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儀
(武漢東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在我國,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互聯網+”的概念逐步興起。在2015 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互聯網+”行動計劃被升級為國家級戰略,中國由此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在為高等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其信息具有沖擊性強、復雜多樣的特點,給高校教學與管理工作、師生觀念和教學學習活動帶來深刻影響,也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如今的高校教師不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科研上,乃至于個人生活中,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應用。網絡世界是現實社會的映射和延伸,高校教師在網絡世界中的言行同樣會影響現實世界。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在遵守現實中的職業道德修養要求的同時,高校教師也應提升自己在網絡上的修養和素質,在科學利用互聯網信息的同時,要做到全面了解、去權威化、有思辨力、有選擇性[1],為培育出有知識水平、有優秀品德的大學生而努力。
2.1.1 高校教師職業具有高層次性
古人云,“為學莫重于尊師”。在當今時代,高校教師也是一份受人敬重的職業。高校教師職業的高層次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教師職業影響廣泛,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重要角色,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的教育和成長,在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上的較高的道德標準,發揮示范作用。二是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傳授知識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是經過高考選拔的高層次人才。三是高校教師應具有原創精神和創造力,可獨立進行工作,能夠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推動學科發展。
2.1.2 高校教師職業具有多種角色性
在工作中,高校教師往往同時承擔著教學、科研和管理的任務。教學方面,上好每一堂課,傳播人類已擁有的知識,是高校教師需要完成的最基本任務和最重要的任務[2]。科研方面,教師做好學術研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教導學生。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另外,高校教師往往也承擔著一定的行政工作,肩負著班級管理者、組織者的職責。
我國非常重視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僅關乎高等教育的興衰,還關系到民族素質和教育事業的未來[3]。2018 年,為進一步加強我國師德師風建設,順應新時代教育需要,教育部發布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在學術規范、教書育人、師生關系等方面對高校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確了道德底線[4]。一般來說,高校教師主要需要遵循以下三個方面的道德要求。
2.2.1 高校教師的教學道德
教學道德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高等學校教師應努力精進專業知識,提升理論水平,端正教學態度,勤于參加教學交流討論,持續進行教學反思和課堂創新,以提高教學質量。
2.2.2 高校教師的科研道德
科研道德要求高校教師在開展學術研究時,遵守學術規范,不得出現學術不端現象。高校教師應增強創新意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科學研究,發揮自身的創造能力,為學術發展和繁榮貢獻力量。學校科研受到個人和社會道德的約束程度高,高校教師需加強科研道德修養,避免道德失范,促進良好校風、學風與社會風氣的形成。
2.2.3 高校教師的管理道德
所有機構都離不開一定的管理,以合理組織和協調各種資源,讓機構能夠有效運作和發展。高等學校也需要管理其教師的活動,包括聘用、待遇、考核、獎懲等。當前少數高校存在教師道德缺失、管理混亂等問題,重塑高校教師管理道德勢在必行。高校教師應服從學校的管理,同時做好監督者;高校管理方需形成公平公正、道德明確的管理體系。
許多高校教師愛崗敬業,能夠認真完成教育教學工作,自覺遵守和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市場經濟影響、教育管理體系不完善、教師個人素質不同等,部分高校教師存在著道德失范的情況。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使得這些高校教師的師德問題更易被傳播、放大,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高校教師常見的幾種職業道德修養問題如下。
步入“互聯網+”新時代后,高校通過網絡直播授課、線上學習平臺等進行教育教學已十分普遍。圖書館提供的各類檢索資源,如知網、維普、超星等,也豐富了教師和學生的學術信息來源。高校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所承擔的角色已不再只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組織、引導、監督者[5],這就提高了上好每一堂課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教師無法很好地適應這種變化,有的甚至抵觸使用網絡輔助教學的新教學模式,仍然采取之前灌輸知識的方法,教學內容和方式不夠豐富,影響課堂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青年教師由于知識儲備不夠、教學經驗不足等原因,在教學時過多地依賴多媒體設備,一部分人甚至出現缺少課件便無法授課的怪現象。此外,有的高校教師職業興趣較缺乏,教學態度不端正,上課遲到早退、“磨洋工,水時長”、放視頻拖延正常教學進程,師生關系淡漠,這些都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準則。
