孕婦為第一胎,另1例為第二胎,均在產檢時發現ABO血型正反不符,實驗室檢測發現反定型O細胞陽性,懷疑存在意外抗體,經譜細胞抗體鑒定,鹽水法檢出IgM型抗-M抗體;將孕婦血漿用2-巰基乙醇破壞后進行抗體鑒定,低離子抗人球蛋白卡法檢出IgG型抗-M抗體,孕婦MN血型表型為NN型。大多數抗-M是IgM+IgG,其中以IgM為多,IgG較少,78%以這種混合形式存在[11]。這3例孕婦產下的新生兒有溶血癥狀,癥狀不嚴重,溶血三項檢測確認為MN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病,患兒MN血型表型為MN型。
自2016年以來,國家實施“二孩”“三孩”政策,在帶來人口增長的同時,也給孕產婦的孕期安全和臨床輸血帶來挑戰,非ABO血型系統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發生率明顯增加[12]。因此,建議在孕婦妊娠8~12周建檔時進行ABO和Rh血型鑒定及紅細胞意外抗體篩查[13],如篩查出意外抗體,應鑒定抗體類型及特異性。意外抗體為IgG型時需檢測其抗體效價,分析引起新生兒溶血病的可能性及其危險程度,并定期做好抗體監測。重點關注二胎及二胎后孕婦Rh系統意外抗體,提前做好相關預案,以保障孕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如抗體篩查陰性,需在妊娠28周再次復查,若未檢出有意義的抗體,無需進一步做產前血型鑒定或抗體篩查;若抗體為弱陽性或效價<64時,在妊娠28周后進行復查,若為陰性或效價無變化則正常分娩;若抗體檢測為弱陽性或檢出具有臨床意義的抗體或抗體效價升高≥2個稀釋度,建議每2周進行監測直至分娩[13];如果抗體效價持續升高,可采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進行預防或在保證孕婦及胎兒安全的前提下提前分娩。
[參考文獻]
[1] 馬筱潔,王儒彬,李強,等. 147例Rh血型系統意外抗體致新生兒溶血病回顧性分析[J]. 臨床血液學雜志,2021,34(2):102-104.
[2] Mark K Fung. 美國血庫協會技術手冊[M]. 桂嶸,譯. 19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405-405.
[3] 周晚華,徐惠新,程根林,等. 用微波做紅細胞抗體放散試驗[J]. 中國輸血雜志,2000,13(4):249-250.
[4] 胡麗華. 臨床輸血學檢驗技術[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9-22.
[5] 關亮,鄭朝暉,林云明. O型人血清抗-A、抗-B效價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03,16(3):189-190.
[6] 張晨光,賀志安,趙慶偉,等. Rh血型系統不規則抗體與新生兒溶血病的相關性[J]. 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1):2036-2038.
[7] 麻慶榮,劉曉軍,榮麗英. 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療效觀察[J]. 天津醫藥,2003,31(1):29.
[8] 肖冬英,謝家洪. 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療效觀察[J]. 醫學信息,2014,27(23):191-192.
[9] 陳妙嬋,李啟欣,陳活強,等. ABO以外血型抗體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分析[J]. 廣州醫藥,2011,42(4):53-56.
[10] 張輝,丁夢圓,許學明,等. 蘇州市D抗原陽性無償獻血者C和e抗原陰性率及其篩血策略[J]. 交通醫學,2022(2):188-189,195.
[11] 李樹中,李凌波. 血型概論[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152.
[12] 李志強. 應高度重視孕產婦免疫血液學異常結果與處置對策[J]. 臨床輸血與檢驗,2021,23(4):409-411.
[13] 中國輸血協會免疫血液學專業委員會. 胎兒新生兒溶血病實驗室檢測專家共識[J]. 臨床輸血與檢驗,2021,23(1):20-23,28.
[收稿日期] 2022-10-20
(本文編輯? ?繆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