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娥
“學困生”主要指智力方面沒有明顯的缺陷,但在非智力因素影響下,無法完成普通學生能夠完成的學業任務,或達不到普通學生能夠達到的學習標準的學生。
由于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存在學習障礙。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學困生”對學習失去信心,無法體驗成功的滿足感和進步的喜悅,無法產生學習興趣,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在思維、紀律、習慣等方面表現出不良行為,導致惡性循環。“學困生”在高中校園中所占比例很小,但這是一個讓教師頭疼的群體。因此,“學困生”的預防和轉化對所有教師和班主任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一、轉變“學困生”的意義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是直接參與者,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接受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不同的學習品質和效果。同時,學生在個人特點、智力發展等方面存在不同。主要表現也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受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在評價學生過程中使用的標準是片面的、有限的。因此,“學困生”已成為學校中被忽視的群體。
為了加強素質教育的深化,有效提升班級的整體學習質量,高中班主任應積極努力轉化“學困生”,讓“學困生”感受到自身的發展潛能,同時為學生們構建良好的、和諧的校園文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高中并非在九年義務教育的范圍之內,所以能夠考上高中的學生相對文化學習水平不會低。盡管如此,在高中階段仍有小比例學生存在學習障礙問題,“學困生”對于班級管理產生影響。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對學生未來參與社會工作及生活,實現人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高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符合高中階段的學習要求
許多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高中的學習模式,他們的學習思維還處于初中學習階段。在高中,學生們自然會對日益增加的學科難度和必須做的家庭作業量感到焦慮。此外,在高中短短的三年里,學生們需要學習很多知識,高中的科目數量增加,難度也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導致“學困生”的出現。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跟不上上課的節奏,課后又不愿意多動腦筋刻苦學習,久而久之,自然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導致成績一落千丈。所以在這一階段,學生如果不能主動進行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調整,勢必會造成學習困難的局面。
(二)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
有效的溝通可以增強班主任和學生的相互了解。溝通也是建立在良好關系的基礎上,此外,溝通能力是班主任應該具備的教學素養。班主任的工作不僅僅是學科的教學和班級的管理,同時需要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深入的了解,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很難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叛逆期,自尊心強、好面子,想要學生主動與班主任進行相關問題的溝通幾乎不可能。如果此時,班主任同樣缺乏主動性,將會導致溝通與互動不暢,會加重學生的叛逆心理。
三、高中班主任如何預防和轉化“學困生”
(一)正確看待“學困生”的長處和短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作為班主任,除了平時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尤其要多關注“學困生”。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教師和學生對“學困生”持歧視態度,個別教師甚至會將這種歧視運用到語言上,嚴重影響了“學困生”的心態和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作為班主任,應積極地與各科任老師加強溝通,避免在課堂上出現打擊“學困生”學習積極性的行為,取消對“學困生”課堂上的“特殊待遇”。站在“學困生”的角度,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學困生”學習方面存在的優勢進行鼓勵,優勢帶劣勢,攻破薄弱的學習環節,給予“學困生”積極的鼓勵,幫助“學困生”找回學習的信心。
(二)建立和完善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機制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并非班主任單方面的工作,家長需配合班主任積極開展轉化工作,班主任與家長需加強聯系,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制訂家庭教育方案,實現高質量家校共育。在家長和班主任的雙方監督下,確保學生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雙方應進行積極的溝通與合作,保證孩子在三年的學習中可實現雙方的持續溝通。
在具體的溝通過程中,班主任應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和想法,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改善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家長也需積極配合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學校和家庭作為學生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雙方聯手共進,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需注意的是,不能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在家長與班主任的積極溝通下,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共同探索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階段,家長需加強對此階段學習的重視,打造出學校、班主任、家長三位一體的監督模式,從而實現“學困生”的有效轉化。
(三)重視過程,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很大,教學內容難度提升。大多數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在學習中不善于思考,遇到問題時第一想法是放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知識難點堆積下,使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要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就必須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具體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應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規范學習行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四)推進“一帶一”學習計劃,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學習計劃,主要指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引導學習成績較差學生,雙方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此方法可有效減輕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工作壓力,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增加學生之間的情感。例如,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學困生”分在一組,以實現小組合作和小組內的互動。“學困生”可觀察成績優秀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糾正,端正學習態度,改善學習方法。同時,班主任應引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對“學困生”進行幫扶,不僅可有效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讓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可謂一舉兩得。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班主任有責任和義務做好“學困生”的預防和轉化工作。隨著高中階段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的壓力隨之增大。站在班主任的角度,班級中沒有所謂的“學困生”,每一位學生都是平等的,“學困生”只是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班主任應結合“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并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習中遇到問題是常見的情況,生活中亦是如此。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不僅可有效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也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