社會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任。由于教育需求增加、國家政策支持、高校間競爭加劇等原因,許多高校擴大了招生規模。在擴招大學生的同時,高校花費大量財力物力,興建新校區、采購新設備、設立新專業、招聘新職工,學校財政承受的壓力較大,加之學校企業化的社會趨勢,對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的待遇產生影響。在房價物價、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的壓力下,一些高校教師的經濟壓力較大,會選擇經營企業、兼職顧問等副業。這種情況在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部分禁不住誘惑的教師利用職務之便謀取不當利益。此外,由于高校教師的待遇往往與職稱、科研成果相關聯,部分教師急功近利,重科研、輕教學。近年來,國內外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事件頻發。2006 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某被證實所發明的“漢芯一號”芯片造假,其獲得的大量榮譽和科研資金被撤回;2022 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一神經學家十幾年前發表的阿爾茨海默病“開山論文”因數據造假受到調查,對此疾病的學術研究和藥物開發進程造成影響。高校教師應認真對待科學研究,守好職業道德底線。
雖然高等學校的學生通常是18 周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但是大學生在生理成熟的同時,生活閱歷較少,社會經驗不足,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高校師生關系復雜,高校教師應熱愛、尊重、努力培養學生。然而,部分高校教師素質低下,不能正確地處理師生關系,不適當地懲罰、性騷擾、性侵學生,突破了道德底線。舉例來說,2016 年,甘肅某高校教師讓遲到學生互扇耳光;2018 年,中山大學教授張某被曝性騷擾學生;同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某教授被舉報性騷擾女學生。以上師德失范教師均被任職的學校以解聘處理[6]。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類似教師道德失范事件一旦被在網絡上曝出,容易受到社會輿論關注,經廣泛傳播后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對學生來說,教師起榜樣和引路人的作用,高校教師的不當行為會傳遞錯誤的價值觀,影響其成長;對高校來說,教師道德失范事件會導致學校聲譽受損,影響學校的整體形象和未來發展。高校教師應守住底線,嚴于律己,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人才強國,要建設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高素質的教師可以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有利于為國家提供所需要的優質人才。為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本文試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目前的高校教師考評制度仍存在不足,建議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優化,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專業化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評價機制。在教師道德評價的內容上,可收集和采用教師和學生的優良建議,從教學態度、學術風范、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綜合設置。高校還應創造“干凈”的教學科研環境,保護勤懇敬業工作教師的利益,打擊學術造假和教育腐敗現象。此外,建議制訂合理的獎懲措施,對在道德考評中取得優秀結果的高校教師進行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做好范例宣傳和鼓勵,形成先進帶頭作用;對水準較差的教師則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
高校教師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勇于面對新教學模式的挑戰,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利用互聯網提升教學效果。同時,高校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辨別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還應加強思想政治學習,研讀《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材料,提高自己對職業道德修養的理論認識。除在現實中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外,高校教師在網絡世界里也需注意自身言行,保持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道德一致性,努力傳遞正能量。
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是我國教育的新要求。針對高校教師師德失范現象,政府可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約束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目前高校教師的待遇普遍較低,生活壓力較大,容易損傷其工作積極性,滋生不滿情緒。國家和高校應聯合加強對高校教師的物質保障,提升高校教師的福利待遇,完善教師聘任和晉升制度,讓教育者無后顧之憂。在強化法治教育方面,高校可通過開展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定期組織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進行法治培訓,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互聯網+”在為教育帶來新模式、新機遇的同時,也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挑戰。教師職業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了解和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為人師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府、高校和教師應協同努力,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為國家輸送優秀的人才。