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摘要:為了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更好地為學生傳授知識,本文對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理論進行闡釋。之后提出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實踐策略,通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適時提問啟迪思維、充分融入生活元素等措施打造多元化課堂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高效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境化教學 理論與實踐
引言: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是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會更加生動、直觀,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材。教師會根據知識內容,合理創設直觀的學習情境,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這樣學生才能沉浸其中,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應充分把握好情境化教學理論,并在實踐中獲取經驗,不斷優化完善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能夠收放自如,從而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一、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理論闡釋
情境化教學是較為貼近學習者自身意識的理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真實的情境,與學習者產生良性互動,同時增強學習者的理解和認知,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應強調兩個重要原則:保證情境創設的真實性,能夠與知識內容建立聯系;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教學情境中提高合作與創新能力。
二、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動態演示情境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除了優化教學方法以外,還能起到營造動態演示情境的效果,讓學生能夠直觀看到知識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讓初中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情境中完成對課文詞句、中心內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安塞腰鼓》前,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安塞腰鼓的圖片和視頻素材,制作一段有關安塞腰鼓的簡短的介紹資料視頻,讓學生明白安塞腰鼓是來自陜西省北部安塞縣的民間群體藝術,利用表演視頻片段拉近學生與民間藝術的距離,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了解安塞腰鼓的獨特性,帶著對安塞腰鼓的理解和感悟,閱讀學習時必然可以凸顯文章的整體風格。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驚訝于民間藝術的力量,農民通過腰鼓發出激昂震撼的生命力,懷揣著敬佩的心理進行閱讀,不僅能夠充分把握文章基調,讀出安塞腰鼓表演時隊恢弘氣勢,還可以理解詞句的深刻含義,明白作者想要歌頌生命力量的初衷,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1]
(二)適時提問啟迪思維,創設課堂問題情境
部分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不愛動腦,閱讀時只是在隨聲附和,并沒有思考個別詞句的用意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另外,以往的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方法有些按部就班,部分教師沒能為學生提供思考環節,大多按照閱讀、背誦、默寫、測評的流程開展,導致學生的思維逐漸固化,同時影響到教學質量。當下教師要適時提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以此來創設課堂問題情境,比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師應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提出不同問題,導入階段:同學們最喜歡的季節是哪個?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哪個季節?經過短暫討論讓學生進行閱讀,注意閱讀時抓住重點詞句、景物描寫特征,并在閱讀結束后提出問題:該篇文章主要具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描寫?濟南的冬天到底有哪些特點?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每個小組提出不同的觀點。通過提問的方式營造情境,并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學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進行思考,必然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2]
(三)充分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直觀學習情境
初中語文知識具有抽象性特征,而幫助學生理解的最好方法便是加深語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打造充滿生活元素的教學情境,學生即可利用已掌握的生活經驗感知理解,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當然這也要求教學過程中盡量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聯想、轉換。例如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這篇選自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課文,屬于典型的回憶性散文,其中重點描繪了魯迅在兒時與阿長的相處,并且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的性格特點。不過對于學生而言,很難理解當時年代較為久遠的故事,尤其是“長工”一詞,讓學生感到非常陌生,尤其是對當時的保姆所扮演的角色:為什么要稱之為“長媽媽”?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內容進行轉換,轉變為現代化的生活用語,這樣即可滿足教學需求。[3]
結束語
初中語文教學應用情境化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要利用好情境化教學理論,營造不同類型的課堂情境,讓學生能夠沉浸其中,深入理解語文知識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總而言之,教師應立足初中語文課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合理運用情境化教學。
參考文獻:
[1]孫萍,靳永彩.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實踐探索[J].中學語文,2022(33):96-97.
[2]季鈺.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探究與實踐[J].麗水學院學報,2022,44(04):117-122.
[3]賈蓉.初中語文課堂情境化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